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隔绝的四川盆地养育着从不出川的川军。但当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国各地的部队都奔向抗日战场时,驻扎在遥远而宁静的四川的川军也被胸中一腔中国人的豪情鼓荡得热血沸腾。四川省主席刘湘虽以图谋自保、拥兵自重闻名全国,但也绝不愿在抗日这件事上给蒋介石一个收拾川军的借口。于是,在四川人民的强烈要求下,川军将领刘湘、邓锡侯、李家钰等,纷纷致电国民政府,请缨杀敌。 三十年代的川军装备之劣、军纪之松散堪称举国闻名,“双枪将”是当时的人们对这支队伍最贴切的比喻。除了那些五花八门的老套筒、“汉阳造”、“单打一”之外,川军官兵几乎人手一枝大烟枪。“他们沿着马路,通过郊区,成群结队,毫无秩序。有的穿着军服、戴着军帽,其余的服装则随心所欲,任意穿戴。但每个人都带着旧式雨伞,以及脸盆、韬⒌缤病⒚怼⑹卟撕捅赣貌菪U庑┒骰蛘吖以诩绨蛏?或者用绳子拴在身上。许多扛枪的人,都把用布包裹着的私人财物,吊在枪杆上……那种模样令人想起迪克?惠廷顿之类滑稽人物。……像这种吹吹打打的喜剧般的中国军队,现在只有在传奇故事中才有了……”这是1937年川军开赴抗战前线后,一位目击四川部队行军的美国观察家的描述。他对他的同僚说,“那种景象真是有趣极了,叫人看得发呆,令人捧腹。”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军队,抗战八年中,却担负了全国五分之一以上的前线作战任务,300万川中子弟在与日寇的殊死较量中前仆后继,血洒疆场,64万余人慷慨殉难,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 川军抗战惊天地泣鬼神,坂恒征四郎曾对川军是这样评价的“帝国军队从入侵支那以来从未碰上过这样的支那军队,虽为敌人,但从战争来说,确未出现过比支那军队更为悲惨的赶死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