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莲风波 过了美人峰,南下20公里,就到阳朔啦!首先跃入你眼帘的,是阳朔第一景碧莲峰啊。“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昙花,两处争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 碧莲峰北侧,有一处崖壁光滑如镜,能照出人的善恶来,故又名鉴山。崖壁之下建有鉴山寺,朝朝暮暮,寺钟悠扬,峰回崖应,古刹情浓。 要说起碧莲峰的来历,那可就热闹啦。 世界上的莲花,只有粉红,洁白两种,谁信有碧绿色的莲花呢,那只是你没见过而已,要说碧莲,王母娘娘的瑶池里就有,那可是仙种,所以凡人看不到呢。 王母非常喜爱碧莲,除了她自己,就只有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太上老君欣赏过了。碧莲仙子被关在瑶池里,跟七仙姑坐天牢没什么两样,因此她早就想逃离天宫,到人间去过日子。 正巧,那一天王母召开蟠桃大会,被齐天大圣搅砸了锅,会没开成,上界四大仙姑--嫦娥、织女、麻姑、元女结伴游瑶池,遇上了碧莲仙子,仙子就求仙姑们带她逃离天宫,织女、麻姑、元女都觉得这事情棘手,一下答应不了,耽心出得了瑶池也出不了南天门。 唯有嫦娥十分同情碧莲仙子的遭遇,就想了个办法,把碧莲仙子变成一张剪贴,贴在衣服上,晃眼看去,就象绣在衣服上的一朵荷花,这样,嫦娥便将碧莲仙子神不知,鬼不觉地带出了天宫。 出了南天门,因仙子的脚不能沾地,嫦娥又到终南山去,向南极仙翁惜了一只丹顶鹤让碧莲仙子当坐骑。仙子坐着仙鹤,就自由自在云游天下去了。 后来,王母发现碧莲仙子不见了,满天宫找了个遍也没找到,气得要死,心想一定是逃到人间去了,马上派出四大金刚去追捕,死活都要!四大金刚领命,一个向东,一个走西,一个朝南,一个往北,分头寻去。 且说魔礼寿来到西牛贺洲,东张西望,南找北寻,终于让他在华山上找到了碧莲仙子。仙子知道金刚是来捉拿她的,回去必死无疑,赶紧骑着仙鹤,向北俱芦洲逃去。 谁知北俱芦洲有魔礼红在寻找,见碧莲仙子逃来,赶紧拦劫。仙子再向东胜神州逃去,又碰上了魔礼青。 三大金刚把仙子围追到南赡部洲,魔礼海迎头袭来。魔礼寿放出灵蛇之珠,击中了仙子的坐骑丹顶鹤。仙鹤惨叫一声,从天空落下来。 这时,嫦娥已将桂林山水营造好了,仙鹤掉下地来,正好落在阳朔城南两里远的地方,化成了一座石山,这就是白鹤山。 那碧莲仙子也落了下来,一落落到漓江里去了,那里便形成了后来的碧莲潭啊。粗心大意的四大金刚见仙鹤已化成了石山,碧莲掉进江里,以为也没命了,就上天复命去了。 再说碧莲仙子掉到江底,因为双脚落了地,所以马上就生了根,再也走动不得了。但每天有漓江鱼虾为伴,她也就心满意足,不想到别处去了。 回头来说南极仙翁,当他知道自己的仙鹤童子被金刚打死了,有口难言,心里难过极了,就带着黄鹿童子到桂林来看望白鹤山。 仙翁骑着黄鹿,来到阳朔,突然发现碧莲潭的水特别特别绿,绿得发光发亮,连翡翠也比不上。他定眼一看,啊,原来潭底长着一朵绿色的莲花! 仙翁知道只有瑶池才有绿色的莲花,他活了四万六千八百岁,可是第一次见到啊。