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73|回复: 25

谭门寻根群英会 一轮明月夜深沉

[复制链接]

203

主题

743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8046
发表于 2009-6-19 2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幕启……

 

夜空一样深蓝的守旧上,一轮明月。

四幅巨大的杨宝森先生剧照当空悬挂。

一轮明月照窗前,一轮明月照窗下,一轮明月早东升。

杨先生这三轮明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人赠外号“杨失伍”。

“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剑穿,实指望到吴国借兵回转,谁知昭关有阻拦。”——文昭关

   “一轮明月照窗下, 陈宫心中乱如麻。 悔不该心猿并意马, 悔不该同他人到吕家。”——捉放曹

   “一轮明月早东升,想起了高堂上老娘亲,伴君犹如羊伴虎,尽得忠来难把孝行。”——清官册

三轮明月三出戏,同是二黄,同样的板式,同样一句一轮明月开腔,杨先生硬是能活生生的唱出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愁闷焦虑、寇准的不安担忧和陈宫的悔恨痛心。听来如陈年老酒般醇厚,回味无穷。

喜欢老生戏,更喜欢杨派的老生戏,藏而不露,杨先生嗓音条件不是很好,但最终能自成一派。身前,他曾叹无知音,死后,确是十须九杨。杨先生的戏,不是一听就会喜欢的,音域不宽,用现代的话来说却是极富磁性。听杨先生的戏,有种过尽千帆,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味。

其实,杨先生生前怎会无知音啊?君不见,叶盛兰叶老板将大公子叶蓬送去给杨先生做徒弟,谭家将公子送入杨先生门下,马连良也将养子马长礼送入杨宝森门下。

杨先生的艺术道路很坎坷,艺术成就极高,可惜,争议却颇大。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认为杨宝森能成名,是他哥哥杨宝忠杨二爷的胡琴拉的好,将他包的滴水不漏,而他在琴圣的护场之下,为了混口饭吃,唱了些声音沙哑呆板的腔。唱戏的不是傻子,听戏的更不是傻子,混口饭吃能混出个杨派来?

叹一声!

音域宽又如何?声音高又怎样?看那于魁智,音色确实不错,可在金钱的熏诱下,他还会用心的唱戏了吗?且不说其他,就这次一轮明月的首场演出,于魁智那哪是唱戏啊,那是唱卡拉OK。没办法,现在的观众确实断档了,懂行的太少,把那些假繁荣的假艺术家捧成角了。记得之前有个叫什么李玉刚的吧,穿了身女装,会憋着嗓子唱几句戏文,就说自己是男旦,还把梅先生给糟痞了,很多观众还大声叫好。李玉刚好在哪儿啊?我怎么就愣是没看出来也没听出来啊?

“平生志气运未通,似蛟龙困在浅水中”——这是杨宝森在唱弥衡,还是借弥衡叹自己。一生坎坷,穷困潦倒却又有三分傲骨,杨宝森养女杨文蕙在回忆养父时曾说:生前演出时,即使前面只有一个观众,父亲都会精神饱满地站在台上,字字珠玑。这才是角!

昨天有朋友问我,你怎么也喜欢杨派啊!你喜欢杨派什么啊?

我说,确切的说我不是喜欢杨派,是爱极了杨三爷的那段“夜深沉”——击鼓骂曹。鼓声渐起,敲击心扉,极具穿透力的在耳边回旋,震颤心房。余韵未了,夜深沉曲牌响起,凄凉的琴声,那是力量和柔韧的纠缠、鼓点和旋律的交织、欲说还休和不吐不快的徘徊,二爷的一把胡琴,出神入化,常常,这时候我已是满面泪痕!

杨宝森,早年学谭,后学余派,最后自成杨派,他说自己是“不够格的余派”。余派老生唱腔高亢平稳,为了保持唱腔,在情绪的宣泄上往往过于克制。而杨派唱腔柔和许多,也低沉一些,更着力于情绪的表现,因而表现悲壮、哀怨、激愤的情绪更为浓重些。

杨宝森英年早逝,杨宝忠在那段特殊的年代饿死天津,不提也罢,不提也罢!

只再叹一声!

晚生了这些年!

 

515-18日,国家大剧院,以“一轮明月”为题的纪念杨宝森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演出,几大京剧院联手盛况空前!

几天之后,湖北剧院,京剧谭门寻根的堂会(我把这次的演出视为谭家的堂会)阵容之强大可谓绝后!

