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以为,踢毽子只是女孩子们玩的游戏。
想想也真是。三十多年前的那个乡下男孩可以玩滚铁环、抽陀螺、钓土蝉、捉蜜蜂、当然还有上树掏鸟,下河抓虾什么的。如果加入到女孩子堆里,去踢毽子、跳皮筋或跳房子,那是要很遭伙伴们笑话的。
认识毽子的妙处,还是四年前在风雨球场,那本是一个羽毛球馆。下午有一个场地腾出来给了毽球队的小伙子们。三人一组吧,隔着球网做攻守训练。看着几个精瘦的年轻人或踏或挑,或劈或吊,看得入迷。后来知道这是一帮越南留学生,身形并无威猛,但在场上却是虎虎生风,让人好生羡慕。回家后也买了一个同样的毽球,心血来潮地带上女儿去梅园操场新铺的塑胶地上玩起来。从没玩过的我,一下子竟有了好几分热衷。也想尝试点高难动作。刚来了个燕子翻身,球未着地,人先趴下。脚腕疼痛不已,只好被八岁的小女儿搀扶着一瘸一拐地狼狈撤离。后来又去中南打了半个月的石膏,又静养月余方言复出。但从此对毽球也多了几分敬畏。
零四年有半年在上海学习,一向闲不住的我,又想起了毽球,便借同宿的肖美女回汉之际,托她捎回两个来。于是课间在操场上,总少不了一帮子中青男女,不管认识不认识,围着一个玫红的毽球疯玩起来。总是上课铃响,还意犹未尽,等放学了又急急地找人操练。
回得武汉来,一起玩的人就很少了。或者玩本只是年轻人或者有闲人的特权?要不就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玩法。总之在周围的人群里,真难找到这样的同党。
后来去了中山公园,才发现那里原来玩键子已经很成气候。只是用的球不太一样,是那种四根或五根长长的彩羽弯成的,挺好看,分量略重一些。三五个人围成一圈,只见毽子不停地在空中漂亮地翻飞,从一个人脚下传到另一个人脚下。常常引得游人驻足观看,挺有意思。只是玩的多为老者。偶尔也有稍微年轻一点的,象我,看久了,心里也痒痒起来,便加入进去,试试身手。玩久了就玩熟了,后来就有人相约。假期里去过好几次,坐车去,或者骑车过大桥,车也练了,毽子也玩了。
不过还是小有遗憾,身边硬是找不出一样好玩的人来。所以就想培养一下女儿,可惜连她也不屑于这般不入流的游戏。
插图是六年前画的。那会儿刚送女儿去学画,自己也一旁偷师,算是交一份钱,学两份艺,不厚道。只可惜父女俩都未能坚持下来,倒是这幅涂鸦之作让我与毽子结下不解之缘。  [此帖子已被 错过的风景 在 2009-4-14 21:34:55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