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汉情节 武汉是一座很特别的城市,从构成上看,是由汉口、汉阳、武昌组成,其实就是三座城市。在1949年前,汉口市和武昌市是两个独立的行政体系,加上汉阳县,广义上称为武汉。武汉在很早就已建城,东汉末年汉阳龟山上就有却月城。三国时,东吴孙权在现在武昌蛇山上修建夏口城。隋唐时候,汉口武昌就已经是商业重镇,而汉阳则是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三座城镇隔着长江、汉水遥相呼应。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城市之名冠以大的唯有大上海和大武汉,在这一时期武汉的经济和政治在全国居于重要地位。上海虽好,但它是暴发户,缺少名门血统。武汉则不然,历史积蕴,文化传承,一派宗室嫡传。那时的武汉人以怡然从容的心态观注四周,大武汉就是大武汉,毫不含糊。但时过境迁,现今的武汉人对世界的变化无所应从,有些手忙脚乱,心态上变得缺乏自信,而且很严重。 从地图上看,武汉处于华中腹地,在农业中国时期,这可真是一个风水宝地。在其北面的黄河流域,气候干燥,且黄河时常泛滥,气温也较低,农业上比不过居于华中的武汉。南面的岭南地区又是烟瘴之地,开发较晚,道是流放的人常去之处。西面不远便进入了中国高山荒原地区,实不足道。虽有一个巴蜀天府之国,但被群山所困,只是偏安一隅,不似武汉那样方便与外界交流。只有东边还象些样子,但农业传统上就敌不过两湖地区,虽然离着大海很近,但那只是海水,不能作为对外输出和对内输入文明的条件。而那时的上海只是一个不知名的县城。 武汉则不同了,两湖平原、江汉平原围着它,又有长江、汉水连接四方九省。“两湖熟,天下足”的美誉,使武汉人晕乎乎的,一晕就一两千年。 当世界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时代,武汉就有点格格不入了。诚然,今日的武汉,仍被粮草丰盛,五业兴旺之地所围,仍是供应香港市民肉食果蔬专列的出发地。但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原料供应者,一个初级产品的发样地。 武汉无法从第一时间抵及现代文明。在政治上,它尊崇北京。在经济上,它推崇上海。在风气上,它跟崇香港。盲目自崇了那么久的武汉人,也开始模仿起来。其实,还不纯粹是模仿,是模仿的模仿。但这已很不错了,毕竟它强于东施效颦。连武汉人自己也莫名其妙起来,武汉怎么了?武汉有大农业、大工业、大商业,更有那旧日依稀缥缈的名声。 1842年的《南京条约》,使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以后西方人的军舰也毫无例外的开到了武汉。西方观念带来了现代意义上的工厂,那著名的“汉阳造”步枪,便是它的宠儿。西方文明也带来了医院、大学、银行、邮局、证券交易所。武汉人以好奇的心理窥视着这些,他们被动的接受了这些,西方文明并非全是奇技淫巧。一时间汽车、轮船的叫嚣声合着人力车夫的吆喝,西装革履衬着长袍马褂,高楼大厦映着烂瓦破屋,一派的光怪陆离。既是被迫,又是纠缠着西方文明,这样连连绵绵百余年。 但从骨子里,武汉人仍具有强烈的农业情结,内陆思想,其开放的风气是有所保留的。贵族血统的大武汉那时已经不及暴发户大上海了。 1949年后的武汉很自然被计划了起来,这种缺乏个性的行为道是很符合武汉人的心理。不需要创新的思维,开放的胸襟,远大的目光。只要按照计划好的工作,按照程序,日复一日,年夏一年。这不正象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方式吗?武汉人不正渴望这些吗?做个心理上农民,物质上的都市人,而又继续着大武汉的迷梦。可不是吗?除了上海、北京,当时又有哪个城市确确实实能与武汉比一比呢?武汉人陶醉了,醉得不愿醒来。 可是当这一切都结束的时候,武汉人慌了。武汉人想成为真正的都市人,但农民进城需要讲规则,这个规则并不易学,这是一个痛苦的心理嬗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