谭门,就不必多说了,不听戏的也会听过这名头。

这出堂会,我只冲着一个人去。不是梅葆玖玖爷,不是京胡圣手燕守平,不是谭元首,尚长荣,马长礼,张学津,李鸣岩。虽然这些角,都是能见一眼少一眼,听一出少一出的,何况聚在一起。我只冲着一个人去——叶少兰。

(关于叶少兰和这场堂会,以后再写吧。今夜,还是在三轮明月中缅怀杨宝森先生吧。)

[此帖子已被 戒烟如你 在 2009-6-19 23:04:48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戒烟如你 在 2009-6-20 1:17:22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戒烟如你 在 2009-6-20 19:24:26 编辑过]

叶蓬

京剧第一小生叶盛兰的长子。1944年拜杨宝森为师,1962年再拜李少春先生为师。

这两拜,两段梨园佳话。

第一拜:5岁那年,没有摆酒,只父亲叶盛兰的一句话,磕了三个头,收徒极严的杨先生便手下了这个小徒弟。这算是京剧史上最简单的一次拜师礼吧。有人质疑。呵呵,想想叶家在京剧界的地位,祖上叶春善是富连成的班主,你告诉我,有几个角不是富连成的出身?马连良,谭富英,裘盛荣,叶盛兰,袁世海,谭元寿哪个不是?连当时大名鼎鼎的梅兰芳梅老板,周信芳周老板都在富连成搭班学艺。再加上其父叶盛兰叶四爷的名头,还有叶杨两家的交情,还需要质疑吗?有大师启蒙,叶蓬当时虽然只是一顽童,却也受益终生,尽得杨派之精髓。

第二拜:1962年,其父叶四爷一通电话打给李少春。

     “四哥。”
    “现在国家提倡继承传统,兴拜师,我想让我儿子拜你。”
    “好啊!定没定哪天?”
    “8月2号在前门饭店举行拜师典礼,你看要请谁啊?”
    “不请谁,就两位别落下,一位是王少楼,一位是赵贯一。”
     一件大事,就通过电话在寥寥数语间确定下来。在李少春一生中,正式收徒的仅叶蓬一人,而一个电话即确定向名角拜师的事宜,在京剧界恐怕也是没有先例的。 也只有叶家能做到了。
     1962年8月2日,前门饭店。叶蓬的拜师典礼上,戏曲界来了40人,其中包括马连良、萧长华、侯喜瑞这样重量级人物,司仪是尚小云的女婿任志秋。
     至于为何让叶蓬再拜入李少春门下,那是因为梨园行所谓血统关系。

     这场演出,叶蓬的”乌盆记“和”夜深沉“压大轴,马连良义子马长礼”秦琼卖马“京胡圣手燕守平操琴攒底。以马长礼和燕守平的身份攒底,可谓给足了叶家面子。也再次说明叶家在梨园行的地位。
     两场演出,我是冲着叶氏兄弟而看。当然这其中少不了叶盛兰情结。

     叶老先生今年70了。最后一次登台是15年前,纪念杨宝森诞辰85周年。其后他潜心教学,他的学生中最出名的莫过于于魁智了。但是杨派唱的最好的是他的另一弟子张克。
     叶老先生以杨派名段"乌盆记"亮相,花白的头发,风采不减当年。其后,一段夜深沉击鼓骂曹,依然听的我心神澎湃。果然是杨宝森先生的亲传啊。雄壮处气势如虹,低沉处细腻无比。一招一式,一低头,一抬眼,活脱脱杨先生的范儿。唯独可惜的是操琴的不是燕守平。当然,人马先生都攒底了,怎么着也得把燕守平让给马先生吧。

      一个星期后,我冲着他弟弟叶少兰看了湖北剧院的谭门堂会。
    

[此帖子已被 戒烟如你 在 2009-6-20 20:02:10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戒烟如你 在 2009-6-20 22:31:27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戒烟如你 在 2009-6-20 22:33:38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戒烟如你 在 2009-6-20 22:39:47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戒烟如你 在 2009-6-20 22:51:28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戒烟如你 在 2009-6-20 23:54:19 编辑过]

"烟”是烟燃烧生命的舞蹈,只因你给过她火的温度,“灰”是烟悄然落下的眼泪,在你逐渐冷却的温度下散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主题

743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8046
 楼主| 发表于 2009-6-19 2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电脑里有当年杨先生的现场录音,可惜我不会传,只能找到网上这首了

[此帖子已被 戒烟如你 在 2009-6-19 23:18:00 编辑过]

"烟”是烟燃烧生命的舞蹈,只因你给过她火的温度,“灰”是烟悄然落下的眼泪,在你逐渐冷却的温度下散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主题

743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8046
 楼主| 发表于 2009-6-19 23: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章诒和在伶人往事中,对杨宝森的评价也不高。

其实,三爷胡琴不在二爷之下

 

三爷走的早,49岁。

也好,躲过了那段不堪的岁月

也生在了京剧艺术鼎盛的年代

而二哥的胡琴也伴随了他一生

足矣!

 

是非成败 过去的终究是历史

在杨先生百年寿诞,能有这样一场规模的演出

足矣!

