一周前开始计划大顶山之行,经向大悟驴友小和尚和老道咨询后,初步计划如下: 周五下午,越野车,最多5人,5时准时出发,竹叶山易初莲花--蔡店--郭岗--会岗--寨脚湾--铁寨扎营。 周六中午,铁寨--会岗--小寺茶场--大顶山--山上扎营。 周日上午,大顶山--刘集镇--夏店镇--装八寨。 周日下午,装八寨回汉。 周五下午临出发前,一朋友因有事不能出行,小马和他可爱的胖儿子、树上的果子、我, 三大一小,五时二十分出发,按原定计划将车开上了铁寨水库,扎营后,品茶、捉虾、听音乐。 周六早上尝试下水游泳,因水太凉,担心感冒影响后续行程,故放弃游泳,躺在吊床上听音乐发呆。 周六上午十一时,清点行装,离开铁寨,前往大顶山,下午一点半到大顶村郭主任的父亲家小小FB,FB后小马因要照顾儿子不能同我们登大顶,他特意拿出心爱的茶具,沏功夫茶为我和果子饯行(在此感谢小马,开车技术一流、沏茶技术一流、FB品味一流),铁观音让我和果子异常振奋。 周六下午三时左右,郭主任为我们找了一个向导,向导、果子和我三人开始大顶的行程,三时半左右,我们很顺利的到了岗上,郭向导为我们指了小顶和大顶的方向,考虑到向导夜路赶回很危险,我们主动要向导当时就返回,由我们两人自己登山。在岗上休息片刻、判断方位后,决定反穿大顶山,由岗上过沟谷不经过小顶直接登大顶,在大顶上扎营后,第二天早上再由大顶经小顶到岗上回大顶村,然后去装八寨。大顶山的海拔很低,几千米的山都顺利登过顶,大顶山区区430米,能算什么,何况岗上的海拔已经到了330米,只需要上攀100米就可到顶,对大顶山这样的定义注定了后面的惊险之旅。 周六下午四时左右,我和果子开始实施计划--重装反穿大顶山(携带的食物只有一袋面条,两升水。工具只有刀和25米绳子)。由岗上下到沟谷,经兽径到达大顶山远离小顶的一侧开始攀爬,起初的感觉是享受,虽然岩石稍微有点陡峭并且没有路,但是这样的难度在两人共同协助下很顺利的克服,向上攀爬大约30-40米垂直高度后,大块岩石愈来愈陡峭,岩石经过日晒雨淋呈拱形,岩石表面由于日晒雨淋风化成很多细小不牢固的碎石面,岩石与岩石的夹缝中荆棘纵横。攀爬的速度愈来愈慢,爬过一块岩石就要寻找下一个通过点,有的地方爬到一半,脚下稍动就滑,稍有闪失就粉身碎骨,上下不得,需要靠绳子上攀。到了下午六时左右,我们上到了悬崖边一块相对平坦的大石块,此时距离顶还有大约40米垂直高度。由于天色渐暗,加上后面的几十米路还是未知,决定在此先扎营过夜,周日早上返回或者攻顶。 扎营处周围有不少干的野猪粪便,背面是大顶山的狮头石,张开了血盆大口,仿佛就在这夜要将我俩吞噬,侧面是“两头尖”山,正面是悬崖。坐在悬崖边,心情是惊喜和忧虑交杂。惊喜的是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居然重装已经登了一大半,宁静的夜、洁白的月、透明的空气、山风、两个男人、一壶茶、悠扬的音乐、两顶帐篷,心旷神怡、豪情满怀。忧虑的是明天的路怎么走,原路下撤还是继续登顶?如果继续登顶,等待我俩的路究竟是怎样的?如果放弃,下撤的会不会也不容易?晚上万一有野猪和豹子光顾怎么办?。 晚上八时左右,小心翼翼的点燃篝火,坐在火边品茶,因为水不多,晚上一餐决定不吃,留点水晚上品茶和第二天早上下面。铁观音的清香让人镇定,小音箱的声音在山谷中飘扬,朋友情意温暖内心,我们在篝火边享受这夜色。 临睡前,用绳子在帐篷周围绕了一圈,挂上不锈钢饭盒当警铃,手电开着照着挂在树上的反光背心,尿熄篝火,深夜一点各自钻进帐篷,一点半左右,果子有节奏的鼾声从他的帐篷里徐徐传来,凌晨三点左右,起风,刮得帐篷呼呼的响,疲劳和困倦战胜了恐惧,我们都进入了梦想。 周日早7点,天已亮,醒,下面条后,水还剩最后小半瓶,观察地形,决定继续攀顶,石缝间的荆棘在手臂上划下一道道血印,没有谁叫苦,松林里绿背红腹大蜘蛛没有让人惧怕,原来阳光是这么重要,什么时候,心里也有这样一片阳光,这世界会是多么美好!。攀爬30米高度后,看见一段不高的古城墙(下山后询问得知这段城墙是清朝时回族人留下的防卫城墙)。而右上方就是狮头石,栩栩如生,给人感觉不再是嗜血狂兽,而是威武庄严。绕过古墙,上行15米左右,我们终于登上了大顶!两人狂喜,贪婪的环望,贪婪的呼吸,笑出了压抑不住的豪情!。四周怪石嶙峋,有的似猴子 、有的似狮子、有的似猪头,野麦子和枯草在风中摇弋,不远处的小顶尖在像我俩召唤。我们知道从大顶经小顶回岗上已经不成问题,似乎已经胜券在握,大顶下到小顶的路有一段是清朝回族人凿出的小台阶,虽然有点陡,不过有抠手的地方,由小顶到岗上,中午1点半我俩到了村里,成功反穿大顶山! 在郭主任家吃罢中饭,休整一会,没有去装八寨,下午5点半直接回到武汉。 这次旅程,让人永远难忘,不仅是旅程的惊险,朋友的情意,还有那躺在岩石上的登山绳、瘪瘪的水壶、以及隐在深谷里重重的背囊...... [此帖子已被 自然2008 在 2008-10-20 10:01:42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