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 @ 2009-7-8 2:06 阅读(1337) 评论(7)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湘女的稿子也许明天后天能看到。从当时想着要去,到稿子出来,心里一直悬着,复杂古怪的感觉。甚至当时头儿耐心说服我一定不能去新疆,我还悄悄长舒一口气,我很怕积郁了太多东西,真正仔细写,万一脑袋一片空白,什么都写不来呢。 是的,当年奔赴新疆的湘女无疑是一批不幸者,她们接到了天堂发出的邀请函,却被带到地狱,但是,终归她们一直不缺乏组织给予的意义和说法,终归有故乡大张旗鼓的纪念活动,与她们命运相伴的,始终不乏热烈的主旋律资源。而那些维族人呢。当年,他们在路边驻着坎土蔓看着一车车的汉人从东面来,扎下根,生而育女,后来,“老城里无数的维族社区消失,再也没立起来,只看到汉人的社区长了腿似的一路扩张”,一位在北京读书的维族学生在BBS上这样说道。没有人倾听他们的声音,官方宣传的民族优惠政策在现实中的走形和冷嘲式的事实,会要他们怎么想,这需要掉过头来站在他们立场上才看得清。
强势的族群会在心理感受上较弱势民族族群迟钝许多。很多年后,我才能想起来,当年在建设兵团的子弟学校里,我是经常参与到殴打欺负少数民族学生的行列中的,他们来自周围的小村落,人数非常少,遇到挨打只能取不反抗姿态。我不知道当年的同学有多少人在成年后终于开始意识到,这种在我们看来,更像是不懂事的孩子间的正常打闹,会给那些维族同学一生留下怎样的心理印记。也许多数打人者早已忘记,但我相信,那些被打的少数学生不会忘记。甚至,他们曾努力“汉化”的尝试会成为一种耻辱,我记得我们班两位维族同学有着异常奇怪的名字:革命、革命古丽,我不知道那两位今天早已成“羊冈子”的女同学是否依然保留着时代烙在她们的符号?她们今天怎样才能向自己的孩子解释这奇怪的名字?
我看过BBS上愤青大骂疆独时举例说,有维族同学对他们声讨日本人的罪行时不但表现冷漠,甚至面露嘲讽之色,我相信发生过这样的事实。如果他们竟然能与汉族同学产生强烈的对日情感共鸣,那才叫活见鬼了,情形只会相反。——我以为,仇日愤青应当最善于理解这种反应,如果他肯稍微的以己度人,肯花哪怕一丁点时间知道一些历史的话。问题是,偏狭的人在对待一切问题上都是偏狭的。而原本,一个在人口和现实处境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族群,的确应当对少数族群历史留下的敏感心理有所体谅。因为,他们无法发出声音,也更没有人倾听他们的声音。当年新疆第一任督军杨增新统治时期,杨是努力学会了维语的,并且要求汉族官吏必须学会维语,但在今天,可有汉族官员通维语的?虽然这种比较不适当,但军阀时代和日本人统治满洲时期,的确比今天做得更好。
和taras说起过回族近代不幸历史造就的一种偏狭心理的问题,甚至taras自己也认识到自己身上经常显示出这一矛盾:能清醒地觉察、警惕身上可能保有那种历史集体记忆的偏狭心理,但却无法始终使自己在任何时候有一种豁达开朗。——这该是圣人的标准了吧?不能不说的是,在新疆,当年土著汉族因为有着与其他民族长期杂居生活的经验,他们更能理解、尊重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而其后大规模流入的内地移民根本缺少与异族共同生活的经验,尽管有强力的政治环境迫使他们互相要捏合在一起,但是,内地移民的持续猛增,稀释掉了这种数代人积累起的沟通和理解。孩子们从成年人那里得来的关于汉族与少数民族生活文化差异的解释,有很多是严重妖魔化而且是极具侮辱性的。
也许正是基于这种补偿心理,我会下意识地站在他们一边,有意思的是,有回一位网友一定要见面,居然请我在清真饭店吃饭,原来,他一直认为我是穆斯林。有我这样的穆斯林,在碰到某些争执时,效果会好过taras吧?前几天,他又因为某人在Blog上对穆斯林的不敬之词而动怒,看上去他更像是神经过敏的一方。是的,据说,每年都有新闻同行因为这方面的原因受到处分,但是,这种文化和宗教的官方保护姿态,丝毫没有减少这种隔膜,某种程度上反加深了这种隔阂。正好这边一位去过新疆几次的同事说起这个话题,他竟然也一直认为,禁食猪肉源自宗教图腾。这种隔阂,我不认为化解的责任在人数较少,缺乏真正话语权的一方。仅仅因为被官方话语屏蔽掉的历史,就应当如此。许多愤青在陈说美帝的虚伪时,强调他们对印地安人的屠杀和剥夺,强调他们迟到几百年的道歉的无关痛痒和伪善,但人家毕竟承认了历史。
10月份从深圳回了趟老家,出了火车站,路过一位在屋檐下躲雨的维族年轻人的摊子前时,突然灵机一动,冲着他说了声:yahximusiz(你好)!他眼睛里立即跳出热情喜悦的火花,为我翻烤羊肉窜时,话格外多,汉语。其实,普通人时刻关心的是讨生活,民族意识、情绪,他有,可现实更是现实,所求不多,一句“yahximusiz”、“Rahmat”已足够要人惊喜,因为他们平时听到的,不是恐怖分子就是小偷。有一天你会和我一样认为,这不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