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醉棋横刀

探究真心 找回真我

[复制链接]

309

主题

3682

回帖

1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00343
发表于 2009-10-18 2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横刀不是练蹄就是练爪.

一直想问你,头皮还在发麻没?

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始终以宽容,大气,内心坚定善良,傲然与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2395

回帖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61122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10-18 2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醉棋横刀:
夕阳残雪:

横刀要帮忙不?

我帮你打字,夕花帮你倒茶,飞扬给你翻书

几美哦~~~~~

有这好的事?

残雪未经飞扬同意,擅自做主,此协议不成立,驳回去!哼!

这美的事,还让不让刀刀继续敲字啊!怀疑中?

带着满心的自在,回归滚滚红尘,其实你什么也没有带走,因为那是你自性的本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

主题

4811

回帖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3025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9 0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觉者”不能被知

  而这个“主体”是不可以被讲,不可以被你我认识的,为什么?因为一被讲到或认知,就是被知的,就落到“被知的范畴”中,而不是认知的“主体”了,所以一定有一个不能被知的“主体”。因此,所谓的“佛性”、“本来面目”、“无位真人”,必定不属于“被知的范畴”,不能够再被知。如果没有“本来面目”、“无位真人”,也就是如果没有“知觉者”来知道“被知的范畴”,这些“被知的范畴”存在与否,其实根本无从谈起!

  所以说有被知的东西存在,一定要有一个主体-----“知觉者”-------在那里认知,但是“他”本身不能被知。我这个说法是用逻辑推理来演绎给你们听的,但是你们并没有真正体验到“知觉者”、“本来面目”,因为你们一想到“知觉者”、“本来面目”,“他”就落到被你们知道的范畴,也就不是你们真正的“知觉者”或“本来面目”了,真正的“知觉者”或“本来面目”是没有办法被知道的。“他”没有办法被知,这是“他”的特性。

  所以,“知觉者”就是佛法里面要讲的“佛性”,也是禅宗讲的“本来面目”、“无位真人”,所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然而为了说明,就必须用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是“被知范畴”里的东西。因此虽然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是被知的,但也只好用这些东西来描绘,其目的就是要人能体悟佛法想讲的东西。所以,当佛以手指月,若以为“月亮就是这只手”,那就弄错了,因为佛要指的是月亮。这里是一样,我一直在用“本来面目”、“无位真人”、“知觉者”这些文字来描绘,还有分析的方法来突显,都是希望各位能领悟文字以外的意思。虽然所有的文字叙述都落在“被知的范畴”里,不过还是想要让各位从“被知的范畴”跳出来,领悟到这“被知范畴”之外的“知觉者”

从“被知”到达“不被知

问:请问,经典也还是在“被知的范畴”这一边?

答:对!还是,凡是能被你知道的都是!但它是“指月的手”,是指出“佛性”的一个指标,就像我今天的说辞也是。若想要体会“佛性”、“本来面目”或是“知觉者”,我讲的这些可以帮助你去体会,但是我讲的这些说辞并不是佛性。

问:请问,经典是被知的,我们要透过被知的东西到达不被知的境界?

答:对!正是如此。

问:请问,那么“往生净土”不就是一种障碍?

答:是!是有障碍的,对于想要即身成道的人来讲,想往生就是一种障碍。但是对一般人是有帮助的,对于今生就可能开悟的人来说,则是一种障碍。

不要陷在“被知的范畴”里 

  “回头是岸”的“岸”就是“知觉者”,就是“本来面目”,就是“佛性”。而如何才能“回头”呢?-------不要去抓被知的东西,不要陷在“被知的范畴”里,因为一抓,怎么都跳不出去,会陷在“被知的范畴”里。

问:请问,要如何去掉“所知”?

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对那些被我们知道的东西不要那么重视;我们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本来面目”,那才是最有价值的!因此我们应练习把所有被知的东西,,看成如梦如幻,也就是看成是假的;如果真的可以把这些被知范畴的东西看成是假的,那么它们就盖不住你了,也就没有办法障碍你的本来面目。当你看不假,觉得是真的,它们就可以把你盖住!举一个例子,如果你到商店买东西,你多付了钱,老板找钱给你,如果你发现找的是假钞,你立刻产生一个反应:不要!所以你不需要努力自动利益离开了。可是你若想直接离开被知的相,并不容易;但是借用心灵的自然力量,只要把它看假,就自动离开了。

  所以《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偈子就是教人把一切有为、有相的法看成是假的!只要看假,就能脱离这些被知范畴中的有为、有想法,它们就没有办法盖住你的本来面目。所以想要去掉所知,《金刚经》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把“相”看假,只要一看假,毋须刻意拿开,这些被知的相就自动离开了。

