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见到当天新浪编辑推荐的重点博文题目是石先生的“为什么许多百姓真诚地怀念过去?”(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b878a0100b8un.html?tj=1),其中的3个关键词:“许多”、“百姓”、“真诚”很有意思,怎么判断是“百姓”在“怀念过去”?怎么衡量是“许多百姓”在“怀念过去”,又如何知道这种“怀念过去”是“真诚的”。因为按照目下媒体热烈的30周年专题,大小内容,都以“过去”作参照物,过去怎么怎么么不堪,现在怎么怎么辉煌,“许多百姓”的感悟从何而来呢? 石先生的描述,是11日晚上参加了北京电视台的《名人堂》节目的录制,估计是作为嘉宾或“名人”受邀,谈论的话题“有些悲凉”,是关于企业裁员的。石先生描述了回家时与出租汽车司机的对谈,有感而发,所以情节,“真诚地怀念过去”者,是那司机师傅,“正确导向”者,是石先生。对话敬录如下 司机:【还是过去好呀。我记得小时侯我们的社会简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遇到困难大家彼此之间都热心帮忙,哪像现在,不害你就够意思了。…】 石先生导向:【过去穷呀,挣得少呀,生活也单调呀。】 司机:【您以为现在普通人不穷呀,10年前我挣四五千,现在也就两三千,而且每天拉活超过14个小时,可物价年年涨,孩子学费年年涨,根本不够花。】 石先生导向:【过去挣得更少,工资几十年没变过。】 司机:【但那时侯看病国家管,房子单位分,退休也有人管,孩子上学也不用花太多钱。再说也没有人与人之间也没有这么大差距呀。】 石先生导向:【可是那时是计划经济,有权力的人照样活的很不错,照样有鱼有肉,穷人买东西全要凭票,不仅买不起,还经常要啥没啥。】 司机:【可是那时也没今天这么多贪官呢。刘青山、张子善才贪了一万多就被毛主席给毙了,他们还是强渡大渡河的英雄呢。】 石先生导向:【你必须承认现在生活水平比过去提高了不少。】(注意,用“必须”俩字儿了) 司机:【但我还是觉得过去更幸福。】(对“必须”不屑) 石先生总结:【他最后说这番话时眼神充满着对遥远的已逝岁月的憧憬。我不完全认同这个善良热情的司机的观念,但我深深地被他对过去也就是改革开放前及初期的真诚怀念触动。】 一个司机能够代表什么呢,石先生判断了一下“他们代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他们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没有充分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普通百姓。”,看来,石先生所在的精英阶层也认识到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不太买他们话语的账的现实,所以被“触动”了。 但精英阶层的视角是不一样的,石先生以吴敬琏大师的观点立论【吴敬链先生最近反复提到的三种反对改革开放的力量:一种是靠权力寻租完成原始积累的权贵资本主义代表,一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巨大残存势力,一种是片面强调公平的激进的民粹知识分子。这三种力量都在影响和争取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利益受损的普通公众的支持。他们是群众基础。】,然后下结论说【有良知的学者和决策者都明白: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问题根本不是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带来的,而是改革开放不彻底和法治的市场经济没确立带来的。但广大公众普遍不知道。】 原来,在吴敬琏大师们为代表的精英阶层眼里,“许多百姓真诚地怀念过去”的“为什么”,是“上当受骗”,受谁的“骗”呢?“三种力量”,而这“三种力量”却像堂吉诃德大战的那架“风车”一般荒谬。 其一,“许多老百姓”对“一种是靠权力寻租完成原始积累的权贵资本主义代表”们,恨之入骨,通过“转制”吞噬国有、集体资产,强行使数千万职工下岗失业,砸掉人家饭碗,为自己腾出获利空间的的就是这帮人,老婆儿子办公司,闷声发大财的还是这帮人,“许多老百姓”看得一清二楚,怎么可能成为这些人的“群众基础”呢。 其二,什么叫做“计划经济时代的巨大残存势力”?这些“残存实力”的现实形态在何处,现在,所有的平面、视频、音频主流媒体上,哪里有半句为“计划经济”说好话的声音,“计划经济”就意味着贫穷、懒惰、落后,这是30年来反复被吴敬琏、厉以宁、张维迎、皇甫平…们所描述的特征。而具有“计划经济”的经济实体,基本无存,“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没有计划经济的基本平台,何来“计划经济时代的巨大残存势力”?这些“残存实力”吃什么?喝西北风? 其三,“片面强调公平的激进的民粹知识分子”从何说起?“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旗帜已经飘扬了30年,“既要效率,也要公平”的说法是最近的事儿,原先的“兼顾公平”所表达出来的“片面”恐怕更为严重吧。还有,怎么会“片面强调公平”者就变成“激进的民粹知识分子”了呢,“靠权力寻租完成原始积累的权贵资本主义代表”,居然与“片面强调公平”的划为一类,就是说制造了最大的不公平的,与坚决“激进”地反对不公平的,居然一党,简直啼笑皆非。 看来,在“有良知的学者和决策者”们眼里,“广大公众”有些“愚笨”,居然不知道“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问题根本不是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带来的,而是改革开放不彻底和法治的市场经济没确立带来的。”