仙翁高兴极了,他决定把碧莲采回去,挪到终南山的天池里,做为镇山之室。因为原来的镇山宝灵芝已让白蛇娘娘为救丈夫许仙性命盗去了。自己丢了仙鹤,得回碧莲,也算补偿。于是,他叫黄鹿守在江边看守,自己回去拿仙锄、仙篮来。 江底的碧莲仙子,认出了黄鹿,就大声问:“童子,你来干什么,你师傅呢,我正要向他陪罪呢。” 黄鹿大声向江底喊道:“不必了,我师傅已回山拿工具去了,马上来把你移到天池去!” 碧莲仙子听了,大吃一惊:落入仙翁手中,移种到天池去,这跟在瑶池有什么区别?再说自己已经跟漓江里的鲤鱼精相爱上了。这一去将永远也见不了面,不由泪随悲来。 正好鲤鱼精又来看望碧莲仙子,见她满面愁容,问其原因,知道将要发生的事情,也焦急起来,忙问对策。 仙子哭着说:“我就是死也不愿到天池去,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快把漓江水吸干,让我露出水面,化成石头。” 鲤鱼精道:“我怎么能让你变成石头,就是死,我也要跟你在一起。” “我化成了石头,仙翁就不会要我了,我俩还能天天见面,如果我被移种到天池,我们就永远不能见面了,赶快吸水吧,仙翁马上就要来啦。” 鲤鱼精一时没了主意,就大口大口地吸起漓江水来,不一会就把江水吸干了。碧莲露出水面,见风陡长,硕大如山,不多一会,就化为石头,变成了一座石山--碧莲峰。 仙童一看,坏事啦,想阻止已来不及了,大骂鲤鱼精坏种,对着鲤鱼精连吹三口仙气,把鲤鱼精化成了沙洲,这就是鲤鱼洲。至今漓江两岸还流传着“碧莲伴鲤鱼,永远不分离”的歌谣。 不一会,南极仙翁来了,一看碧莲已经化成了石山,十分生气,不问青红皂白,举起拐杖就打黄鹿童子,黄鹿抱头就向白鹤山跑,仙翁急了,用手一指,就把黄鹿童子定在那里,这就是望江石的由来。 也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个叫鉴山的高僧云游到阳朔,看到碧莲峰临江峙立,灵气缭绕,知道是块宝地,就用纸剪了一座鉴山寺,吹了口气,那寺就化着一座真的寺庙,座落在临江的山腰上。从此,高僧就在寺里讲经说法,传播福音。 再说太上老君在上界兜率宫中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的金丹,想下界去散散心,听说四大仙姑在人间造了四座花园,比瑶池还美丽。于是骑着青牛,带着童子,下凡游玩来了。由南往北,他首先来到桂林看山水。 太上老君把青牛变成小舟,与童子坐在上面,从兴安灵渠,悠哉游哉,顺流而下,一直漂流到阳朔碧莲峰下上岸。 上了岸,太上老君变成一个老公公,青牛变成一个哑巴童子,让童子扶着他上了码头。老公公抬头一看,见到一座天下无双的佛门古刹,心中暗暗称奇,便信步走了进去。 寺主鉴山高僧此时正在读经书,忽见有紫气飘然而来,他甚觉奇怪,掐指一算,才知道是道家祖师太上老君来了。 鉴山是个大彻大悟之人,博采众家之长,从无门第之见,知有得道高人踏入山门,自是欢喜,马上整衣,出门相迎。 太上老君见鉴山和尚能识破他的真身,便知他也是得道的高僧,又见鉴山以礼相待,十分恳切,于是就应邀进了鉴山寺。分宾主坐下,待小沙弥上了香茶,鉴山和尚就向太上老君讨教起道家的玄机妙要来,双方敞怀畅谈,十分投机,直说得天花乱坠,宝雨缤纷。 