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56|回复: 24

对来处的张望

[复制链接]

59

主题

42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2921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2-18 1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正式开始了在职读硕的课程学习,<发展心理学>课堂上,老师要求我们尽量回忆生命最早期的记忆,并试着分析它与自己人格形成及生命历程的关系.

 

    初听之下,脑子里一片茫然,小时候的事大多已难以记起,就算记得些零星片断,又无法判定哪一件才是最早,又即或很幸运地有了判定,又不知它是真的存在于记忆,还是误把父母哥姐的笑谈当做记忆。总之,不确定的东西太多了。

 

    下课后与同学分享内心的疑惑,同学一句话四两拨千斤,“暂且放下你的逻辑思维,运用运用你的直觉吧”。我一下豁然开朗,是啊,人的心理现象本来就不是一种客观机械的存在,怎么能用纯逻辑、纯科学的方法去探究呢?心结一打开,答案果然不请自来,我的脑子里立即出现了一幅很清晰的画面。

 

    是一个很冷的冬日,在通往村口的土路上,我右手牵着大我八岁的姐姐,左手不住地抹着流个不停的眼泪,在寒风中大张着嘴,号哭着要找妈妈。那份彻骨的冷和漫天盖地的伤心,至今回想起来,我仍能感同身受。那年,我大约两岁。

 

    据家人讲,我本来一向很乖,那天反常地那么闹人,是因为感冒了,那天大姐带我找到在田间劳作的母亲后,母亲发觉我浑身滚烫,才知道我生病了。由此倒也可以看出心理学的另一重要观点的可靠性和普通性,即任何生物都具有维持生存和自我保护的本能。看看,没有专人看护,自生自长且还一向很乖的我,在生存遇到威胁的时候,同样会发挥自身能动性,尽快实施自己能力所及的自我保护行动,这不是绝妙的验证是什么?扯远了,还是言归正传吧。

 

    那么,这段经历带给我的影响是什么呢?晚间归家后我细细琢磨,是不是早期这种负面经历就一直影响着我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态度?我虽然外表活泼开朗,可骨子里一直脱不了感时恨别、对月伤怀的悲观心态,会不会就是早期那种强烈的负性情绪造成的?生命早期所体验到的世界是寂寞的、悲伤的、无助的、痛苦的,会不会形成一个定势,长大后虽然也能经验到快乐和光明,但那个定势永远会在不自觉的时刻影响着自己?

 

    是这样吗?似乎是,又似乎不是。我知自己虽有多愁善感、悲观消极的一面,但我也知自己更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一面。扪心自问,若真要给自己归个类,我也更多地愿把自己归为积极一类。而且,别人眼中的自己还往往就只有阳光的一面,若说我很悲观消极,认识我的人还绝对不会相信呢。

 

    这又说明什么?或许,这个问题也可以从遗传和环境两方面来看?从遗传素质来讲,会不会是我先天就带有更多的积极、阳光气质和人格特点,而上面提到的那些负面特质才是后天生活经历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我的早期经历里没有负面的东西,我可能就纯然的、从里到外的都很“阳光”?或者反过来讲,如果我的遗传素质不幸倾向于悲观成份较多,我是不是现在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消极分子”?而我今天之所以成为这样一个表里不一,矛盾重重的“我”,正是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双重作用?

 

[此帖子已被 轻云 在 2009-2-18 13:15:31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42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2921

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09-2-18 1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为了这次生病,我反倒因祸得福,穿上了平生第一件新衣服。说是新衣服,其实并不“新”,从里到外用的都是旧料。母亲用哥姐穿破的旧棉袄里面的棉花做“芯”,用她珍藏多年的嫁衣做“皮”,请村里的裁缝连夜给我赶制了一件“新”棉袄。正是靠了这件棉袄,我的病很快地好起来,且那个冬天再没病过。

 