,但是,“有良知的学者和决策者”们也许应该听说了,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提出来的“两房”(房利美、放低美)救赎方案,被美国卡托研究院(Cato Institute)中国问题专家詹姆斯·多恩(James Dorn)斥责为“裙带资本主义”,就是说,在美国国会两院中,“两房”有太多的“裙带”,“是因为为了赢得国会议员支持并保持它们的特权地位”。美国算不算“彻底开放”的?美国算不算“法治的市场经济”? 石述思先生很大可能性是把自己划入了“有良知的学者和决策者”之列,或者至少是“有良知的学者和决策者”们的拥趸,也许,石先生所遇到的那位司机师傅,并非“大多数百姓”中的“大多数”,但是,偶尔的一次对话,“有良知”的就被“触及”了一下,进而马上联想到“许多百姓真诚地怀念过去”。这说明,尽管石先生代表“有良知的学者和决策者”在主流媒体上策划了许多许多正确引导的话题、节目,但是还是对民众的状态不怎么摸底,或者说,“有良知的学者和决策者”们隐约有些“惶恐”,尽管站在主流平台的聚光灯下,总觉得底气不足。 所以,才有了关于“三种反对改革开放的力量:一种是靠权力寻租完成原始积累的权贵资本主义代表,一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巨大残存势力,一种是片面强调公平的激进的民粹知识分子。这三种力量都在影响和争取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利益受损的普通公众的支持。他们是群众基础。”,也许,“有良知的学者和决策者”们确实觉得“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利益受损的普通公众”是一个可观的“群众基础”,但是,怎么说服这些普通观众,他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利益受损”和“有良知的学者和决策者”们的利益不受损或者少受损是合理合法的呢。 不过,“有良知的学者和决策者”们关于“广大公众普遍不知道。”的论断令人不敢苟同,都30年了,关于怎样才出现了巨大的利益反差的判断,并非“有良知的学者和决策者”们的专利,广大公众有眼睛、有耳朵、有大脑,不要总是以为站在高台上的就是“诸葛亮”,广大公众都是“刘阿斗”。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同的人会在镜子中看到不同的侧面,所谓“许多百姓真诚地怀念过去”并不全面,事物不是如此地绝对的,可是如果“过去”的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值得“怀念”呢?比如,过去的牛奶中、鸡蛋中、鱼虾中,就不含三聚氰胺,这几样被“怀念”一下,不是也未尝不可吗?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工人和农民确实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但当时的人们是要通过节制消费来扩大积累,以便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尽快让中国强大起来,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当时百姓的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精神气十足,干劲高昂,因为工人、农民都翻身做了主人,不再像旧社会那样当牛作马,不再被剥削、压迫。劳动人民政治和经济地位的根本改变,极大地释放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 资产阶级传播的意识形态,让人追求物质享乐,无节制地放纵欲望,使人性下降,兽性上升。这就是人的堕落,人类社会的倒退。现在的青年、学生、孩子,他们所能接触的文化都是资本文化、流行商业文化,以及社会现实教育的追逐欲望的文化.资本主义的强项是用物质享受来收买人心,通过放大人的欲望来诱人堕落。因此,涉世不深、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年轻人很容易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俘虏,也就成了资本的奴隶。他们为了物质享受和欲望的满足而甘愿被资本压迫和剥削,自己却可能意识不到。90后的多数青年已被资本成功洗脑,不仅对一些谎言深信不疑,还卖力地四处传播,而他们自己其实也是资本的奴隶,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 青年代表着未来。中国的未来在于现在的90后。这一代年轻人要想担负起这样的重担,就需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否则历史在他们眼前永远就像一团迷雾,每当他们想搞清楚自己身在何方要向何处去,这团迷雾就会包裹过来让他们迷失。如果沉迷于资本主义纸醉金迷的堕落生活,中国的这一代年轻人将复制美国上世纪中叶垮掉的一代,也将葬送中华民族的前途。还有多少90后没有被洗脑?救救90后! 当然,也可能谈不上拯救,社会的发展会让90后去了解和分析,就像毛主席那一代的青年开始的时候也是思考学习西方救国,教育救国,然后是实践和社会发展让他们选择了马列主义,只有马列才能救中国,强中国。问题是需要时间,虽然这将给我们追赶世界的脚步再次停顿下来。但是代价肯定是要的,只有比较,选择,当我们重新选择正确的思想的时候,将会更加坚定和执着。
[此帖子已被 中国人 在 2008-11-16 21:32:06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