且说阳朔东岭一带,有一年闹鼠害,耗子偷粮食,播鼠疫,搞得老百姓不得安宁。嫦娥知道了,就向东华帝君借来玉猫,下界灭鼠。玉猫招集天下土猫,一齐围捕,三天功夫,就把鼠害治住了。东华帝君十分高兴,封它为“降鼠虎将。”嫦娥向帝君提出,让降鼠虎将永镇阳朔,帝君也答应了。 玉猫在阳朔无人管束,每日无所事事,渐渐变得游手好闲起来,老鼠也不抓了,天天躲到鉴山寺的阁楼里,偷听鉴山和尚讲经说法,慢漫也学到不少道妙玄机。 这一天,它见太上老君来游鉴山寺,心想:如果把老君腰上系的经书,青牛鼻上的金刚琢,童子手里的宝剑弄到手,那可是法力无边的宝贝,任得一件便足以称雄天下。于是,它苦苦地想起办法来。 太上老君和鉴山和尚谈了三天,彻夜不眠,童子坐在一旁作陪,心不在焉抓抓头皮,抠抠鼻屎,挖挖耳朵,搓搓沙虫脚,一刻也闲不住。他在团蒲上东张西望,猛然发现小阁楼上有一团妖气。再看师傅手舞足蹈,唾沫横飞,大谈道家玄学。鉴山和尚正襟危坐,洗耳恭听,全没有发现庙中异象。 童子见两个人如此正经八倍,不觉暗自好笑,也不动声色,从脚板底搓出几条“腻脐”来,又用手指搓成丸子,对准阁楼上黑影,用大姆指一弹过去,只听得黑团“哎哟”一声,一闪而去。童子见原来是只猫,也没在意。 老君跟鉴山神吹海聊了三天三夜,告辞而去,鉴山本想陪老君遨游阳朔,只因误了三天法事,只好作罢。 太上老君沿着风景道边走边看,看到绝壁上有个巨大的“带”字。老君很早就听说这带字又可意念出“一带山河,少年努力”八个字来,今日得见,果如其然。
这时,蹦蹦跳跳来了个三尺顽童,模样儿十分活泼可爱,他见太上老君在看带字,他也去看,并边看边在掌上画着。老君见状,不由问道:“你是那家孩童,想必也喜欢书法。” 顽童道:“这带字不但苍劲有力,同时还藏着两句诗在里面,谁不喜欢。” 老君暗吃一惊,听说“带”藏八字,怎么又藏着两句诗呢,他左看右看,就是看不出来。顽童笑道:“怎么,老先生,瞧你出门腰间还系着诗卷,想必是饱学之士,难道还看不出来吗?” 老君道:“小小年纪,休来逛老人。” 顽童道:“如果我说出来了,把你的诗卷送给我做赌注。” 年纪大的人,最要一个脸面,老君被顽童一言所激,当即解下经卷说:“好,我今天倒要看看你嘴里吐出的是象牙、犬牙!”童子劝阻也劝不住。 顽童道:“老丈,请听好了,带字里藏着两句诗是:‘一带山河甲天下,少年努力举世才'你再仔细看看,象不象。” 太上老君仔细一看,不由得拍手叫绝:“象极象极,妙哉妙哉!” 顽童一把将经卷抓到手,说:“既然象,那就输了,我也就不客气了。”说完一溜烟逃得无影无踪。 老君大吃一惊,方知遇上了妖怪,童子猛然想起,说:“定是黑猫无疑。”老君怒从心起,广袖一佛,山岩上那个天下绝笔的“带”字,便不翼而飞,悄然灭迹。这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嫦娥点化清人王元化草书这个“带”字,刻在碧莲峰崖壁上。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这件事鉴山知道了,十分恼怒,在自己的福地出现这种丢脸的事,岂可轻饶。鉴山发誓要将黑猫捉拿归案,夺回经卷。于是,他在山上挂起一面铜镜,只要黑猫一出现,铜镜马上就会发出虎啸龙吟之声,鉴山好去捉拿。 