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缘起之一 是原上12月5日的召集帖: 时值08年末之际,偶于12月7日星期天早上10点半准时期待一次偶遇。 源于老朋友们在跟贴中的相遇,同学们意于小聚小谈小品茗,晒晒初冬的阳光,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结晶的展示窗口,是我们学习历史,展望未来的一个良好的学习基地,这次当一睹省博、省艺之风采,参观完后,如果时间允许再到梨园漫步。 这是个会朋友、畅谈的机会,鉴于有老友建议聚会喝茶,特意加了聚餐和喝茶的内容。 热烈欢迎对这次偶遇有意向的新老同学参与。 请同学们穿戴整齐、轻装上阵。带相机、便携包、水、零食,穿徒步鞋(运动鞋亦可)便可。尤其要带上愉快的心情。 特别声明:纯属偶遇,偶遇之费用纯属AA,个中之安全等事宜皆自己承担。 原上(离离原上草) 2008年12月5日 问题的缘起之二 是姗姗学步“读省博物馆(不是主帖的帖)”: 一行20余人,在原上老师的召集下,今天上午参观了省博物馆。按日程安排,接下来是漫步东湖、纵磨山、品茗叙旧。我因急事早退,午餐后便逃学了。估计一行人现在还在活动之中。 虽说动静不大,但到场的都是我敬慕已久且有分量的人物。据说,连野猫都闻见腥了,卯足了劲往那里赶。 遵原上老师意,我先在这儿扔块砖头。 看PP你就知道,轮不上我发泡的。尤其有茬子老师在,他可是打小在博物馆长大的噢。 如此,我只闷头发PP了。 按规矩,逃学当受罚,暂打白条欠下。 问题的缘起之三 曾繁仁的回帖: 真诚希望参加了活动的人,大家每个人都写一篇观后感, 发表在《三镇精典》里面! 这样,才能够让一个有文化内涵的活动有更加深刻的记忆, 而不是简单地热闹一场! 我会争取在下午上班之前完成, 内容已经有所构想了! 美呆羊:跟着一帮有文化有内涵的人,参加了一次有文化有内涵的活动,很雅! 曾繁仁,烦人、烦人、真烦人。本来我去参加活动一是会朋友;二是凑热闹;三才是看稀罕。你这么一要求,给我这文化底子较浅的人出了一个难题啊!故在回帖中打出: 本人--行务出身,粗人一个,岂敢舞文弄墨? 期待欣赏你的大作. 用四两拨千斤的招数弹了回去。压根儿就没有准备写观后感。加之近来活动频繁,没有放在心上,近几天气候较差,路网又很不正常,便又想起来还有欠帐这码事。 其实本人说的大实话,行伍出身(当时打了行务,是属于笔误,发现后觉得没有必要更改,大多数明白,万一有不明白的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我理解成管理银行事务、没有文化的行长之类有钱人也好啊。再说,在路网经常故意打白字也挺时尚的。 行伍:旧时军队编制,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行。指当兵出身的人。有“行伍出身,粗人一个”之说。其实,我们的人民军队真正讲知识化也是改革开放后的事,战争年代当连长不识字的非常普遍,点名靠读过几天私塾的文书喊名字,士兵答到;就我所熟悉的一位高级别的首长(正兵团级)也是没有读过书的放羊娃出身,他在武汉、特别在武钢是很有影响的。到了70年代初--80年代末(我在部队期间)在训练内容上和战争年代仍然没有太大的改变(投弹、刺杀……)。当然,80年代初首先在干部制度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直接从优秀士兵中提拔改为院校培养。装备也开始有所更新…… 我本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当时没有大学文凭)混进了“军官”队伍,其实自己很明白,自己仍然是文化底子较浅的一个粗人。 谈到“文化”听别人讲,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感谢曾繁仁逼着让我在网上到处找有关“文化”的内容,通过学习,觉的曾繁仁提出的要求非常之好,把我们“在路上”的活动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上。 [此帖子已被 湖边樵夫 在 2008-12-28 12:06:18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湖边樵夫 在 2009-1-12 23:36:18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