  各位要学习“回头”,就先不去抓、不执著,所有被知的东西通通放掉,因为都不是真正的你。各位若能觉悟:凡是能被你知道、被你了解、被你想到,通通不是“真我”,当你有这样的认识时,将原来抓住的放掉,你的注意力就不在这些被知的东西上了,也就可以“回头”去注意“知觉者”了。

  因此所谓“回头”,就是把这个向外驰求的心反过来找“知觉者”------“真心”。像我们用手抓东西时,往往只注意那个被抓的东西,而忘了手;事实上用“知觉者”或“本来面目”看宇宙也类似这种情况,我们习惯把整个心思放在宇宙这一边,而没有注意“知觉者”或“本来面目”,甚至根本完全忘掉了,这就是“忘失菩提心”。这样一忘失,就不能回头。现在不要抓,而把“被知的范畴”放掉,这时候心思就开始转回“本来面目”这一边,一转回去,如果回得彻底,你就可以体会到“本来面目”了-----才知道原来就这么简单,比喝开水还简单。

追随你的背影走在路上 有一天我也将成为背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96

回帖

569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698
发表于 2009-10-19 14: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永知我所需,不易。

忘我,更难。

能做到外化而内不化就不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9

主题

1万

回帖

3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29976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10-19 1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佛”好“佛”。
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321819915/5225192f/1.png http://weibo.com/yuanshangcaolu/home?wvr=5#!/yuanshangcaolu/home?leftnav=1 QQ/3652769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063

回帖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7084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10-19 1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小心用了天哥的ID自动登陆了,先顶一哈

[此帖子已被 天际线好高 在 2009-10-19 19:35:58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9 19: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刀刀,可以扫进来啊。

真佩服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3062

回帖

18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82457
发表于 2009-10-27 16: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平线好远:

刀刀,可以扫进来啊。

真佩服你。

人生如茶,空杯以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1

回帖

447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476
发表于 2009-10-28 15: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梁乃崇:探究真心
 

 今天我要讲的内容分成五段:

1.能知与被知;
2.真心是纯能知;
3.主权在能知;
4.為何要探究真心;
5.结语。

能知被知就是禪宗所讲的「能、所」,今天我想採取让大家一起来探讨的方式进行,因為今天大家都是带著真心来的。每个人都带有真心,但是自己并不知道。既然真心都已经带来了,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探究自己的真心。

首先,我们先看一件事实:当我们睡醒的时候,眼睛一张开就会有能知与被知的状况出现,如此一个结构性的对照关係就存在了。当大家眼睛一睁开的时候就可以看见东西,就像现在你们看见我站在讲台这裡,我这个人就是被你们看见的,所以对你们而言,我就是你们的被知──被你们看见,被你们知道的;而你们就是能知。所以当我们一醒来,眼睛一张开,能知与被知这个状况就成立了。当然不只是眼睛看如此,耳朵听、手来抓东西也是一样,就像这支笔,我的手一抓,笔就被抓到了。所以能知与被知的对照关係是一定存在的我们的生活裡随时都存在能知与被知的状态。

我相信在座没有人会认為没有被知,你们只要能听见我讲话,只要能看见我站在这裡,我就是你们的被知,这是一定成立的。既然有了被知,你们就一定有能知,非有不可,若没有能知你怎麼会看见这个被知呢?你怎麼会听到这个被知的声音呢?这是一个已经不须要证明的事实,这个关係是普遍存在的: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存在我们的心灵作用当中。它是一直存在的,是一个存在的事实。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有物质、生物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身体、心灵,而在这裡特别标举「真心」出来,真心」特别是指「佛性」而言我在「佛学与科学研讨会」上讲佛性的时候特别用十二因缘来讲,现在我不用十二因缘,因為解释十二因缘太麻烦了。

现在我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讲,请看图表(一) (附於文后):  物质世界、生物世界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都有身体,身体包含五官和六根;我们也有心灵,有识心;此外,我们还有「真心」就是我们今天的题目「探究真心」的真心。


我们来看这些结构的能知与被知的关係是什麼?我现在举个例子:譬如我用手去拿这个杯子,这个杯子就是物质,而手就属於身体,这个能知被知的关係就在「手」和「杯子」之间,所以我的手这样一拿,我的手就是「能拿」,这个杯子就是「被拿」,请看图表(二)。再来看另外一件事情:像大家看见了这个萤幕,这个萤幕是物质、是被看的;而你们的眼睛就是能看。所以被看、被听、被拿就是属於物质这边的被知现象;而你的眼睛、耳朵和手是能看、能听、能拿,是身体的一部份。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这样的状况。


