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昌起义”大型纪录片的创意——写在武昌起义98周年之际 武昌起义九十八周年了,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九,武昌起义爆发98周年的日子。面对武汉的先贤们发动的震撼世界的枪炮声,面对这座城市曾经威名世界的壮举,身为武汉人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我知道,很多方面都在搞辛亥革命的专题片,又在重复已经搞过并且失败了的电视剧,又在创作并虚构以图解那段历史,又在以高投入的大制作来诠释主旋律。但是,我可以断言,那都将是放映或播放一次就完结了的过眼烟云。 我说,我们早就要变换思路了,我们要对历史负责而不是对现实负责,我们不要愧对祖先,也不要让后代指责,我们一定要抓紧做好武汉独一无二的首义文化作品,那就是表现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 我知道,所提出的下面的创意是有待完善的,我在这里发出的呼喊是无力的。但是,我在今天要不顾一切地抛出它,是想唤起良知,引起社会关注,迅速行动。倘若石沉大海,我要让后来者知道——公元2009年,也就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发生98年的时候,在武汉,有一个叫罗时汉的人,曾经提出过这个创意。可惜,他像卞和一样四诉无门,无人识荆,最终绝望于龟蛇之麓。 关于“武昌首义百年报告”大型纪录片的创意 罗时汉 —、城市如人。一个人的一生可能很平凡,但总有一段岁月精彩难忘;一座城市,特别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她可以有物质和人文方面的种种缺憾,但惟独不能缺乏非凡的经历即阅历,这是城市之魂。那么,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无疑是武汉奉献于近代中国的最大厚礼,使这座城市第一次在亚洲乃至世界以英雄气概而一举成名,这是我们城市永远值得自豪的宝贵记忆。 二、20世纪改变世界的只有两座城市,一座是亚洲的武昌,一座是欧洲的彼得堡。它们在时隔7年先后举行的革命暴动,摧毁了两块大陆上最为顽固的君主统治,改变了两大国家的地位,促成了两大民族的崛起,从而以其城市英名震撼世界。辛亥革命95周年的时候,中共领导人胡锦涛在美国说到中华民族近现代的三次腾飞,第一次腾飞就是辛亥革命。如果从城市角度来说,由于苏联的解体,彼得堡的影响有所淡化;而首义之城武昌作为中华民国的诞生地,是海峡两岸共同的政治基础和精神遗产。中华民族的再一次复兴要实现两岸统一,故武昌的城市影响延续当今直至将来。 三、武汉的城市精神:“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崇尚文明,兼收并蓄。”始于辛亥革命前后,并在武昌起义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首义文化是近现代武汉的精神特质。辛亥革命百年庆典最大的意义在于突出武汉的城市地位,弘扬城市精神。以故事性电视剧再怎么样做也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因此,以纪录片的形式,从文化的视角来回顾武昌起义,像“《话说长江》、那样具有文化味,又像《抗日战争》等片那样具有历史感,全方位地报道这场革命在武昌爆发的前因后果,可以对进行百年武汉很好地总结,也是我们不愧对先贤之举。 四、这种创意对于武汉来说是必需的、及时的,也应该是非我莫属的。 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武汉是公认的辛亥革命发生地、也是中华民国诞生地;其二,辛亥革命的研究中心在武汉,有大量研究专家;再三,武汉有丰富辛亥革命史料、志士后裔及历史遗址与民间传说等。其四,武汉已经为辛亥革命百年庆典投入了巨资,特别需要有文化上的创意与产品。 百年之际,要很好地利用这样的条件,特别要从思想上、理论上总结提升武昌起义的意义,彰显城市首义文化,从而更好地发掘城市精神,张扬城市个性。 五、具体设想,组成一个创作班子或委托一文化公司,征询包括章开沅、冯天瑜、皮明庥、严昌洪等专家及民间专家刘谦定等,以本土新锐评论家刘洪波等担纲,在罗时汉所著20多万字的 《武昌首义百年报告》素材基础上,以集体的智慧提炼主题,归纳题纲,于2010年2月前完成文字脚本并开拍,充分利用大陆及台湾所有的辛亥革命图片及影视资料和武汉人文地理资源,于2010年10月前初步完成这部多集纪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