    现在提到这件事,我仍然很难想象一向粗枝大叶,不惯做家务的母亲是怎样耐着性子在昏黄的煤油灯下逐件拆开那些破棉袄的。当然,也许我错了,母亲根本就不需要“耐着性子”,因为爱能改变一切,心中有爱的时候,多不习惯的活计也能安之若素,顺利完成。母亲在做这些细活的时候心中一定充满了慈爱和圣洁,一定只会想着怎样让她的小女儿尽快穿上新棉袄,不再被冻病,在这样的心境下,母亲只会随着活计的越干越多,心里越来越平静、安详,自然不会有什么耐不耐着性子之说。

 

    又或者,爱不但能改变一切,爱还能战胜一切。我家姐弟兄妹四人,那年代日子又苦,父母亲只能靠拚命劳作才能勉强不让我们饿死,白天在田间地头忙活了一天的母亲也许会在挑针走线的时候磕睡连连吧,但每一次情不自禁的磕睡一定会让母亲自责不已,而且更以加倍的努力弥补磕睡的损失。也许就是这样,年轻的母亲不停地与瞌睡虫作着战斗,并最终以战胜者的形象,顺利完成了她的爱的表达。

 

    这件衣服,因穿的年限短,退役后仍然很新,虽我脚下再没弟妹,母亲还是保留了很长时间。后来,当我打趣地让母亲把它送给我作纪念时,母亲才笑着说,“早就没有了,也许是丢了,也许是送人了罢”。

 

    七十年代初,农村大多数家庭的穿衣传统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对于农村家庭的孩子来说,除了老大偶尔能穿上几件新衣服外,做弟弟妹妹的对新衣服只能是一辈子“心向往之”了。而我在家排行老幺,上面还有两姐一哥,我们家的衣服,就算在完成它最后历史使命的时候,也是在排行老三的哥哥身上,等到穿到我身上的时候,“缝缝补补”也靠不住了,就只好剩下些破片和布头了。这也正是我之所以冻病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42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2921

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09-2-18 1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找妈妈”,另一件事也还值得一提。如果说上一件事还不确定是记忆还是想象,那么这件事我敢很肯定地说,它的确属于我的记忆。

 

    不记得是什么季节,应该是个秋天吧,我又一次产生了找妈妈的需要,这次,我好象比两岁时那个可怜的“鼻涕虫”要大一些,可能也更有能力一些吧,所以,这次没有了姐姐,是我独自一人;地点也不再是村口,而是更远,我离开了村子,穿过了邻近一个更大的村庄,到了公路边。看着左右两边长得可怕,似乎通向天边的公路,我似乎这才意识到,妈妈远在一个我根本就找不到的地方,年幼的我四顾茫然,开始感到惊慌和害怕。

 

    写到这儿,早已成年的我竟突发奇想,我为什么不沿原路返回呢?是来时本就是误打误撞,根本就记不得来路,还是急糊涂了,压根就没想到还有这么一种选择,亦或是“找妈妈”的强烈需要让自己不想回去?当年我可能是四岁吧,一个四岁的迷路幼儿,心里究竟有些什么思想活动,这是否也可给我们的心理学提供一个研究方向,也许我们可以做做这方面的实验,研究的结果起码可以指导我们如何针对迷路儿童的心理拟订施救方案。又扯远了,还是回来吧。

 

    幸运的是,叔叔那天正好外出办事回来,在公路边发现了哀哀痛哭的我。说到叔叔,我不得不再多说点题外话。我家是“地主”成份,在那个“唯成份论”的年代,年轻时从未干过农活的祖父不得不被迫参加各种各样高强度的“劳动改造”,可怜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一介书生,以三十六岁的盛年在一个年底前夕的腊月夜冻饿至死。从此,作为长兄的父亲就陪着寡母领着一弟一妹苦苦度日。就这样,由于成份和家境的双重原因,三十好几的叔叔一直未能成家,也因了这个原因,对我们这些侄儿侄女格外疼爱,平时一有空就领我们玩,还一再告诫我们就在家里玩,千万别出去,怕我们出去会受别人欺负。

 