[此帖子已被 戒烟如你 在 2009-6-19 23:36:55 编辑过]

"烟”是烟燃烧生命的舞蹈,只因你给过她火的温度,“灰”是烟悄然落下的眼泪,在你逐渐冷却的温度下散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2395

回帖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61122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6-19 2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烟烟厉害
带着满心的自在,回归滚滚红尘,其实你什么也没有带走,因为那是你自性的本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主题

1196

回帖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4236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6-20 0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烟烟,有品位啊!

上天给了我脚,让我用它去远行;
上天给了我眼,让我用它去发现美景;
上天给了我心,本来让它去爱人与被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1489

回帖

8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9729
发表于 2009-6-20 0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认为不说话不会死的。 现在才知道还有一种死法: 看戏笑死。哈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442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6604
发表于 2009-6-20 0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帝保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主题

743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8046
 楼主| 发表于 2009-6-20 0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些个人喜好而已

谈不上品味之类

太夸奖了

国粹之美 不是一两日一两年能领略的到的

京剧之美,唱词 曲牌 做派 行头 一招一式 一板一眼

真正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梨园行不好混 混出个名堂来更是难上加难

观众不买帐 你就得饿死

因此 戏比天大

因此 要对得起观众

比起现在那些动不动耍大牌的演员来说 那是德 艺人的德

涂鸦这些文字 是想借着一些名段 一些轶事

让大家听听戏 换换口味 也借此传播下国粹艺术

 

 

 

 

"烟”是烟燃烧生命的舞蹈,只因你给过她火的温度,“灰”是烟悄然落下的眼泪,在你逐渐冷却的温度下散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主题

2460

回帖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66978
发表于 2009-6-20 0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戒烟在京城呐,雅和俗之不同如同你我啊,你在京城上国家大剧院听戏,我在京城去后海喝酒,本想去德云社听点更俗的,没买着票,哈哈
胜则大喜;败则惶馁。胸无点墨而面如沙湖者,不可不拜上浆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主题

743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8046
 楼主| 发表于 2009-6-20 0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宝森大师简介(2009-05-27 17:01:32)
杨宝森



杨宝森先生其艺其人

    在30年代的京剧四大须生中,杨宝森年齿较幼而谢世最早;卒年不足五十,正当壮年。40年的舞台生涯中,他似

乎也没有过轰轰烈烈的黄金时代;那种场外人山人海、场内山崩 地裂的气氛,从来与他无缘。有人说他“唱一辈子

戏没发过财”,不为全谬。然而,他所创立的杨派艺术却余韵绕梁,香烟不断,海内外知音颇众,继者大有人在。正

式传人之外 ,私淑弟子尤多。 时光的冲刷未能消磨人们的记忆,历史的积淀反而增添了他艺术的光辉。内行有言:

