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此文,鄙人想谈一下几点严肃意见: 1,与其说好风水能够孕育名人,还不如说出了名人,那些凡夫俗子的俗士们才赋予那块名人简短地呆过的地方为所谓的“风水宝地”。 现如今的所谓“风水宝地”,只不过也是因为入住了过气的名人尸骨或者正当红的名人而被世人所吹捧和符合般地认同。 如若有种,看谁能够预测某处所谓“风水宝地”在有限的期限内出某种层次的名人。 隆中我去过两次,风水虽是不错,胜之者也非袅袅,应该说多了去了。只是这一地名,与之争夺者也不少,只不过是旅游开发,商业赢利的需要而已。诸葛亮17到27岁到底是否住在那里,其实是不能确定的。 再者说了,一个孤儿,落魄而寄人篱下于无法自主选择的乡野,成就其能力的,恐怕主要不是环境,是内在的潜质。 2,对于诸葛亮的了解,我的经历和向北有着非常相识的地方。孩提时在历史大院的食堂就餐,餐厅的语录墙上就写着这句话:“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儿时最爱的连环画书和洋画就是《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能力和智慧的景仰,在那个时候也是由衷的。 不过,现在看来,随着见识的增多以及受到更多思想的影响,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影响而改变不少。其实在出现科学发展观这个词之前,我就对诸葛亮很不屑一顾了。 一方面,此人人臣思想根深蒂固,心甘情愿臣服于一个傻子,没能有什么大作为是再好理解不过的事情了。 另一方面,为了一个所谓的承诺和恢复汉室的理念,后半生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劳民伤财的打打杀杀事业,文化人如此而为,其心之狠毒,难以评述。 六出祁山那段时日,举小国之上下一直为战争状态,人民未得一日之休养生息之安宁日。蜀中好男儿死伤无数,却未得一寸之土地,可悲可叹。死人无数,伤财无数的结果只是留下一段打打杀杀的历史故事给后人如茬子之流填补儿时的思想空虚,及现实之胡乱评说而已。 当然,死的都是TMD故人,也不伤及时人之毫发,应该是本无所谓的娱乐态度。不过,这些故事,很可能还会在历史长河中某个不确定的时期,造就另一批喜欢打打杀杀的人,视人民为草芥,为了某一两个自认为很有道理的说法和理念,继续去干诸葛孔明曾经干着的杀人如麻的勾当。 这种结果,是很难说的!就像通过风水宝地预测出名人的事情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