    可想而知,叔叔当时看到我时该有多讶异和心疼。我记得很清楚,叔叔抱起我时,还顺手将他头上的黄军帽戴到我头上,军帽很大,一直盖过了我的脸,而我当时由于已经深刻认识到“找妈妈”的不易,且意外地得到了另一个温暖的怀抱,自然就不再不识时务地坚持“找妈妈”了,而是安静地躲在军帽底上任由叔叔把我抱回家,一路上也许还少不了长时间哭泣之后的无数个抽噎。

 

    一直到今天,隔着三十多年的岁月,我似乎仍能感受到叔叔怀中的暖意,可惜这份暖意仅只能存于我的记忆了,叔叔已作古多年,我和他天人相隔,这份叔侄亲情是永远也无法重温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42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2921

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09-2-18 1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年的记忆就象一串年代久远、几欲深埋于沙滩的珍珠,偶尔撷起最外面的一颗,其余的,也便一颗颗鲜活、生动地顺势蹦出了。

 

    上学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学校放了几天假,我随着祖母去十多里之外的姑姑家“走亲戚”,到了假期的最后一天,一大早我就缠着祖母,吵着要快快回家。大概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吧,我也概莫能外,生怕耽误了自己按时返校的时间,在祖母只是支吾着答应“就走就走”,却没有丝毫行动的时候,我终于按捺不住,开始自己行动了。

 

    姑姑家离我家有点远,公路大概有十五里左右,我们去时走的是小路,小路虽然略近一些,但路线却要复杂得多,行走难度也大得多。一路上要经过一个集镇(即我们镇政府所在地),十来个村子,七八条大河、小溪、渠道和水沟(当然,都是有桥的),还有N个转弯以及N条或匍匐在农家屋前或游走在村间小路上的大狗。

 

    一路上,我如一只匆忙而又慌乱的蚂蚁,急急慌慌地挪动着细碎的脚步,顾不上也不敢抬起头来看看路边的风景,偶有恶犬对着我狺狺狂吠,我没有半点自卫的能力和勇气,只能眼睁睁地和它四目相对,胡乱地想象着天兵天将、孙悟空、二郎神之类的,到最后关头,他们也许会及时赶来救我。

 

    好在乡下民风古朴,听到狗吠,主人家总要出来看看,待看到我的窘境,总会大声地喝止住狗,且还要善意地问上几句“孩子,你要去往哪里?怎没见个大人跟着?”而我,不管是对令我魂飞魄散的狗的攻击,还是对令我顿感温暖的大爷大婶的询问,都一概抱以“退避三舍”的态度,一待险情解除,哪里还顾得上回答人家,赶紧低头疾行而去。

 

    而每到岔路口,我又要象东闻闻、西嗅嗅的小狗,停下来东张西望,费力辨认一番,然后凭着脑中残存的对来时路途的记忆,小心翼翼地选定其中一条,继续疾走。待到走到前头觉得越来越不对劲的时候,再沿原路返回,重选另一条。就这样,一路走走停停,七岁半的我,到最后还居然安然地回到了家。

 

    那么,这件事又能说明什么呢?说我自小很独立,很叛逆?可我明明那么听老师的话;说我很听话,很顺从,可我又明明没有听祖母的话,没有顺从祖母。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儿童?

 

    另外,又是什么让我有这么大的勇气,敢独自上路回家?是天生的勇敢,还是后天习得的积极处事方式?若是先天遗传,是单就我这个个体有这方面的特性,还是天下所有儿童都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共性?若是后天习得的,那我又是从哪儿习得的?上两次“找妈妈”的结果可以算作是积极的结果吗?第一次找到了妈妈,还得了一件新衣服,这次行动应该算是一种积极的“正强化”;第二次虽未找到妈妈,但似乎也没再现什么“负强化”的结果,且还意外地碰到了叔叔,得到了叔叔的爱抚,似乎结果也是积极的。若这两次都算作是积极的行为方式,那我在这两次体验到的负面情绪又该算作什么呢?

