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最早提出梦里花落知多少的人,实为孟浩然。在他的这首妇孺皆知的古诗中,一句“花落知多少”,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春天是一年中人们最喜欢的季节,也是最具有朝气和生机的季节,更是充满着希望和梦幻的季节。同时这首诗里也隐含着淡淡的忧伤,对花的怜惜表达了诗人多愁善感的心情。以后每每听到花落知多少便想到伤感,想到那些让人唏嘘的事情。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感受是不一样的,这便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细腻哀伤的别离与“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壮告别的对比。 当一个少年开始进入到青年,对感情的事情便得分外敏感起来的时候,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问世了。书中那种渗透到骨子里的对真情的渴望与追求,对婚姻生活的描写,对恩爱夫妻生活的展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特别是看惯了父辈们循规蹈矩、波澜不惊的婚姻的我们,看到了婚姻的另外的形式,原来爱情和婚姻可以是这样的。然而,书中多是对过去美好的怀念,时时透露出作者的内心的痛苦和挣扎。爱的太深,便无以自拨。那个给她欢乐和幸福的人把她的心甚至是她的灵魂都带走了。随着她的文字,感觉了作者的欢乐和忧伤,更是在心中播下了要轰轰烈烈爱一场的种子。 看到“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文章,思维便凝固了,不再有其它,有的只是那书,那看书的时光,还有那个时代的那些事情,心再也不能平静下来,暗流终于汹涌了起来。于是,重新打开了那些章节,未读几页,字就便得模糊起来。强迫自己平静下来,泡上一杯香茶,茶的清香和茶叶的袅娜分散了一些注意力,但时间不长,过去的那些象电影一样顽强地在面前闪过。看来,这个夜晚注定要和“梦里花落知多少”较上劲了。 如今已经不是那个看见什么都很容易感动的小子了,心早已经长了厚厚的一层茧,但是,心中的那份渴望,依然没有改变,只是它被藏得很深很深了。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钝化的过程。见过那些滚圆滚圆的鹅卵石,其实当初它们从山上被冲下来的时候,都是有棱有角的;成熟的过程,其实就是叫你看见什么都好象没有看到一样,听到什么都好象没有听到一样;当你没有了年轻时候的那种纯真,那种以为自己什么都能改变的心情的时候,你的心早已经是千疮百孔了,然而人们会很欣赏你的睿智与沉着。 只是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你会翻出过去的日记,看看毕业时同学们互相留念的话语,回忆一些那时的风花雪月。“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现实和理想总是相差得那么远,人们又因为追求理想拼搏得伤痕累累,许多时候却只是黯然落幕,只留下那些美丽的记忆在风中飞舞。梦里花落知多少,开花了不一定能结果,即使结果了也可能中途被风雨摧残,而长大的果实可能会有害虫的侵蚀。其实人生概莫能外,美丽的往往短暂,昙花一现总是被人们惊叹,因为人们极少看到它怒放的娇容,它生来是为自己开放的,一点都不在意人们是否能够欣赏到它。 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曾到过54个国家,在国外过了14年的流浪生活。正如她在《橄榄树》中写到的“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她始终都生活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没有了爱,她便枯萎了,正如她最喜欢的天堂鸟一样,翅膀折了,便不再飞翔。三毛的那种生活,其实是影响了世界上许多人的。她去海边偷看当地人洗澡,去当地的市场淘回些喜爱的东东,用自己的方式制造生活的浪漫等等。后来,许多年轻人走出过门,去探寻异国的土地;许多人背起背包,走向穷乡僻壤;许多人也拿起笔,写下自己的心情故事,可以说三毛的影响现在还在。 经济的浪潮如《滚滚红尘》席卷而来,人们已经在这个大海里翻滚了许多年了。当年许多看着《梦里花落知多少》而落泪的年轻人,许多已经成了大海里航行的轮船了。而现在的年轻人未必能体会到那个时代人们内心的挣扎与追求。当然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欢乐与困惑,同名的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是新生代郭敬明写的,一个不到20岁的小伙子,他们那个年龄群的故事。但是,三毛的书更能唤起内心的热潮,在这个人情已经逐渐冷漠的时代,那种纯真和心灵的袒露何尝不是心灵的润滑剂。 虽然太多的事情让我们觉得人性的多面性,人性的弱点和面对一些事情的冷酷,但是我们许多人还是保留了最后一块净土,许多美好让我们坚定地把握好自己的航向。当人性从一个盲目追求利益的时代到了认识到一起创造生活的美好,社会秩序的安定的时候,我们不会再悲伤地感叹“梦里花落知多少”了。这个社会已经让我们迷失太多了,而有些东西,却是我们万万不能迷失的。 [此帖子已被 原上 在 2009-6-11 0:00:56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