※ 被知是身外之物,不是能知

现在我们也可以知道:被知的部份一定不是能知这个杯子被我拿的,这个杯子就不是我的能知,所以我们不能把被知的部份当做是能知,这是很清楚的。以前我也问过大家一些问题:你的房子是不是你自己?不是,大家都知道这个房子当然不是我。不过以前我在东南亚讲能知与被知的时候,全场约一二百人,总会有一二位老先生说「房子是我」,这就是把「被知」当作是「能知」了。我就问他:「如果你的房子被卖掉的时候,你有没有被卖掉?」这时他才清楚:房子不是我。在座的各位没有这个问题,都知道:被知的部份绝不是能知,也不会是真正的自己。现在我们再来问另一件事情,我们穿的衣服是不是我呢?不是,这个也很清楚,当我们把能知与被知的关係弄清楚以后,这个地方自然是很清楚的,平常大家讲的「身外之物」,指的就是这个部分的被知。


※  不仅物质是被知的,心灵也是被知的

接下来看另外一个问题:我的手是不是被我看见的?手是身体的一部分,而部分身体变成是被知的了,那能知是什麼?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 这时身体被知就不是真正的自己了。——大家能接受吗?这裡是有困难的。每次问到这裡就开始有困难,我们今天特别让大家一起思索,像刚才举的例子这隻手,我现在用眼睛看,手是被眼睛看见的部份,眼睛是身体,手也是身体,身体在看身体。现在我们把眼睛闭起来,不用眼睛看,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这种感觉你是怎麼察觉的?你的身体是被你感觉到的,而且整个身体都可以被感觉。这个感觉不是从身体的器官(如眼)来感觉,因為你的感官都停止了,都没有在用了,你没有在用你的身体,那是谁在知道这个身体呢?心灵在知道,心灵加上真心就成為能知。请看图表(三)。


※ 死亡就像旧车换新车、旧衣换新衣一样

好,这时我们就会知道:身体不是能知,身体不是真正的自己;它是被知的。这个状况跟物质不是我们自己完全一样,从能知与被知的结构来看是完全一样的,不过深度比较深了,这时就突显出心灵和真心来了。既然身体是被知道的,它就不是我们的能知,也就不是我们真正的自己,所以真正的自己是在心灵的部份。如果这个地方我们能够真实的体会清楚的话,就不会担心死亡,因為死亡就是这个身体坏掉了,跟我们把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划在衣服与身体之间一样,死亡不过就像是衣服坏了换一件是一样的;但是还没有这样子的体会的时候,你就做不到。当你能够体会能知与被知的界线是划在心灵与身体之间时,死亡对你来讲就不是问题,所谓的生死问题也就不困难了。生死只不过是换身体,就像旧车换新车、旧衣服换新衣服一样。我相信各位可以做到这个程度,可以做到这个程度的请举手,嗯,还不少!

对於还没有办法做到的人,我们再来练习一下:我们先把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划在身体「取」、「有」之间,现在把眼睛闭起来,耳朵也不要听,我们不从听觉,不从视觉,也不从触觉去感受,你能不能感觉到你是坐在椅子上?如果你有坐在椅子上的感觉,这个身体就是被你知道的,这个身体就是被知,能知是什麼?能知不是这个身体,因為这个身体是被知的,身体之外有另一个「谁」在知道这个身体,而且是非常明显的,它在身体之外,那就是,就是心灵,就是真心你有这样子的感觉就对了。经过这样子做过以后,现在可以清楚知道有能知、心灵、真心的请举手!好,几乎全部的人都做到了。所以这个其实也并不难。


我们接著把能知被知界线划在心灵真心之间:  真心就是佛性,这个时候心灵、身体、物质这些都是被知的,只有真心是能知。

这时我们要怎麼实际去做呢?如果大家真的做到了,那就开悟了。我们来试试看,像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身体是被知,现在我要让你知道心灵也是被你知道的。我们来反省一下,刚才当我们眼睛闭起来时,我知道有一个东西在知道这个身体,对不对?当你晓得有一个东西在知道身体的时候,这个东西是不是也是被你知道的?所以 身体之外能够知道这个身体的这个心已经被你知道了,当它被你知道时,它就是被知。这个地方是非常隐微的,要很冷静的去检查,你才会知道心灵也已经被你知道了。譬如我们常常知道自己在想东想西,想东想西就是心灵,但是你知道你在想东想西,你甚至於可以要你自己想东或是想西,所以这个东西还是被知的。到了这个程度,我们可以把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划在「真心」与「心灵」之间,当你对你自己的灵敏度到这个层次时,能知被知关係就是:真心才是能知而所谓的识心,即一般所谓的心灵都属於被知。所以这时心灵、身体、物质等心、身、世界全部都是被知的,只有真心才是能知。请看图表(四)。


※真心、佛性是以空、无的状态存在


真心的部份不可以再被知。如果它是被知的话,就要把它归到心灵这边来,因為它不可以被知,所以佛法就讲这是「无相」的,无相就是离相,而离相就是离开被知 完完全全离开这些有相的被知,所以真心可以说是纯粹的能知,也就是佛性。佛经常常在描绘佛性的时候,都用「无」和「空」来描述,為什麼要用「无」和「空性」来描述呢?因為只有无和空最接近佛性,因為它不被知,不被知你就没办法说了。