“杨三爷红在死后。”在京剧流派艺术的百花园中,杨派至今空谷幽兰,一枝独秀,吸引 着广大“杨迷”。 这种艺

术现象,在京剧史中当称独步。究其原因,答案在杨宝森其艺其人之中。

家传师教

    杨宝森,字钟秀,祖籍安徽合肥,1909年生于北京。他的家庭是京剧世家。祖父杨朵仙是晚清著名花旦,伯父杨小朵亦以花旦驰名。清代

笔记曾载:某王爷嗜戏成癖,每每粉墨登场。一次府中堂会,坚邀杨小朵合演《翠屏山》,杨饰潘氏,他演石秀。“吵家”一场,潘撵石秀,

杨小朵突然念出:“你就是个王爷,今个儿也得给我滚出去!”当时举座失色,愕不能言。而杨小朵面不改色,王爷恼怒不得,勉强敷衍终场一

时盛传都下。杨小朵当年的舞台声望、机敏泼辣,由此可见一斑。杨宝森的父亲杨孝方是知名武生。杨宝森与大哥杨宝忠自幼习艺,均工生行。

     但他的 开蒙老师却是花脸前辈裘桂仙。裘桂仙曾与谭鑫培、杨小楼等同为内庭贡奉,入宫为慈禧、光绪应戏差。他嗓败后曾 改业为琴师

为铜锤花脸何桂山操琴;中年登台复出,仍宗何派。他虽工以唱为主的黑头 大面,武功却也不错。杨宝森从五六岁就随他学毯子功。有的文章

说:杨宝森与裘子盛戎幼年同随裘桂仙,开蒙戏为生净对儿戏《断密涧》云云。窃以为未必可信。查杨宝森10岁即搭斌庆社转战京沪,随即小

有声名。拜裘桂仙学艺 ,当在1919年前,而裘盛戎晚杨6岁,此时不过四龄,岂能整出地学下李密来?或者当在此后,当对杨来说,显然已非

开蒙。裘桂仙化雨杨氏,主要是从毯子功上“开范儿”。至 于杨宝森为什么不向身为武生的父亲就近学武,则出于梨园界易子而教的传统。杨

宝森真正学老生戏,得益于陈秀华和鲍吉祥。陈得余(叔岩)派神髓,后又应聘于斌庆社,对杨宝森影响尤深。而专学汪(桂芬)派的前辈老

生王凤卿,对杨宝森也有相当 影响搭班斌庆社边学边演,前后大约六年,杨宝森随社或久战北京,或远征沪上,丰富了艺术实践,也引起了观

众的注目,“斌庆有个小老生,唱余派,不错!”但是,16岁以后,由于倒仓和其他原因,他从舞台上消失了。谁也不曾料到,这个暂时的消

失却是他艺术 升华的起点。

学余三昧

辍演期间,杨宝森并未辍学。 

   一方面,他习古文、习书法,提高文化素养,弥补幼学不足;另一方面,他钻音韵、研唱法,探索声腔规律,琢磨吐字发音。这一切,集中

到他 最喜爱的余派艺术上。 余叔岩是谭(鑫培)主要传人,自1917年谭氏辞世后,已成老生圭臬,以唱做并重、文武兼长的突出特点继往开

来,京剧生行深为景慕。“无腔不学谭”逐步为“满城争说余 ”取代。当时,生行中学余者不少,杨宝森的长兄杨宝忠亦是余的入室弟子。

    但是,杨宝森倾心余派,并非追逐时尚,取悦观众;他所学习的也不仅是余叔岩借以 蜚声的具体剧目,而是从余叔岩的成功中,体味到更

多的东西。 余是谭派弟子中佼佼者,深得谭派三昧。他继承了谭的艺术传统,却又根据自己的条件有所发展变化、丰富充实,终于形成自领一

军的余派。学而不泥,是其特点。 同时,余叔岩不但保持了谭氏演唱艺术的浓厚韵味及生活气息,且在人物思想感情上潜心研究,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力求准确真实,用唱腔唱法精心塑造出不同形象,是他 成功的经验。 这些,正是杨宝森渴求的真谛。

    他已发现自己的嗓音条件有偏,宽厚有余而高亢不足。长于“左右逢源”,却难于 “钻天入地”。如果亦步亦趋地学,必有力不从心之处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是 流派学习的规律。他在如饥似渴地学习余派同时,考虑得最多的是找出一条扬长避短的新路。问题在于:老先生

