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我自己前一阵子收集整理了些资料
认为是比较实用的
不过还试比较凌乱
好,开始
上几讲主要是讲了些音韵的基础知识 现在来说说填词的手法问题
学词可分为
学懂词
学填词
两个方面
若要学懂词须先学词史,以史作鉴
以史作鉴, 了解作者的生活时代背景特点,作者的生活独特经历,作者的艺术传承,作者的艺术修养。 比如,分析婉约派
合仄方面也能用到
通过宋词史就可发现秦观----周美成间的传承及嬗变
从柳永的顺序式设拍结构
到,,,周美成的倒叙式结构
再到吴文英的迭幻,错位式结构(后现代的艺术手法)
你会惊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竟比什么艾略特的:用超常的夸张手法远距取譬的方法,竟早了一千年。
后人学词不深入的人常说:梦窗词是七宝楼台,其实词到吴文英早已脱离了诗余的轨迹
而读词,学词的人还依照花间的路子,欣赏词,学词
而当张玉田又将词的创作方法向潜意识流的方向----清空发展时,在人们还沉迷于他的[南浦.春水]时
他已向他的学生陆辅之提出词要有:
清真的典丽,白石的骚雅,梅溪的句法,梦窗的字面,取四家之长,去四家之短。 林微(382801052) 21:33:25 嗯 林微(382801052) 21:33:28 继续
在这词学创作思想指导下,他才写出: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甘州;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解连环。这样震憾人心的句子。
花间---婉约---格律---云间----浙西---临桂。这一脉胳被词家称为词的当行,本色。----以骚为主。
自苏轼以诗入词起将诗歌的比兴手法融入诗中,便开创了以苏黄为首的一代豪放词风,北宋被金亡后留在北方的吴激,蔡松年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进行创作:他的[大江东去]:离骚痛饮,问人生佳处,能消何物....对辛弃疾,元好问产生了深深影响。
辛弃疾南渡后给南宋沉郁的词坛注入了一种新气势。元好问和他的外甥白朴,为不使词被诗化,曲化,为词能在文学史占有正确地位,作出巨大贡献。杨慎,陈子龙的创作积累及词学主张为清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维崧开创了词的中兴史,为词的格律,音韵与万树一起做出重大贡献,万树的[词律]既是后来康熙[钦定词谱]的底本。至张惠言的常州派----以风为主。
各流派的主张体现了不同的:体,性--形式,心,气,--风格。故要先从词史上区别,找适合自已的作者的词临摹背诵易学会其中的方法,体会到其中细微处!
王半塘本是吴县人,因多年生活在博白创建了临桂派,以豪放的风格完善了音韵的和协,他曾对学生朱祖谋说,至耆老之年于此才知入声,中原古韵原竟分阴阳,复分上下,知之晚矣。
朱祖谋在临桂词学主张上完成了格律,婉约,豪放的合流,成为词集大成者。他活到1936年,同时的吴梅30年代出的[曲谱集成]至今还是研究词的必备参考书。
弄了这么多,我无非是说: 学文要从文学史入手,学词---学懂词当从词史入手,否则很难找到入门途径。
推荐几本书大家有空看看
1.中国词曲史---张建业着;唐宋词通论----吴熊和 2.金元词论稿----赵维江:金元词通论--陶然 3.明词史---张仲谋 4清词史----严迪昌。
要紧紧拉住词史,在史料的引导下去有目的的赏析你喜爱作者的词,才可了解词的立意,定格,谋篇,设色。 老纳用飘柔(9937264) 21:40:29 学词须:词史←词集,选→词论。才是正确方法。
确立了学词从词史入手的概念后,又大约翻阅了上述参考书籍,便可学些适合这个词史观去欣赏与创作词了,那么哪些词论是这个观点必须掌握的呢? 这就首先要树立一个审美观
我们从风骚论出发溯本求源回顾历史,放眼现实,那就须树立一个独立的审美观。
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现实生活中的艺术与美学]中认真地区分了唯心主义的审美观与唯物主义的审美观
1.中国词曲史---张建业着;唐宋词通论----吴熊和 2.金元词论稿----赵维江:金元词通论--陶然 3.明词史---张仲谋 4清词史----严迪昌。
不知这几本书现在有电子书没?
呵呵,你网上搜一下
有些有,有些没有,好像
如果没有,应该从卓越书网购到,我发现卓越网的一些古籍不少 老纳用飘柔(9937264) 21:44:48
恩
他为’美’ 这个慨念下的定义是’生活’将生活中的惰感借助文字与形象思维,来再现典型生活的本质,人们把艺术思维分为两种类型: 老纳用飘柔(9937264) 21:45:13
呵呵,我的是个人一些观点了
也是综合了不少人的观点
包括前几讲的一些音韵 林微(382801052) 21:46:00 嗯
1.意象思维:---创建表意之象的思维,是立象以尽意的思维
正如艾略特说的:要为思想找到它的客观联系物的思维。
正如黑格尔提出的:形象与意义的密切吻合,这一点在杜甫<病柏>上体现尤为明确 林微(382801052) 21:46:47 您的这些观点,也可用于现代诗的写作
他把:病、老、枯、朽的植物作为描写对象,是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对客观事物的选择。
这一反杜甫写实的常态
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兴,是风,是<诗>的思维形式
2.具象思维:----以生活物象为临摹对象,加工成酷似或高于原型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尊重具象逼真性的思维
如王碧山<咏蝉>句句言蝉,处处是借他物而言此物----是比,是骚体的思维形式。
在文艺作品中两种思维方式是共生的,有时在作品会以一种为主,另一种为辅。
http://www.eshu99.com/nav/gudian/有不少电子书下载
对于词除上述广泛的美学标准外,它还有词学的特定标准
对词来讲:用意须出人意外,出句如在人口 贵沉郁含蓄,方是佳作。----[词径] 这是词审美观的总纲
具体可以看看[词学集成]
听君一说,词,与现代诗很多是相通的,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
郭频伽词品十二则;杨伯夔续词品十二则;江顺诒续词品二十则。及王灼[碧鸡漫志] ,张玉田[词源]二卷,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八卷,王国维[人间词话] ,况周颐[蕙风词话] ,李渔的[窥词管见]等均是词的具体形式的审美标准。要在词眼处创意。词语要自然
尤其紧要处如:起拍,结句,词眼要使人一目了然,全词要为此处服 反衬其美。如不能意新,语新,起码要从诗赋古文中化境,力 琢句炼字功夫到家。从而使词新。
这是针对词而言大体上的审美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