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物、名街、大运河 ——第四个文化遗产日的花絮 (大量图片详见"罗时汉的博客") 一、上午去文会楼观摩了古琴演奏会。 古琴悠扬,琴瑟合鸣。武汉音乐学院师生同台演奏,丁承运及傅丽娜夫“奏”妇随,专家教授侃侃而谈,省市民进文化专委会在晴川阁文会楼举行了第四个文化遗产日纪念活动,旨在进一步彰显知音文化及其载体古琴艺术。 古琴是中国国乐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和钢琴分别作为东西方音乐文化的象征。与会的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杨万娟等认为,琴为中国文人的四艺之首,是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发展古琴艺术,将更好地传承源于武汉的知音文化。 古琴大师丁承运为清代泛川派古琴的第四代传人,在国内第一次成功地将失传千年的古瑟复原。他今天与妻子“博拊琴瑟以咏”,表演古曲《卿云歌》、《神人畅》,赢得了大家的赞叹。丁承运先生面对数位得意门生说,古琴在今天仍有顽强的生命力,我对它的前景充满乐观。 二、晚上在回家的路上接杨德元的电话,他家的一个康熙磁盘被人偷走了。 由此我心情沉郁。6月10日这天,他展示了不少文物,表现了他对文化遗产的珍爱。高尚总是与卑鄙相对应的。他这样一“露富”,很可能被梁上君子盯上。以后要十分“低调、谨慎、节省、好学”,这是我对他的赠言。想想去年六月,在长江商报上发的文章,今年6月11日在本报又发表了言论如下: 文化保护的民间担当 罗时汉(作家) 在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前夕,传来黄陂农民杨德元在盘龙城所在的叶店筹建“杨楼子榨坊”的消息。据了解,杨楼子榨坊从明代迄今有400多年历史,是“武汉城根”地面上传统榨油技艺遗存,其工艺被列为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杨德元作为杨氏第十三代传人,执意恢复祖业,保护并陈列百年老榨及其他文物,体现了一个农民质朴的精神信念和文化追求。 作为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就是濒危的,是需要切实保护的。如果没有一个载体,也就是一个榨坊来在劳作中演示这一传统工艺,农耕文明特征的榨油就会自然消亡。所以,杨楼子榨坊的复建是为我们——大而言之也是为全社会做着一项保护性工作,值得充分肯定。杨德元其人读书不多,并不富裕,不一定有很高的文化自觉,但他 “不愿意看到榨坊在我这一代消亡”,从而倾其全力实施他的这一“心愿工程”,于个人来说是实现了继承祖先的愿望,对社会来说可谓文化亮点。 “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是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词,它不是一个标语口号,而应该是全民族的宣言和行动。这里包括国家意志——政府的号召和举措,还包括民族本能——民间的信念和行动。中华传统文化,说到底是民间文化,是体现在农耕时代的劳动生活中的文化。尽管由于现代化的推进和政治上的变化,这些传统文化面临着挑战,但它传承和弘扬的希望还是在民间。黄陂杨楼子榨坊的复建,既体现了当地政府的开明,也表现了本土农民的觉悟。有了这种合力,文化遗产保护才可能真正成为现实。 长期以来,国人形成了一种依赖观念,什么事都要“政府搭台”,由政府来管。这种观念无可厚非,政府在行政管理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自觉的公民意识更应该是全民具有的。民间力量的管理向为中国传统。如美国汉学家罗威廉早在清末曾认为,“汉口城市的行政弱化和商人、民间团体组织自治以及在公共领域活动的兴盛,特点十分明显。” 古人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这个道理。民间力量在这个倡导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5·12”地震中就大为表现了国人的全民担当意识。其后,四川的樊建川利用一己之力建成了地震博物馆,又以实际行动推动了当地的文化建设,做出了政府还没做到的事。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都有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保护在民间呼声很高。杨德元重建老榨坊之举还让我们看到,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非一味拆老屋建新楼以达到“现代化更新”,对传统民居的珍惜和保护同样重要;农村不应该也像城市那样搞得“千村一面”而失去自身特点,农民的家园同样需要精心设计,尊重个人意愿。杨楼子榨坊的失而重生对我们的启示意义也在于此,一个农民锲而不舍的文化追求特别值得有关方面反思和学习。 三、回家后瞄了一下央视,正在公布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看到武汉榜上无名,十分失落。随着汉正街的彻底摧毁,汉口基本上没指望了。武昌的昙华林幸而保存了一些;汉阳这边。如果把洗马长街整旧如旧打造成成都锦里,还是大有希望的。这是我2008年撰文呼吁过的。文化保护和其他事,一方面政府要管,同时民间也有责任。外国人发现,“汉口与中国传统城市不一样,城市的管理权和管理事务不是为官厅控制,而实际上有由行帮和民间团体所操纵。”前不久在大冶铁矿看到民国十三年的“盛公纪念碑”被采石者堆料而几被掩没,笔者问现场工人,得到的答复竟是“没人管呗”。我说,你不是人吗?其实这个“管”者也是我们每个人自身。 海口有一条街被评为文化名街,那是它经济尚未发达到像武汉这样摧枯拉朽的原因。便想起不久前在它老街上的那些流连。 四、今天央视以京杭大运河为主题,做得很成功。 正好去年我到过通州,特发一组照片。算作呼应。以飨读者,结束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 五、最后想到古琴大师丁承运的一句话:可能是武汉的文化太“丰富”了,古琴文化被淹没了。这样一一淹没下去,武汉可能会变成彻底的没文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