 

    人的成长经历太复杂了,成长过程中有太多的变数,谁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很多时候,我对心理学有着很深的怀疑,那些根据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或是在严格控制的实验环境下的被试的行为现象来推测人的普遍心理的研究究竟有多少可信度?(还有其他门类众多的理论和研究)就算是为众多科学家所公认的理论就一定是真理吗?在“日心说”以前,“地心说”不也是真理吗?在“进化论”以前,“上帝造人”不也是真理吗?而且,好象现在“进化论”似乎也被提出质疑了,也许过不了几年,“日心说”同样会遭到质疑。人类的视域太有限了,人类的理性也太有限了,我们对这个世界、对我们自身的认识究竟有多少是可靠的?如果我们终其一生,苦苦求索的结果到头来压根就是不可靠的,那我们的努力和探索又有什么意义?岂但努力无意义,我们的生存本身又有什么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42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2921

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09-2-18 1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上小学那会儿,课本只有两样,语文和数学。虽然只有两本书,但加上铅笔和本子等其他东西,要一个还未满七岁、因长期营养缺乏而发育不良的女孩用手抓握着每天来来去去,也还是个不大不小的麻烦。不记得我是否跟父母要过书包,应该是没要过吧,哥姐们和其他的孩子也都没书包,一向浑沌的我应该不会有那份智力和心机。就算是要过,父母也多半没理会我,他们被生活的重担压得都喘不过气来,哪还顾得上我这种不上斤两的小事。

 

    奶奶大概是看出了我的不便,便主动跟我说要给我缝一个书包。用什么缝呢,当然不是用布,连衣服都没得穿的家里哪还拿得出闲布做书包呢?奶奶不知从哪儿找了一大片尼龙纸,可能就是装化肥的塑料袋吧,半透明的,比较厚,把它折几折,缝成个大方口袋,口袋朝外的那一面缝有绊褡和扣子,奶奶还特地用红线在这一面绣了个五角星。我得意洋洋地背着它上学,很是让其他无包可背、甩着两个光膀子的小伙伴们艳羡了一阵子。

 

    今天,当年拥有那个“书包”时的心情我已不大记得起了,我能记起的只有那个画面——明亮的秋阳下,斑斑驳驳的农家大门前,慈祥的老奶奶揉着发涩的眼睛,给小孙女儿递过满含着爱意深情的“塑料”书包,书包上的五角星鲜艳夺目。

 

      上小学后的第一个六一节,老师叫我入队,还让我作为新队员代表发言。虽然我压根就不记得小学一年级时的学校生活,但由此推测,我在那一群山里娃娃里面,应该还算是比较优秀的吧,否则怎么会被指定作代表呢;只是不知道这份优秀是出于我的听话呢,还是出于成绩出色,也许二者兼而有之吧。

 

    那时,村部还有个大礼堂,当时还不叫村部,而是叫大队部,我们的六一庆祝会就在村部大礼堂召开。乡下组织活动,一切都很简单粗糙,上台发言的人压根就用不着象我们现在这样,规规矩矩地从后台出进。大人们上下台,都是在台前穿来穿去;我呢,一个小毛孩,更用不着拘礼,发言完毕后,径直从台前纵身一跳,一直在台下守候着我的老师稳稳地接住我,把我抱下地。

 

    今天提起这件事,也是因为这里面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在台上发言时我好象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倒是在发言完毕后从台上跳下来被老师抱着的时候,我感到格外高兴和自豪。那么,我高兴和自豪的是什么呢,是因为别人都没有享受过老师的怀抱而我却享受了的一种得意呢,还是出于被抱这一事情本身带给我的满足?