和听戏的会不会认可?看来,余叔岩老师已经作出了榜样。另一个使他兴奋的巧合是:余叔岩成名亦是在倒嗓复出之后。余在休养期间,加紧

学 习,投师问友,不唯拜门于谭鑫培,又求艺于钱金福、王长林、陈彦衡诸名家,甚至加入春阳友会票房,多方汲取,技艺大进。重返舞台的

余叔岩,已非昔日“小小余三胜”可比 ,令人刮目。一出《打棍出箱》,轰动菊坛。以后无论武戏的《战太平》、《定军山》,文戏的《桑园

寄子》、《盗宗卷》,不管大靠、褶子、官衣,都是演一出红一出,涓滴不断,终成大海。想到此处,杨宝森愈加珍视眼前寸金不易的光阴了

20岁以后,杨宝森回到红氍毹上。他别具一格的余派唱法使人耳目一新。尽管他没有可称为声震屋瓦、响遏行云的钢喉铁嗓,然则那抑扬婉转

的行腔吐字、日趋成熟的表演风 格,却令内行另眼相看。他以挑梁老生搭班演出,逐渐获得南北知音的承认。到30岁时已与马连良、谭富英、

奚啸伯齐名,进入四大须生行列。

扬长避短

    杨宝森幼习武功,武老生戏原不弱。据多年与他同台担任二路老生的哈宝山回忆:他演《定军山》、《阳平关》的黄忠,自有独到之处。刀

花下场,快如疾风,亦有彩声。只 是后来肩背生疮,久而不愈,肩痛难抬,武戏遂不轻动。成就所在,集中于唱念为主的剧 目上。他经常演

出的剧目有《击鼓骂曹》、《洪羊洞》、《桑园寄子》、《大、探、二》、《红鬃烈马》、《四郎探母》等,尤以《杨家将》、《失、空、斩

》、《伍子胥》最享盛 名,堪称代表作。时人赠他以“杨失伍”的美称。这些剧目都是前人佳作,早已众口铄金。杨宝森欲由此打“江山”,

必须另辟蹊径。 其中比较轻车熟路而又独占风光的是《失、空、斩》。这是因为,杨的性格深沉而不浮华,内向而不外露;台风朴实沉稳,绝

无飞扬浮躁之感。这与诸葛亮一身而兼将相的当国身份已先吻合。更主要的是,他的唱腔细腻婉约,含情于腔,于不露声色之中隐现喜怒哀乐

;有的墨写工笔,虽然不见浓墨重彩,但却毫发可辨,丝丝入眼。《失街亭》的一段原板 “两国交锋”,既从容又谨严,谆谆教诲,细细叮咛

活绘出“两朝开济老臣心”。闻听 街亭有险时的念白“我把你个大胆的马谡啊!惊、气之中,不失丞相风度,不怒自威。《空城计》里一句摇

板,“问老军因何故纷纷议论”,第二个“纷”字用颤音行腔,内紧外松,轻重有秩,准确地刻画出人物此时此境的微妙心情。杨宝森每唱至

此,必是全场彩声 。至于城楼上的三眼、二六,脍炙人口,自不待言。《杨家将》一剧,前人演出枝蔓甚多,场次繁杂。杨宝森把它集中为《

李陵碑》和《 审潘洪》两大块连演,前饰杨继业,重唱;后饰寇准,重念。他以精心区别的声音气质和艺术手段,塑造出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

形象。“碰碑”一折的演唱,谭鑫培强调苍凉感伤 ,余叔岩突出激昂悲壮;而杨宝森受音域限制,不能生硬模仿。他根据自己嗓音特点,在中

低音部开辟用武之地,以委婉行腔和富于变化的发声,重在表现杨老令公英雄末路的凄苦、痛切、盼望、失望的复杂情绪。人们评论:他演杨

继业,在绝境和绝望中仍保持老将 的持重本色。这就引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杨宝森变化唱腔的前提,是他根据自己的学识和理解,重新解释了

人物。 最典型的例子,是他的《伍子胥》。

以巧补拙

    比较起来,伍员其人的气质与杨宝森的艺术风格距离最远,但是,偏偏是《伍子胥》使他最享高名。不少“杨迷”认为:“杨失伍”三剧

中,首当其冲的正应该是《伍子胥》 。伍员何许人也?樊城守将,赳赳武夫。“临潼会上曾举鼎”,用古话说是“巨无霸”。性格耿直刚介,

前有优柔的兄长反衬,后有结识刺客专诸的豪举;及至一战而挫姬僚诸将 ,更不在话下。所以他虽由老生应工,却有一半花脸性格。在杨宝森

之前,擅长此剧者,远有汪桂芬,近有王凤卿。杨宝森即聆教于后者。王凤卿演伍员,行腔古朴,不事雕琢;声音浑厚,强调力度。《战樊城

》时一句“催马加鞭到 林”,揉入炸音,悲凉之状,宣泄无遗;《文昭关》上场时的“伍员马上怒气冲”的“冲 ”字,用鼻音勾脑后音,其势

如虎,挺拔高昂,泄尽愤懑。他塑造的伍子胥,如同落在罗 网中的雄狮,怒吼咆哮,发聩振聋。而王凤卿歌喉之长,恰恰是杨宝森之短。杨脑

后音既不足,也缺乏虎音、炸音需要的 力度“照本宣科”,力有不逮。但他不愿放弃这出戏,因为他对伍员已有了新的解释。他熟读《列国》

,认为伍员虽是一代名将,而在剧中特定的环境里,却正是隐形匿影,落拓逃亡。所以,他不应处处显露原有气派,反该掩饰;不应时时“大

声疾呼”,倒该 仇埋腹内。即使夜深无人、望月自叹,内心世界也不能完全松弛。有志“三年归报楚王仇 ”的人绝非是莽汉。基于这种分析,

杨宝森全力塑造了另一种丰采的伍员。同是“怒气冲 ”,他的唱腔悠扬致远,余味无穷。粗听似乎平淡,却经得起反复咀嚼,在“气”“冲”