这裡又有很多人误以為空无的真心就是无的、是空空的、是没有了,不存在了── 这又不对,因為它是存在的,只是它的性质是空的、是无的。

很多人听我讲到这裡时会认為:哪有这种事,没有就没有,為什麼又存在?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会解释:虚空就是没有东西,是空的,但是没有人说虚空不存在,因此虚空并不会因為它是空的而不存在。既然虚空这样子的存在可以接受,為什麼不能接受佛性的空是存在的呢?為什麼不能接受真心的空是存在的呢?為什麼不能接受佛性的这个特质呢?佛经常拿虚空来比喻佛性。就是因為他们的特质是相当的,我想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比喻了。


※  真心是纯粹的能知,被知的对象都不是真心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                                   

  • 物质、生物这些被知的世界可以说是纯粹的被知;
  • 真心这个部份是纯粹的能知;
  • 而中间这个地方是个混合区,有时候它是能知,有的时候它也是被知,是能知与被知的混合区域。

让我们最困扰的就是这个混合区,因為这个混合区使得我们把被知和能知也搞糊涂了。请看图表(五),图上右边这个物质部份是完完全全的被知,图上左边的真心或佛性是纯粹的能知,以「能、所」来讲,物质是纯粹的所,真心是纯粹的能,而中间是能所混合区,所以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说:真心是纯粹的能知,而被知的对象 (包括混合区)都不是真心。


※  「被知的都不是」是探究真心、消灾解厄的法宝


接下来就很好用了,如果要探究真心,要把我们的真心找出来的话,要怎麼做呢?被你知道的都不是真心— —只要用这个办法你就可以探究真心。「被你知道的都不是」,这句话还要包括被你想到的也不是,被你感觉到的也不是,在你入定的时候看见了很殊胜的佛境界也不是,因為那些都是被你知道的,所以这样就很简单了,只要被你知道了就不是真心,这个原则非常好用。

很多人修行到一个程度以后,会有见光见佛等殊胜境界出现,当然觉得很得意,但是大家如果看过《楞严经》的五蕴魔境,就知道这些都是魔境!怎麼说是魔境呢?「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把它当做是修成了,那就是魔境;把它看成是有进步的表徵,那就是善境界。《楞严经》裡的五蕴魔境就是这样讲的,当时我还不懂这些的时候,看到《楞严经》这一段,我就觉得自己完蛋了,因為每一魔境我都会掉进去。《楞严经》最后一个魔境是什麼大家知道吗?是辟支佛,成了辟支佛也还是一个魔境;但是当我懂了以后,我都不会掉进去。因為那些都是被知的,不管你的境界有多麼殊胜全都是被知的,而只要是被知的就都不是,所以我当然也就不会掉进去了。

有了这一招,我们不但不会掉入魔境,还有一些灾难也不会掉进去像在东南亚有放降头这些事情,他们都会来问我怎麼办?我说那是不是被你知道的?既然都是被知的,跟你有什麼关係?一下子就把它丢掉了。就像房子也是被你知道的,你觉得那个房子不好,把它丢掉就是了,反正那又不是真正的你。就是用这个办法,解了好多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根本不需要我来帮他们解,只要自己认识清楚,一下就解掉了,所以不只是解魔境,而且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困难,都是很轻鬆就可以解掉了。就好像衣服脏了,只要换一件乾净的就解掉了。所以「被知的都不是」实在是一个法宝,不但可以让你找到真心,而且可以让你把所有的灾难都排除掉,真是非常有用的法宝!

但是话说回来,如果你没有办法弄清楚这些是被知的话,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只能划在物质身体之间的话,那你就只能丢掉物质,身体的问题还是丢不掉;如果你的界线是划在心灵身体之间的话,身体的问题你能丢得掉,心灵的问题还是丢不掉;当你的界线是划在真心心灵之间的时候,那心灵的问题也丢得掉,全部被知的都丢得掉,那就什麼问题都没有了所以,修行真的是非常重要啊!