 

      我小的时候,农村还没有实行分田到户,还是大集体,村村都有集粪池,以便贮存家禽家畜的粪便作肥料。集粪池通常都挖在村口,是个一米多深的大长方形,里面都用水泥砌好,很光滑,靠近路边的一端还砌了几级台阶,方便起粪。

 

    春天到了,贮存了一冬的牛羊粪已被窖熟,借细菌之力,复归为尘土,在池里无色无味地铺满了厚厚一层。几场春雨下来,池里积满了水,水面漂着厚厚一层浮萍和睡莲,红花绿藻,香气扑鼻。无数只鼓着大白肚皮的青蛙日夜在其间歌唱,拨开浮萍和莲叶,还可看到群群大脑袋小尾巴的蝌蚪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还可看到一团团还未来得及孵化的青蛙卵。有这么种类丰富的玩具,很自然地,春天的粪池便成了全村儿童的乐园。

 

    那天,为了抓获一只漂亮的绿青蛙,我伏在粪池的水泥沿上,努力地往里探着身子,我探了又探,似乎总与那只快活地呱呱乱叫的青蛙隔着点距离。我丝毫也不泄气,继续往下,“卟嗵”,掉进池里的不是青蛙,而是我。青蛙没抓着,自己倒变成了一只大“青蛙”,在池里与我所热羡的真青蛙们亲密接触了一把。不知道岸边的小伙伴们都作了些什么,反正我在池底咕咚了几口水后,居然挣扎着摸到了砌有台阶的那一边,顺着台阶爬了出来。

 

    细细回想起来,当时在水里的时候,肯定是有害怕自己被淹死的恐惧的,而且呛水的滋味本来就不大好,但是那次被淹的经历对自己整个成长究竟有没有影响,就不太好说了,反正今天回过头来再看那次经历,剩下的只有对童年的怀念和向往了,那些不愉快的东西早被时间的长河淘洗干净了。

 

      小时家里很穷,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次干饭,大多时候的主食都是菜饭、糊糊之类,就是这些,也还是不够,难得尽我们吃饱,所以,幼时的大多时候我都是处于一种半饥饿状态。小孩子本来就嘴馋,半饥半饱的我更是馋得连锅都啃得下去。说啃锅当然有点夸张,但啃锅铲,可就不是夸张了,我们家的锅铲可是结结实实地被我啃过一回的。

 

    那年应该是五六岁吧,叔叔好象刚结婚,因为还和我们一个桌上吃饭,还没有分家另过,一大家子八九口人围着饭桌喝菜糊。可能是那天我饿极了吧,也可能是那天的菜糊做得特别好吃,总之,我碗里的糊糊喝完了,我没有象平日那样下地玩耍,而是自己搬了个板凳,靠上灶台,踮起小脚,想再去锅里添一碗。当然,锅里是空的。小小的我不哭也不闹,而是乖乖地拿起锅铲,将锅铲上沾着的糊糊舔了个干净。

 

    直到今天,偶回老家,父母哥姐仍会不时讲到这个笑柄,借着善意的微讽,提醒我珍惜现今的生活。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08岁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分析自己的人生轨迹,我只能尽力回忆八岁前的生活。虽然残存的记忆并不多,可搜检的过程却也如老农打豆子,本以为豆秫已打干净,正准备清理场院时,却又有几颗豆子冷不丁地蹦出来,总也没个到头的时候。今天索性一鼓作气,将所有记忆残片事无巨细,尽数罗列。唯事情之先后顺序因按记忆流向所记,未免多有颠倒之处;且多数事情只记得些画面,事情本身经过大多忘却;至于心理学家最为重视的情绪和感受,更是难以记起。

 

    我外婆不是本地人,娘家远在百里之外的另一县。那年可能是外婆娘家有事,而外婆因年事已高,远行不便,委派母亲和舅舅前往,母亲行前便将我寄放在外婆家。外婆家门前是一条很宽的渠道,母亲和舅舅便是沿渠道岸走去的。那段日子里,我每天都要朝着渠岸张望好几回,巴望着能看到母亲的身影。不记得过了多长时间,按常理推测,应该是十天半月左右吧,母亲回来了。我犹如一只被锁在屋内,与主人睽违多日的小狗,母亲的脚还来不及跨进门坎,我已一把扑了过去,抱住母亲的双腿,久久不肯松开,引得一旁的外婆唏嘘不已。

 

