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应该从小开始,并贯穿在日常生活中,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个成员,每一个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可是刀刀却动手打了孩子! 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的事?打孩子当时看起来是一场一边倒的战争,但最后的输家一定是家长。体罚的方式很容易对孩子生理和心理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孩子挨了打,伤心而泣,其痛苦并不是生理上疼痛难忍,而是尊严受到了伤害,心理上受到了伤害。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也同样。一个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长大后他也就懂得该如何去尊重他人。尊重孩子是爱孩子的一个具体表现,也是正确爱孩子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传统的教育,只有要求孩子尊重大人,大人却很少想到要尊重孩子,孩子服从大人,听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 再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子今后遇到对方不答理情况,可能也会先一巴掌抽过去再说。先决条件是对方要比自己弱小许多。 惩罚孩子是一门艺术。可相应采取沉默或适当的惩罚,比如限制娱乐时间、取消某个计划,比适当的打击肉体的方式要好。
父子间的对话还貌似民主,其实是高压下的民主,犹如先拿把枪抵住对方的额头上(这块骨头硬些):我们来谈谈吧。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不说话——会挨打。 瞎说话——肯定不会挨打。 说出理由来了——还会受表扬。 孩子考虑的是——怎样才能说出理由来。而并非——我究竟错在哪了? 所以被打出来的话多少有些牵强,尤其是“但是人特别难受的时候反倒会回忆小时候高兴的事情”整一个阿Q式的混乱。(反正是在说理由,可以不挨打了) 反也者,道之动也。干嘛不反过来思考一下怎样与孩子做朋友呢?遇到这样的问题,两个好朋友,坐下一起吃饭,一边拍着肩膀,一边交谈,其乐也融融的事情。干嘛非要出手一巴掌,把人民内部矛盾,转化成敌我矛盾呢? 孩子出了问题首先要从家长身上找原因。正所谓“千错万错,都是家长的错”,道理很简单,孩子还小,犯错误是他的权利。但不是你家长的权利。 孩子的问题一个是生活习惯的问题;一个是学习习惯的问题。生活习惯不好丢三拉四,根源在哪里你已经找到了。 学习习惯出了问题,也应该从家长身上找原因呀。 学习习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 我们要知道:重复产生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你是怎么训练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咧?专家不是说重复36后次就可初步形成习惯了么? “你自己的房间也很乱呀,你找东西都是喊妈妈找,我只能自己找。”呵呵,孩子在呼唤平等咧。看来“与子共同成长”绝非一句时髦的口号。 驯子升堂——子也可以训老子!这才是民主的真谛呀。 一时兴起,多啰嗦了几句,刀刀勿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