※  主控权是在能知

再来我要讲的是主权在能知,也就是我们的主动权都在能知这裡,而被知这边是没有主动权的。

譬如说大家坐的椅子、大家用的桌子,对我们来讲就是被知的,你坐在它上面,它不会叫,不会抗议。為什麼呢?因為它没有主动权,而这个地方又是纯粹的被知,只要是纯粹的被知那就是被动的,就没有主动权;主动权全都是在能知这一边的。像这个房子、地板都是物质,我们踩它、打它,它都不会反抗,因為它没有主动权;有主动权的是在身体、心灵或真心这些地方,因為这边有能知。

我们再来看看,如果能知被知的界线划在心灵身体之间,主动权就在心灵以上这裡,身体没有主动权,因為它是被知的,身体及物质都是被知的。我们要知道主动权在哪裡,因為主动权所在的地方才是重要的;相形之下被动的是比较不重要的,被动的部份没办法赢过主动的部份。——这些不须说明大家都知道

如果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可以划在真心与心灵之间,那麼心灵以下都是被知的,没有主动权,只有真心有主动权因為真心是纯粹的能知,所以它是纯粹的主动,只有真心才有纯粹的主动权。我们说主权在民,现在则是主权在真心,只有真心这裡才有主权。这样讲的话是唯心论,不是唯物论。既然主动权在真心,所以真心才是最重要、最真实的部份,相对而言以下部份就都不是那麼的重要,这是很清楚的。

当然,如果界线能划在心灵身体之间,那麼你就已经可以解决生死问题了,因為你已经知道身体这个部份是被知的,不重要;你的主权,也是最珍贵的部份,在心这裡,於是对身体的坏死就不会害怕、担心。——我相信大家要做到这部份是不难的。但是要能做到真心与心灵之间的能知与被知的划分就比较困难,但若能够做到这裡至少是已经开悟了;若能够这样子开悟,别人不能解的问题对他而言就都不是问题了。——这也是為什麼我们要修行,為什麼我们要探究真心的原因所在。因為 只有把真心唤醒,我们才能够掌握到真正的主动权。如果我们还没睡醒,那麼真心这裡就没有主动权,大权旁落,我们整个重点就会摆在物质、财富这些东西上的追寻,於是真心就会被我们遗忘了。



※  為什麼我们要探究真心?


说到这裡我们已经接触到问题的核心了—— 為什麼我们要探究真心?譬如有个人内、外衣都穿得非常华丽、非常高贵;可是他把自己都给忘记了,对於自己的身体是否长脓疮?是否健康?他都不去管,也不知道。当我们看到这样的人一定会觉得他很不正常,因為我们知道穿得再好只是包装而已,重要的是人啊!人本身才是最重要的;而最重要的却被忽略了,只注意包装而已。这就像我们送钻戒给人,用一个很漂亮的盒子把它包起来,如果收礼物的人,他只要外面漂亮的盒子,而裡面的钻戒他不要,或根本就忘掉了钻戒的存在,那不是很奇怪吗?人也是一样,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是这样,穿著、打扮都很好,但是他的身体有病,而且病得很严重,这样不是很奇怪吗?



我们都知道事情有重要、不重要之分,现在我们就这样比喻、对照:外衣就相当於身体和物质,我们的心灵就相当於内衣,而我们的真心就相当於这个本人。依这个对照看来:多数人重视的是身体与物质,也就是只重视外衣,但是不重视内衣;程度比较高的人会重视心灵,就是重视内衣了。——但这些都还是被知的;真正的自己是真心,还是被忘记了,甚至於也不觉得自己有真心,根本就不晓得有这件事情。这是不是就像刚才说的那个把钻戒忘记的人一样有毛病、不正常?这是有非常大的缺陷的。从刚才的叙述,我们已经知道主权是在真心,最重要的就是这个真心,所以我们探究真心的目的就是要把真心唤醒,那麼不正常的事情就会自动消失;不然的话,自己颠三倒四还不知道,还认為自己很正常呢!

所以从这裡我们可以看出,很多的人一直都把精神放在物质、身体这裡,这是很不正常的;放在心灵这裡比较正常,但是还是不够;只有把重点放在真心这裡,把真心唤醒了,这些不正常的状况才有办法根除,不然是没办法消除的。



※  探究真心,了生脱死


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我如果中乐透头彩一亿元——十万张千元大钞,就发财了,但这是财富吗?如果说这是财富,我们会以為有了这一亿元台币,好多的困难都可以解决了。如果大家把这件事情再看得深一点,用真心来看的话,它只不过是十万张纸而已。当然股票也只是纸而已,像大家知道美国一家世界通讯公司,原来的股价是美金65元,发生弊案以后股价变成两分,為什麼会这样变?就是因為它是纸,所以才会变,而实在说它也真是纸,所以十万张千元大钞是十万张纸,这就是它最真实的部份。


至於说这些钞票是可以做很多事情、是一种财富的话,则周边需要有许多设施的搭配才行.至少要有稳固健全的银行体系和法律体系,而且经济要能保持繁荣,这个时候要说它是财富才能成立;如果附带的那些条件没有了,那麼它最真实的部份就是纸。所以只看纸的话是看不到财富的,要看这纸以外的东西才能看见财富,要看纸以外的社会经济状况、银行体系,还有社会的法律制度是否都稳固、健全、繁荣?如果肯定的话,这个纸才会变成财富。