两字的旋律起伏中,观众感到了他心弦的颤抖。这正是大将不形于色之怒。“逃出龙潭虎穴中”的“虎”字,妙用他特有的“驼音”,由上滑

速转下滑,形成奇峰。“一轮明月” 引出“叹更”的大段二黄,杨宝森追求如泣如诉的境界,更显痛之切肤,长歌当哭。行腔一波三折,娓娓

动听。而“爹娘啊”的“爹”字,运用“鬼音”,大起大落,凄楚悲凉。这出戏包容了西皮、二黄和反西皮的多种板式,集中了杨派唱腔艺术

的精华。 杨宝森从重新解释人物出发,寻求适合自己特色的新路。他以音韵美弥补气质,以内涵充实外在,一句话,以巧补拙,遂成巨匠。他

的成功启示了来者。有的流派虽好,但要求先天条件太苛,使人可望而难以企及。但杨派则主要得之后天的勤奋和探求,激人奋进。一位杨派

业余爱好者说:“杨派能学。”这句话,道出了杨派学人踊跃的重要原因。

重艺轻财

    30年代末期,杨宝森组织了宝华社,这使他由多年的二牌地位转入挑班头牌。宝华社中“华”是杨宝森剧团管理工作的合作者李华亭。李

不是京剧演员,多年从事演出组织。 他曾在天津最大的剧场中国大戏院当邀头,负责邀角接人,并曾任中国大戏院经理。他的儿子李鸣盛后入

剧坛,既学余派,又受益于杨,已是今日老生名家。宝华社中,杨宝森的主要配角有老生哈宝山、花脸王泉奎等。杨平时沉默寡言,不苟言笑

但待人以诚,心存 忠厚,他与哈宝山的一段交往可为佐证。哈宝山是著名的二路老生,有“活王平”的美誉。40年代前期,他在北平边傍杨宝

森 ,边傍谭富英,而以谭富英为主。一次,宝华社应邀赴青岛演出,哈坚辞不去。杨宝森叫上王泉奎一同登门促架,语甚诚恳,道:“若你不

去,我的戏也没听头了。这下咱们宝华 社就栽了。哥哥(杨长哈四岁)求你,你算帮我忙罢!”哈辞以盟军轰炸铁路,出行危险。杨宝森慨然

道:“你我三人同车去同车回,‘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如何?”哈宝山感其诚,随同前往。孰料青岛戏毕,果然战事突紧。同人归心似箭

