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泡沫,大约每个人都有经历,在他们的孩提时代。其实也不光是小娃娃喜欢吹肥皂泡,譬如经典物理学大师、弄出力学三定律的牛顿,在剑桥做研究的时候,闲暇之余也喜欢上了吹肥皂泡,一根麦秆在手,成天乐此不疲。在所住的那家乡村旅馆的老板就纳闷了,一位50来岁的长者,可能还是挺有身份的贵族,竟然还玩起了小孩子家的玩艺。其实,牛顿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被肥皂泡上的五颜六色迷住了,冥思苦想这颜色来自哪里。后来我们知道,五颜六色是因为光的干涉抑或衍射导致光谱分离而出现的。 凡人特别是凡人的娃儿没有这么多奇思妙想,他们最多是被肥皂泡上五彩斑斓的色彩所诱惑。其实最大的诱惑来自于过程,肥皂泡由小变大的过程。这个魅力就在于我们不知道肥皂泡在大到什么程度时被撑破,如何在当破而未破之时见好就收。因为人都有贪欲之心,只是看是否过度膨胀,当然说好听一点也可以说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是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吗,反过来说则是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如此仿佛可以说这吹肥皂泡犹如进入股市的学前教育。 把吹肥皂泡和进入股市相提并论也只是就心理层面而言,里面的学问和机关太多,只记得当年读《子夜》,就被赵伯韬们一会儿多头,一会儿空头搞得一脸的雾水。现在才明白,当年的赵伯韬就是当今的索罗斯,以强大的资金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甚至翻云覆雨,不同的是赵伯韬还多了一些流氓手段。 前不久通胀要来未来之时,央行几次加息外加减免利息税,就是想紧缩银根,把闲钱们一网打尽,穷人们早就做好了思想准备,要和银行共存亡。谁知,才是说话的功夫,太平洋那边“两房”出了事,房地产资本市场崩盘,股市楼市扶摇直下,做资本生意的投资银行首当其冲,资产大幅缩水。后来,雷曼兄弟死了,又听说,有近两百年历史的花旗银行也岌岌可危,要么步雷曼兄弟的后尘,要么卖给美国政府,由政府来收拾残局。 现在才明白,那会我们这边股市下行,物价上涨的时候,美国那边的肥皂泡正在追求最大化,也是当破未破之时。未破之时,闲钱们如过江之鲫,浩浩荡荡逐利于市;破了,资本纷纷变现逃离,即便是醒来晚了点的,也是捡得三分当两文,市场信心一失却,大家都把钱袋子捂得紧紧的。牛市时,那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现在的话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熊市呢,却是屋漏又遭连夜雨,也真是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有一个启蒙国人消费观的故事,很经典。据说一中国老太太和一美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中国老太说,嗨!节衣缩食苦熬苦蹦了一生,终于在临来之时买到了自己的房。美国老太不以为然:我也是在上帝召唤我的时候才交完最后一次月供,但我是在结婚之时就住上了新房。这便是美国的负债消费观,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就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管理金融市场的。所以,华尔街是所有美国老百姓的债权人,欧盟和新兴市场国家又是美国的债权人,为啥,人家美元是硬通货,国际主导货币嘛,取消金本位后,大家都把美元当黄金看,所谓手中有美金心不慌。 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产品卖出去的很少,那时若有哪家企业能把产品卖出去换回来美元,功劳可是大大的,是为创汇。WTO后,沿海的制造业把“中国制造”越卖越疯,本身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咱缺啥也不缺劳动力,几亿农民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一时间美国的工人可不高兴哟,抢了他们的饭碗嘛;可美国的消费者不高兴也不行,“中国制造”便宜呀。就在通胀来临那会,国家外汇局就拿着大把大把的美元犯愁,还得兑换人民币给企业,于是,就有流动性过剩的说法了。 现在,人家的泡沫破了,“老丈人”病了咱可不能不管不问,满世界都在出手医治,谁让咱盯住美元又盯着人家的市场呢? 天下国家,本同一理,都有强势和弱势之别。赵伯韬和索罗斯们都是玩肥皂泡的高手,咱小老百姓就是被那肥皂泡上的五彩斑斓所迷住了,当他们把一个硕大的肥皂泡递给你的时候,得当心哟,就像击鼓传花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