很多人在追求财富时,事实上只看到纸,他只要这个纸,於是他所採取的行动是破坏法律体系、破坏银行体系、破坏这个社会的经济繁荣,他以為这样是在追求财富,其实是追求不到的,他只会让纸币变成壁纸而已,因為它真的是纸。所以如果只看到纸,你就没有看到财富;想要有财富,就要看到这个纸以外的东西,并且要看清楚了才行。

我们為什麼要探究真心?因為如果探究到了真心,就可以了生脱死;其实还不须要完全做到,只要稍微有一点进步,就可以了生脱死了。探究真心最重要的是可以大生大死,什麼叫大死?就是知道真心以下的部份(包括身体、心灵,还有我们的世界)都是被知的,只有真心才是我们真正的自己,这时你就可以大死而后大生;平常身体的死亡,还只是小死小生而已。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要唤醒真心,真心唤醒了,我们才能够把所有的困难、毛病都解除。

讲到这裡,我们可以知道大家今天来的时候都把真心带来了,只是自己不知道,现在你们会觉得自己的真心有一点点苗头了,如果你们确实觉得自己是有真心,真的让你觉得真心是可以被唤醒,这样的话,我今天就是在做一件禪宗所说的事情直指人心!这个「人心」指的就是「真心」;也是识自「本心」,能够晓得自己有这个真心;现自「本性」就是现自「真心」。如果你的真心唤醒了,你就是开悟了。「真心唤醒」即是「开悟」;真心未醒,还只是凡夫。所以我们希望在座的各位今天至少觉得自己的真心被我刺到了一下,这样的话,我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  唤醒真心,入世玩创造的游戏


所以修行并不难,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修行的。我有一个看法,当然是很主观的看法:我认為每一个人会来投胎做人,就是来修行的,是来唤醒自己的真心的。只是没有唤醒的时候就只好做凡夫,而唤了几辈子还唤不醒就只好继续轮迴,不断的来做人,不断的来吃饭、睡觉、吃饭、睡觉……经过了很久以后,觉得腻了,於是碰上了机缘把真心唤醒,这个时候你真正的自己就醒了。


醒了以后,发现前面生生世世的作為都是在做梦,像烟雾一样,一扫就没有了。这就表示你真正的心出现了,也就是「现自本性」、「现自真心」,这个时候就开悟了。


开悟了以后,无论是对事情、对人生、对财富、对幸福、对於失败或成功的看法都完全不一样了。那时才知道以前其实真是莫名其妙,若未开悟你是不会感觉自己莫名其妙的,而且也会觉得那些未醒的人莫名其妙,那该怎麼办呢?只有帮忙他们唤醒真心,协助别人也清醒过来。每一个人的清醒是迟早的事,因為每一个人都有真心,所以迟早都会清醒,虽是三大阿僧祇劫也还是一个时间而已,迟早总是要清醒的,只不过是停留在眾生这个阶段的时间长一些而已,据我看起来迟早都要开悟,都要成佛的!因為你始终带著佛性跑来跑去,混来混去,只是你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在轮迴而已。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在修行,而且每一个人迟早都会成佛的!不管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他都在修行。如果他做坏事的话,他就一定会受到报应,所以他会痛苦,而给他痛苦就是让他修行。所以对於人堕落的状况,我一点都不担心,对好人不担心,对坏人我也不担心,因為大家迟早都要成佛的。所以如果你把时间看空了,觉得时间就等於没时间的时候,长短又有什麼差别呢?只不过对做眾生的人而言,生生世世来吃饭、睡觉你不会厌吗?你还觉得很有乐趣吗?生生世世都做同样的事情有什麼好玩?


另外我要补充一点的是:如果人的真心唤醒了以后,他是怎麼做事情的呢?他的看法是什麼?因為我觉得一般佛教留传下来的看法不是真实的状况,而且只讲了一部份而已,那麼真正醒的人是什麼样子?真正醒的人会把他的内衣、外衣打理得很好,也会把被知的部份做得很好的,并不会因為醒了就把被知的部份丢掉.就像罗汉一旦成道就「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好像很豪气不再来了;但菩萨和佛不是这个样子的,他会再来,所以他是会把身心世界所有被知的部份以及能知被知的混合区和真心这个部份,他都会把它做得很好,做得圆满庄严,这样子才是一个圆满的状况。

 

 

(看你敲的这么辛苦,找了一篇贴上来了,是这个没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1

回帖

447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476
发表于 2009-10-28 15: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回头是岸 --梁乃崇教授讲授

时 间:民国八十一年(西元一九九二)十二月二日晚上七点

地 点: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慧钟社

讲述者:梁乃崇教授(良智上师)