而铁路被军车充塞, 客车根本不发。杨宝森和大家一样,家在北平,两地悬心。一个有点门路的当地戏迷找到杨,表示有办法送他一人登车,

先回北平。杨当即谢绝道:“我与哈宝山、王泉奎有言在先。如今身居险地,岂能一人先退?我若走了,对不起他们!”直至车通北平后,杨

才与 大家同返。此事言信行果,肝胆相照,哈宝山备受感动,决定从此正式进入宝华社,专心 与杨合作。又有一次,上海方面组台邀角,酬

金极厚,被邀者有梅兰芳和杨宝森,沪方代表是有 “颜料大王”之称的商界巨子吴性裁。他邀梅、杨共餐,席间谈到:戏酬听便,但请杨只身

前往,二路和花脸在上海就地解决,不必由宝华社带去。杨闻此言,立刻起身离席,道:“既然如此,我也不必去了,烦劳另请高明罢!”梅

兰芳按他归座,他又说:“我走了 ,傍我的几位怎么办?今后我还有什么脸求人家?”梅赞同道:“老三(指杨宝森)不是唱了上海从此再不

唱戏了,哪能为了包银就把别人甩了?”吴只好收回前议,同意杨自带 “梁柱”。尤其可贵的是,事后杨对此事一字未提,直至沪行归平,伙

伴们方从他人口中 得知。杨之轻利重义,一径如此。 1956年,天津组建国营京剧团时,盛邀杨宝森加入。杨宝森只提出一条:“宝华社诸位

与我共事多年。我来可以,但宝华社必须全体吸收入团。剩下一个,我也不便先行。” 这固然是考虑到艺术上多年形成的默契不易,也是惟恐

同人有所流落,生活无着。后来, 天津方面同意,宝华社七十余人全体加入了天津市京剧团,包括龙套、武行在内。杨任该团团长。杨宝森艺

高德重,厚以待人。宝华社在解放前的十年,正是“劈”“纺”旋风扫荡京剧舞台、京剧艺术大不景气的年代,而它惨淡经营,终于不散,追

本溯源,与杨宝森的个人品质德望不无关系。

将心化雨

    杨派慕者甚多,但杨宝森收徒极严。然而一旦选准允收,列入门墙,他就倾尽心血,极为负责。杨门大弟子金妙声,拜门较早,时年亦少。


他后来身体发育,条件变化,杨宝森考虑 他学老生已不宜,改攻旦角或有发展,便介绍他到王瑶卿先生门下,因材施教。另一弟子吴熹笙,即

上面所说颜料大王吴性裁之子。吴氏所办事业甚多,除工厂、银行之外,还在香港开设永华影业公司,拍过《清宫秘史》、《国魂》等片。吴

熹笙是辅仁 大学学生,酷爱杨派,终得登堂入室。但他只属票界,后来又早逝于香港。还有一位弟子丁存坤,亦是商界票友,现在香港。对继

承发扬杨派,热情至今不冺。 杨派入室弟子中至今活跃在舞台上的是程正泰。杨不惜重金,精心培养,关心备至。若说视为己出,亦不为过。

程正泰自幼失怙,上海戏校毕业后,正值倒仓,辗转入平,一心投杨。杨宝森与其父旧识,又怜其为孤儿,无依无靠,慨然安排他在家中居住

,后经反复观察,才决定收为桃李。首授剧目为《金榜乐》(《御碑亭》),求其吉利。杨说:“ 好好学,希望你以后榜上有名。”杨对程正

泰不仅管吃管住,还出资请来一位前清老秀才为程讲授古文,又教他练习书法。给“手把徒弟”开文化课,杨宝森可谓凤毛麟角。也可看出他

舞台艺术中书卷气的由来。教戏先教功,杨宝森又请来著名武净钱宝森教程把子功 ,所费均由杨付。杨教戏课徒,很有独到之处。教唱,他极

为认真,一句一句地说。上句过不去,下句 绝不讲,即告“歇功”,让学生自己去琢磨领会。过个三日五日,突然发问:“那句怎么唱?”学

生有心,自然应对如流;杨满意了,续教下句。如果学生接不上来,则再呆几日方问。这样,弟子辈自知欠缺之处,能不日思夜想?结果越是


难点,印象越深,基础越牢 。 杨宝森唱[快板]、[垛板],字真腔润。他教弟子时,先令学念,“昔日里韩信受跨下,英雄落魄走天涯

……”按尖、团、上口要求,上韵上板练念,节奏日渐加快,最后 快出板式一倍。此关通过,方上胡琴,学生顿觉自如,不会囫囵吞枣了。程

正泰随师学艺,在杨家一住四年。嗓音恢复后,杨宝森为他安排了一次别致的“推荐演出”:程唱《文昭关》,不但用杨的行头、守旧,助演

人员如饰东皋公的哈宝山、操 琴的杨宝忠、司鼓的杭子和,亦全部是杨宝森演出时的原班人马。同一场中,杨又自演了《捉放曹》,以引起观

众重视。两剧中均有“一轮明月”唱段,而巧妙不同。华乐戏院这 场戏方止,师徒两个“一轮明月”已在北京传为佳话。

广陵未散

    杨宝森以毕生心血致力于老生声腔艺术,使前人传来的诸多名剧另焕奇光。不过,他在剧目建设上不如马连良、周信芳等同代老生硕果累累

1951年,他曾在上海、南京演出 自己加工的全部《秦琼》,轰动一时,可惜此剧北归后未再露演。解放后,杨宝森和杨派艺术受到应
有的重视

,迎来他最辉煌的时刻。一次赴香港,一次赴上海,都是盛况空前。转入天津的两年,颇受欢迎。建团演出的《搜孤救孤》,到今天
仍为老观众

乐道,他的嗓音也呈洪亮,达到最佳状态。一位宝华社老人说:“杨老板的 嗓子从没这么痛快过!” 但是,他毕竟体质本弱,健康
壮态不佳,

自觉气力不足。在他的艺术生涯晚期,一些与旦角的合作戏已不大动。经常露演的是《清官册》、《文昭关》、《击鼓骂曹》一类
的纯老生戏

偶尔演出《四郎探母》,也是由他人演前四郎,杨则由“见妻”“见娘” 接演。 1958年,他到京与程砚秋合作,灌制《武家坡》
唱片。不料完

成不久,猝然发病,医 疗无效,卒于北京麻线胡同宅中,享年仅49岁。他留下的唱片资料集中了杨派艺术的精萃已成为京剧的宝
贵遗产。其中

《杨家将·李 陵碑》中的反二黄唱段,为余叔岩同剧唱片中所无,填补了这一空白。最后一部《武家坡》声情并茂,珠联璧合,
无论对于杨宝

森还是对于程砚秋来说,都是名副其实的绝唱。文当住笔,再赘一言:杨派艺术的成熟,固是杨宝森心血的精诚所至,但也有他
多年艺术伙伴

的汗水在内。其兄杨宝忠既是余门弟子,又是一代名琴,为之操琴,在杨派音乐上有诸多贡献。他的前后鼓师杭子和、周子厚
称鼓界鼎甲。

特别是杭子和晚年耳聋失听 ,打鼓全凭原有记忆和临场揣摸,居然丝毫不爽,可见他与杨氏的默契合作,已到出神入化地步。
杨宝忠原唱老

生,后钻研音乐,改任琴师。他最后一次粉墨登场是抗战前夕在北平华乐戏院演《四郎探母》。当时马连良在楼上包厢内看戏,
发现他水纱不

严,露出头皮,遂 慨叹道:“去志已定了!”50年代,杨宝忠任天津戏曲学校副校长。杨宝森逝世后,他毅然肩挑双担,实现乃
弟未酬壮志;