    也许所有的农村娃娃,成长在广阔的天地里,都会浑身是胆、一无所惧吧,我记得我小时候是很胆大的,从来就没意识到什么是怕。上山捉鸟、下河摸鱼那些小儿科就不提了,就连偶尔窜进我家屋内的蛇,我也敢跟着哥哥一起鼓捣,或弄死,或活捉。

 

    小时酷爱动物,年小,养不了狗啊猫啊之类的大动物,家里有只小公鸡,特别得我宠爱。我每天满屋子追着它,就只为了把它塞到我家那只库存量极其有限的米瓮里,让它把肥肥白白的大米吃个饱。为此,家人没少打过我,可我乐此不疲。

 

    幼时嘴馋,可家里又极穷,没什么吃的。虽然偶尔村里榨糖厂也会分几斤自产的红糖,但大人们却要留着待客,不但不给我们吃,为防我们偷嘴,还要送到高高的阁楼上藏起来。但小孩子对于吃的智慧和勇气,永远都是无穷的,大人们那点小把戏,哪里难得倒我们?无论大人们把糖藏在什么地方,哥哥姐姐们总有办法找出来,并成功地吃到嘴里。我虽然年小,没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但正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哥姐们已成功地找到了“藏宝点”,并开发出了探宝之路,我自然也能沿着他们胜利的足迹,顺利地“分上一杯羹”。可惜往往好景不长,不过少得可怜的几斤蔗糖罢了,哪里经得起我们四只“硕鼠”日夜啃蚀呢?糖吃完了,我的馋劲不但不减,相反似乎更被逗引出来,于是就只好吃盐、牙膏等一切能吃进嘴里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42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2921

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09-2-18 1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花了半个来月的功夫,总算将生命早期的经历作了个相对全面的梳拣,虽不免仍有些错漏颠倒之处,但若按那些强调潜意识、强调主观感受的老师所说“我们关注的不是作为客体的事情的对错真假,我们关注的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感受”这种逻辑来讲,我所记下来的也正是我本人主观记忆(或者说主观认知)中的东西,无论真假对错,它们都是现实我的一部分。所以,也就没必要去追究这些回忆本身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了。

 

    只是很多时候仍有着深深的怀疑,这些老师说的,甚至包括弗洛伊德等心理大家所说,就一定是正确的吗?生命中有太多的变数,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说得清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遗传和环境的作用,不也是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为大家所公认的定论吗?基本问题都解决不了,又遑论其它?我们人类对物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准(很多成果已得到了公认,并根据这些成果能预测并控制事物变化),仍还有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让我们疲于应付,对于还刚刚开始的对我们人类自身的研究,又能走多远?就连“物”里面,我们能弄清楚的不也就只有我们的“制造物”吗?不被我们制造,先于我们存在的大自然里还有多少奥秘我们不知道?大自然作为独立于我们人类主体之外的客体,我们犹难以认清,我们又怎么能认清主客一体的“我们”自身?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也许我们的所有“思考”真的就是一场可笑的滑稽剧?如果真是这样,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当然,很多时候我也会回过头安慰自己,生命最终不过是一场虚无,在虚无中去求意义,本来就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还是梁实秋先生说得好“不做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我所做的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因为我喜欢,我需要而已。

 

    可这样一来,又不对了,我喜欢钱,我需要钱,我能去抢银行吗?当然,只一瞬,我又找到了说服自己的借口,即“我喜欢,我需要”是以不伤害别人、危害社会为前提的。可这里面同样有问题,不危害社会好界定,不伤害别人却不好界定,比如要评职称了,另一个与你条件相当的要竟争一个名额,这时候,你若获得了这个名额算不算是对别人的伤害呢?

 

    天哪,问题越理越多,再要想下去我不用活了,生活中处处都是选择,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真的只有皈依宗教吗?可宗教真能解决这些吗?看看,我连对宗教都有着深深的怀疑,我不相信宗教能给我带来我想要的东西。我该怎么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1489

回帖

8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9729
发表于 2009-2-18 13: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该怎么办?