“回头是岸”在佛教里常听到,劝人不要做坏事,回头是岸。实际上,这句话有非常深刻的含义,因为一般人在做坏事的同时,还在做另一件事——向外驰求。当然 ,做坏事是在向外驰求,做好事也在向外驰求。但佛法不要向外驰求,而要回头。

  怎么“回头”呢?这和禅宗的“本来面目”大有关系。“本来面目”表示我们有“本性”,在禅宗也称它“无位真人”;若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无名真我”,简单讲即“真正的我”。那个“真正的我”,其实和“本来面目”是一体的,和所谓的 “自性”、“佛性”、“本心”、“实相”和“知觉者”也是一体的,只是换了不同的名称而已。

  介绍了“真正的我”之后,再讲怎么“回头”。我们的心思在运作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不向真我追求,反而向真我之外追求,即“向外驰求”。一用文字、语言,或是任何一种表示,通通在“向外驰求”。如果能够放弃“向外驰求”,反转向“真正的我”追求,就是“回头”了。

  用现在的话来讲,“向外驰求”的意思是什么呢?任何一个东西被你看见、被你听到,甚至被你想到或是感觉到,那个东西就是被认知的,是不是?甚至像你的身体和手脚,也都是被“无位真人”知道的。各位可以省察一下,心中任何一个思想,或者是文字、符号,是否都是被你认知的东西?注意!这些被你认知的东西,就不是你的“无位真人”,对不对?“被你认知”和“你”是不一样的!

  任何被知的东西,以现代逻辑用语来叙述,都属“被知的范畴”。我现在就问各位一个问题:既然这些都是被知的,谁来知道这些“被知的范畴”?必定有一个“主 体”知道这一切,是不是?也就是既然有“被知的范畴”,是不是就必然有知道它们的主体——“知觉者”?这就回到禅宗一直在参的问题:念佛的时候,是谁在念啊? 或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问:是谁在做?这样子问“谁?”,就是在找这个主体、找这个“知觉者”。

  而且这个“主体”不可以被讲,不可以被你我认知,为什么?因为一被讲到或认知到,就是被知的,就落到“被知的范畴”中,而不是认知的“主体”了,所以一定有一个不能被知的“主体”存在。因此,所谓的“佛性”、“本来面目”、“无位真人”,必定不属于“被知的范畴”,不能够再被知。如果没有“本来面目”、“无位真人”,也就是所有“被知的范畴”如果没有一个“谁”——“知觉者”来知道它们 ,这些“被知的范畴”存在与否,其实根本无从谈起!

  所以说有被知的东西存在,一定要有一个主体——“知觉者”——在那里认知, “他”是主动在那里认知,但是“他”本身有个特性——不能被知。我这个说法是用 逻辑推理来演绎给你们听的,但是你们并没有真正体验到“知觉者”、“本来面目”是什么,因为一想到“知觉者”、“本来面目”,“他”就落到被你们知道的范畴, 也就不是你们真正的“知觉者”或“本来面目”了,真正的“知觉者”或“本来面目 ”是没有办法被知道的!“他”没有办法被知,这是“他”的特性。

  这个“知觉者”的存在,就是佛法里面要讲的“佛性”,也是禅宗里面讲的“本来面目”、“无位真人”,所指的都是这个意思。然而为了说明,就必须用到语言、 文字,也就是要用到“被知范畴”里的符号来形容。因此虽然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是被知的,但也只好用这些有形有相的符号来描绘,其目的就是要人能体悟到佛法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所以,当佛以手指月说:“月亮在那里!”,你却以为“月亮就是这只手”,那就弄错了,因为佛要指的是月亮。这里也是一样,我一直在用“本来面目 ”、“无位真人”、“知觉者”来描绘,还有用分析的方法来突显这种状况,都是希望各位能领悟到文字以外的意思。虽然所有的文字叙述都落在“被知的范畴”里,不过都是想要让各位从“被知的范畴”跳出来,领悟到确实有这被知范畴之外的“知觉 者”。

  “回头是岸”的“岸”就是“知觉者”,就是“本来面目”,就是“佛性”。而 如何才能“回头”呢?——不要向外驰求,不去抓被知的东西,不要陷在“被知的范 畴”里,因为一抓,怎么都跳不出去,会陷在“被知的范畴”里。各位要学习回头, 就是不去抓、不执着,所有被知的东西通通要放掉,因为都不是真正的你。各位若能觉悟:凡是能被你知道、被你了解、被你想到的,通通不是,当你有这样的认识时, 把原来抓的一放掉,你的注意力就不在这些被知的东西上,也就可以“回头”去注意 “知觉者”了。