原来那顽童果是玉猫所变,自从它赢了太上老君的经书,就潜心研究起来,每次想进鉴山寺的阁楼里去,都被铜镜发出的声音吓跑。心里也气恼不过,就跑去晋见师傅东华帝君,诬告鉴山和尚干扰它的公务,与鼠为伍,老鼠把偷得的东西进贡给鉴山,以得到他的庇护。 东华帝君不明真象,大骂道:“这个秃驴,你去把他的庙烧了,赶他出阳朔。”说毕帝君将一只火鸟赠给玉猫。 降鼠虎将提着鸟笼来到阳朔上空,放出火鸟,火鸟飞进鉴山寺,一下子就把寺庙化为灰尽。连鉴山和尚的的内衣都烧了一个大窟窿。那山上挂着的大铜镜也被烧毁,失了灵气。 鉴山和尚当然不服气,便跑到如来佛祖那去告状,如来不想得罪人,笑道:“东华帝君一定是老糊涂了,观音菩萨,你去找他说明因由,叫他帮鉴山重新修复山门就是了。” 再说八仙得知祖师爷游阳朔,赶紧从蓬莱仙岛赶来迎接,谁知老君在顽童面前丢了脸,不将意思再游山玩水,早回兜率宫去了。这时,鉴山寺也被烧了。 八仙不知怎么回事,向老百姓打听,百姓也不知内幕、有好事者就糊编乱造,说是鉴山和尚骗走了太上老君的宝贝,老君气不过把鉴山寺烧了。鉴山不服气,到西天佛祖那告状去了。 八仙一听,此事非同小可,太上老君真要跟如来佛祖打起来,恐怕连天都要打八个翻。看来得赶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才好。 八仙一商量,决定先把寺庙恢复再说,而且要比原来的还要壮观得多。可是八仙准也没见过鉴山寺是什么模样儿,铁拐李不耐烦了,说:“干脆,各人画一个图样,完了一齐凑起来不就成了。” 大家都觉得这主意不错,就各展其才画起草图来。画完后,韩湘子又别出心裁,说:“大家先不要亮画,我们把画稿集中在一起,同时叫声变,看看变出的是个什么模样。” 仙家齐声叫好,将八张画稿卷在一起,齐声说:“变!”顿时,在鉴山寺的原址上耸现一群建筑物,大家定睛看去,却是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原来八仙乃属道家,不做佛事,如果变出做道场的宫观殿堂来,又不是本意,所以不谋而合,用楼亭台阁代替了寺庵庙院了。八仙心心相印,一笑了之。 再说观音老母跟着鉴山和尚来看现场,却见平地筑起了楼亭台阁,八仙出来迎接,鉴山把前因后果又讲了一遍,八仙才知搞误会了,虚惊一场,就与观音一同会东华帝君去了。 鉴山没了住处,碍着八仙的面子,又不好把楼亭台阁毁掉重修庙宇,只好回老家去了。 观音和八仙找到东华帝君,说明原因,帝君一听徒弟得到了老君的经书,暗自喜欢,就对众仙说:“多谢众仙前来投诉,不然老朽还蒙在鼓里,你们放心,我一定将孽畜严惩不贷!” 众仙去后,东华帝君亲自来到阳朔,招来降鼠虎将道:“只要你献出经书,为师放你一条生路,不然,决不轻饶!” 玉猫保命要紧,乖乖把经书给了帝君,但心里很不服气,渐渐干脆与鼠为伍,专门享受起鼠类的贡品来。一时间,阳朔又成了老鼠横行的天下,老百姓苦不堪言。 嫦娥知道了,下界来明察暗访,终于弄清了这佛、祖、道缠在一起的公案,上天奏明玉帝,领旨将降鼠虎将化为石头,这就是站在碧莲峰八角观景亭中,往东看到的名景--古榕藏猫的由来。 东华帝君见事已发,不好意思把经书占为己有,便托嫦娥还给了太上老君,这一段曲折的公案至此对才算了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