场面之外,兼教老生。天津中年杨派演员杨乃彭即其学生。这样一位京剧音乐家兼教育家,却未能逃脱“文革”浩劫。那时他身
患重病,回北

京家中就医,又被戏校造反派劫持回津,囚于斗室。天寒腹空,竟至冻饿而死!可慰杨氏伯仲在天之灵的是:人亡艺在,真正的
艺术是毁灭不

了的。今天,杨派艺术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继者绵绵。他们中老一辈的李鸣盛(宁夏)、马长礼(北京)、程正泰(天津
)、关正明(武汉)、沈庆云(河北)、汪正华(上海),也有正值壮年的叶蓬(北京)、杨乃彭(天津)、刘守仁(天津),还有青年一代的武广江(天津)、 张克(天津)、张敏(天津)等。至于业余爱好者,海内外就更多了。不唯杨派老生,还出现了“杨派胡琴”。天津市长李瑞环同志明确指定,把杨派艺术作为天津青年京剧团继承的重要内容。

"烟”是烟燃烧生命的舞蹈,只因你给过她火的温度,“灰”是烟悄然落下的眼泪,在你逐渐冷却的温度下散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1489

回帖

8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9729
发表于 2009-6-20 0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伶人往事

一直认为不说话不会死的。 现在才知道还有一种死法: 看戏笑死。哈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3

主题

1万

回帖

3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75151

荣誉会员活跃会员灌水之王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6-20 0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天见到了从汉源回来的瓦尔登

他留了很长的山羊胡子,

看起来很有一些艺术家的气质

我最难跨越的不是路途的遥远,而是某些个女人的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4

主题

1万

回帖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68457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6-20 1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哥爸妈二弟,哈是亲戚!QQ 109563446 电话 15907133103 欢迎你来坐坐: http://www.5zls.org/index.asp?boardid=146&page=1 http://www.5zls.org/index.asp?boardid=145 http://www.5zls.org/index.asp?boardid=43 http://xbike.xout.cn/forumdisplay.php?fid=3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8

主题

5423

回帖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45817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6-20 1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福气的烟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主题

4428

回帖

2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71459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6-20 17: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

主题

4811

回帖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3025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6-20 1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京戏,对空城计里那个老生:“我坐在城楼观风景”印象深些。
追随你的背影走在路上 有一天我也将成为背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主题

1301

回帖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6491
发表于 2009-6-20 17: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别人都在假正经,那我就只有不正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主题

743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8046
 楼主| 发表于 2009-6-20 1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轮明月照窗前 
愁人心中似箭穿 
实指望到吴国借兵回转 
谁知昭关有阻拦 
幸遇那东皋公行方便 
他将我隐藏在后花园 
一连几天我的眉不展 
夜夜何曾得安眠 
俺伍员好一似丧家犬 
满腹的冤恨我向谁言 
我好比哀哀长空雁 
我好比龙游在浅沙滩 
我好比鱼儿吞了钩线 
我好比波浪中失舵的舟船 
思来想去我的肝肠断 
今夜晚怎能够盼到明天 

心中有事难合眼 
翻来覆去睡不安 
背地里只把东皋公怨 
叫人难解巧机关 
若是真心来救我 
为何几日他不言 
贪图富贵来害我 
你就该把我献与昭关 
哭一声爹娘不能相见 
爹娘啊 
要相逢除非是梦里团圆 

鸡鸣犬吠五更天 
越思越想好伤惨 
想当初在朝为官宦 
朝臣待漏五更寒 
到如今夜宿在荒村院 
我冷冷清清向谁言 
我本当拔宝剑自寻短见 
爹娘啊 
父母的冤仇化灰烟 
对天发下宏誓愿 
我不杀平王我的心怎甘  
                           ——文昭关

 

 

三轮明月中个人最喜欢的莫过于“一轮明月挂窗前”这段伍子胥的唱

伍子胥被困,一夜白头!

这出戏,杨派的唱腔和余派,谭派唱腔截然迥异

谭余二派在这出戏的唱腔均以高亢的唱腔为主。表现伍子胥卧薪尝胆,伺机而动的英雄气概。

而杨派将唱腔,则以低沉为主!

想那伍子胥被藏于后花园中,虎落平阳,满腹惆怅。

深夜里,一轮明月挂窗前,想起了爹娘,想起了满腹冤恨,想起了平王未杀,父母冤仇未报。

纵有满腔的英雄气概,此时也是柔肠百结。

此时此刻 此情此景 如何激情满腔?

杨宝森则以另一种方式演绎了这段经典的唱腔

纵谭余二派珠玉在前

杨先生的演绎一出 再无来者

在我心里 杨宝森就是伍子胥 必须的 无可替代的

难怪 杨先生之后 再无派系演绎此出名段了

 

[此帖子已被 戒烟如你 在 2009-6-20 19:51:43 编辑过]

"烟”是烟燃烧生命的舞蹈,只因你给过她火的温度,“灰”是烟悄然落下的眼泪,在你逐渐冷却的温度下散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8-3 03:26 , Processed in 0.1574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