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大罢工发源地行将消亡(图片一组) 提到“二七”,大多数人可能会联想到汉口黄浦路下面的那一片地方,这一带原来叫刘家庙、黄家墩、福建街、转车楼、二道桥等,现在被泛指为"二七",以“二七路”为中心,周围派生出的“二七横路”、“二七小路”等地名不少,还有“二七中学”“二七酒店”等。年长的人还记得,文革中,江岸区就曾被改为"二七区"。历史的传承难以改变,连现在在建的长江大桥也被誉名为“二七长江大桥”。 这一切都源于1923年2月4日至7日,由中共领导的京汉铁路工人总同盟大罢工。解放后,尤其是文革中,为了继承革命传统,这里的地名开始与“二七”大量结缘,不仅如此,还有“二七中学”、“林祥谦学校”等。 已然形成了二七文化圈,比中共五大会址更为人熟悉。 而“二七”的产生又源于百年老厂“江岸车辆厂”。它的前身是1901年建成的“江岸机厂”是二七大罢工的真正策源地。新中国成立后,江岸车辆厂逐渐发展成为近万名职工、三万多家属的现代大企业。在汉口北角的蛮荒之地逐渐形成车城。可谓汉口最大的工厂,其职工和家属自然形成一片生活区。江车的存在使黄浦路至丹水池一带有“车城”之称,相当于武钢之于青山。我甚至认为江岸区的称谓来源于“江岸机厂”。 江岸车辆厂由于五厂整合成立长江车辆有限公司而名存实消。五厂(江车、武车、铜陵厂部分、戚厂部分、株洲车辆厂部分)整合起步于2005年初,2008年10月开始搬迁,至今设备已基本搬迁完毕,只剩下一片空落落的厂房。令人惊诧的是,原在九十年代由全总授予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享誉全国的江车二七革命教育基地竟无人过问。连林祥谦烈士的半身铸铜塑像也不知所终。 跟武重、武锅的搬迁一样,厂房要拆毁,这就迁涉到工业文化遗产和革命遗址的保护问题,且江车的历史更悠久。它与当年的汉冶萍一样,也是引进洋人办厂,以西方技术作指导。原江岸机厂首任厂长法国人杜拉克的办公楼依然存在,既没有作文物鉴定,也没有被列为优秀历史建筑。这栋百年江车剩下的最老建筑危在旦夕。另外,这里有个转车楼的地名,即源于机车头在此调头而建的大转盘,很有特点。如今“大转盘”完好保存。若不加保护,这个百年大转盘可能送进废品收购站了。有些厂房,如拉响罢工汽笛的马力房(即锅炉房)和当年翻砂场房旧址依然存在(现属武汉江车豪晟机械有限公司)。这些都与“二七”大罢工直接相关。 林祥谦当年被军阀砍死在江岸车站,解放后还在这里举行过多次纪念活动,站台不知何时被拆除,后来盖的房子紧贴铁轨,以至1983年有关方面把“林祥谦就义处”这块标识性石碑不得不嵌在墙上。而这块碑长年被机车遮得严严实实,根本就无从看到,更谈不上缅怀。 江岸车站月台上的林祥谦全身塑像,是在纪念“二七”大罢工60周年时由武汉铁路局建成的,当时通客车,以供旅客瞻仰缅怀二七先烈,现在京汉线西移,不通客运也无旅客。江岸车站显得冷清,烈士塑像旁边的一块铭牌也被人损坏。 通过寻访,深有感触。“二七”大罢工原生地的相关遗迹,处在江岸车辆厂、江岸机务段、江岸车站范围内,可能会随企业整合和拆迁而消失。现在,“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归武汉市文物部门管辖。而“二七纪念馆”则属于铁道部管辖。作为武汉红色旅游的亮丽名片,武汉市想整体打造,曾要求该馆由地方管辖,铁道部一直不同意。 详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