顺乎自然。

一直认为不说话不会死的。 现在才知道还有一种死法: 看戏笑死。哈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8

主题

5423

回帖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45817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2-18 14: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楼的话我不太赞同!不在这里发,你发到哪里?还不是发到其他网站上,要不就投书媒体发表。有什么区别??不都是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看客??
我爱猪头 胜过乳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9

主题

1万

回帖

3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29976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2-18 14: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好像有点心理分析,又有很多思考,好文,赞。
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321819915/5225192f/1.png http://weibo.com/yuanshangcaolu/home?wvr=5#!/yuanshangcaolu/home?leftnav=1 QQ/3652769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1182

回帖

6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6160
发表于 2009-2-18 15: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上:
看完了,好文,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

主题

4811

回帖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3025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2-18 16: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比一般的小说还引人入胜。
追随你的背影走在路上 有一天我也将成为背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主题

5859

回帖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44539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2-18 17: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似轻云,思如泰山,平淡文笔见真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1

主题

4721

回帖

1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2475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2-18 17: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傻妞陪你睡:

没有看完,还是顶了!

不过我觉得这么好的文笔真的没必要在这里浪费!

在路上的有产阶级,他们很多人像曾繁仁这样的,他们只是想看噱头的,泡只女和财女的,那份属于自己的恬静心态没必要给他们看!

你不是追野猪去了吗?还在这里舍不得走咧!

不管怎样,这里还是会有很多人喜欢的!

请问梅美眉,“只女”是什么女啊?!

[url=http://weibo.com/u/1664747534?s=6uyXnP][/url] [url=http://www.5zls.org/ShowBBS.asp?menu=5&UserName=曾繁仁]皒樶難誇樾嘚ド寔潞途d鎐杬,鮞昰某些个钕仌の羙……[/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1

主题

4721

回帖

1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2475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2-18 17: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常讲故事,才知道谁是爱我们的人!

楼主,你说是不是?!

[url=http://weibo.com/u/1664747534?s=6uyXnP][/url] [url=http://www.5zls.org/ShowBBS.asp?menu=5&UserName=曾繁仁]皒樶難誇樾嘚ド寔潞途d鎐杬,鮞昰某些个钕仌の羙……[/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8 17: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轻云MM的帖子要顶哈~~·!
等待等待---在等待QQ:5625288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341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703
发表于 2009-2-18 18: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似轻云,思如泰山,平淡文笔见真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99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802
发表于 2009-2-18 2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罕虎:
文似轻云,思如泰山,平淡文笔见真功  
我也经常看看心理学类书籍;总是感觉越看越疑惑。。。。。。
贴近自然;追随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8

回帖

35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522
发表于 2009-2-19 15: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地看了此帖,有些对心理学的看法我与楼主有同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了心理学,于是经常看点心理学专业方面的书,对报纸和电视等媒体涉及到人的心理方面的内容我也很关注,试图从那里找到人们一切善,恶,美,丑等行为背后的根源,起初觉得很有趣,因为心理学家们讲的那些道理我都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证,比如专家们对从众心里,遗传,家庭环境和认知对人的性格形成的影响,条件反射对培养人的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帮助等方面的分析对我的思想很有启发,随着接触的内容越多,思想有些迷惑了,心也越来越累。

生活中的每个个体都不一样,个体的成长包括很多方面,每一个方面的成长又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甚至很多因素是不确定的,那些心理学家们只是各自阐述自已的观点,并且大都仅用一个在动物身上所做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来印证自己的观念正确性,想想那些自然科学家们,要做一个结论下一个定理往往要经过无数次的验证,相比之下,那些心理学家们的结论有多大的可信度,或者说有多大的实用范围呢?也许我根本就不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去看或学习心理学。缠人的心理分析过程确实有点缠人。

 

 

 

[此帖子已被 西无边 在 2009-2-19 17:32:39 编辑过]

喜欢热闹也爱独处,遵循快乐原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8-14 03:38 , Processed in 0.07038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