  因此所谓“回头”,就是把这个向外驰求的心反过来找。像我们用手抓东西时, 往往只注意被抓的东西,而忘了这只能抓的手;事实上用“知觉者”或“本来面目” 看宇宙万象也类似这种情况,我们习惯把整个心思都放在宇宙万象这一边,而没有注意“知觉者”或“本来面目”,甚至根本完全忘掉了,这就是“忘失菩提心”。这样一忘失,就不能回头。现在不要抓,把“被知的范畴”放掉,这时候心思就开始转回“本来面目”这一边,一转回去,如果回得彻底,你就可以体会到“本来面目”了  --才知道原来悟道就这么简单,是比喝开水还简单的一件事情。

  为什么佛家一直要用“无”、用“空”来引导人进入佛法呢?各位想想看,这个 “知觉者”或“本来面目”的性质是不可被知的,既然不被知,是不是和“空”、和 “无”很接近?而且在这被知的世界里面,想要找到一个符号和这种特性最接近、也容易让人了解的就是“空”、就是“无”,所以在经典里面, 释迦牟尼佛经常 用“虚空”来比喻“知觉者”、来比喻“本来面目”,原因就在这里。

  我这样说明,各位大概比较能体会了,但是你们会想:要如何才能证到“本来面目”呢?其实方法很多,然而一般人很难一下子就做到,因为累世以来,我们都一直习惯向外抓,这种“向外驰求”的习性已经根深柢固,一时没有办法改过来。在无法改变的状况下,曾经体验过“本来面目”的人,就想出一个办法来:

  既然大家开始时都抓得很多,他就教你只抓一个,不要抓那么多。虽然你还是抓 ,但抓的数量减少,对你还是有帮助,所以先要学习只抓一个东西。因此佛就常常教人专心持一句咒语或一句佛号,其他什么都不去想。但是一般人对这样的教法信心不 够,会怀疑说:“一句咒语、一句佛号就有办法解决那么多问题吗?”所以就想多学一点,如果你多学了一点,反而违背了这个教法的原意。因为你无法一下子改变原来向外驰求、向外抓的习性,既然改不了,就专注地只抓一个,这一抓下去,对你达到体悟就有帮助了,这是佛法里面最常用,而实际上也是最确实有效的方法。

  另外一个方法是:好!连这一个都不要抓,只是静坐,什么都不要想,但是这很难做到。你虽然说什么都不想,但那时候想的可多呢!心念会到处乱转,你要它不想 ,它偏偏要想,你怎么办?讲起来很简单,其实很难的,因为你没办法掌握,所以不如就只是一句咒语或是一句佛号,非常专注地一直持、一直持,其他什么事情都不要想。在持咒或念佛号时,心里面只有这句咒语或佛号,其他心思通通打掉——这样的练习还只叫“专注”,只是训练自己专一的能力,与“空”、“无”还有一段距离, 不过这样对证入“本来面目”会有帮助。

  即使你可以专心地持,但是心念还是会乱跑,一下想这个,一下想那个,此时你就要警觉——要把心收回来,任何念头通通把它变成佛号或咒语。比如说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任何一个念头跑出来后,不准它变成怪念头,要把它拉回来变成“南无观世音菩萨”,把全部心思收拢来。这个工夫一旦下下去,你对自己的心就渐能掌握,心思会逐渐收拢;若能持之以恒,其他的杂念慢慢地就会自动减少。念头少了以后,你会发现自己集中精神的能力越来越强,同时也会发现记忆力、 思考力都有进步,原因在哪里?——你已把原先分散出去的心力都收回来了。平日我们的精神会比较不足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心思用得太多,无形中耗散掉。 当你把这些耗散的心力收拢时,慢慢会发觉自己精神的集中力、思考力、记忆力各方面都在进步,所以书也会读得好一点。很多人常常坐立不安,那是因为心都散掉了。 通常心很定的人,做起事来都是心平气和的,读书的效率也会提高。所以练习“专注 "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也是很有用的办法。

  同时持咒的时候,最好不要心怀任何想法。很多人还没有持的时候,愿望可多了 :希望能帮助自己这个会好、那个会好;还要帮助家人消灾除难,帮助朋友解决困难 ,这些想法都太多了。通常我们在教人持咒的时候都会告诉人家:若有灾难,持咒就能解决。其实这只是一种善巧方便,因为大部分人都不想念,让他有机会多念,虽然他不专心,但总比不念要好一点,是一种鼓励。

  但教人持咒真正的用意是要让人“专心一致”,就是要锻炼心神集中,做了一段时间后,你会发觉以前自己的心神真是耗散得很厉害——人看起来是在这里,其实脑子里转东转西的,早不知飞到那里去了——当你越深入持咒时,就越晓得自己心神转出去的频率非常高。

  这个方法如果练得很好的时候,你的“被知的范畴”就变成只剩下这一句咒语或佛号了,其他的都不在了,你精神集中到最彻底时就是这种状况。这时候,要把你的 “本来面目”拉出来就简单了,不像原先要把它拉出来,那简直像是有八万四千条绳索从四面八方来捆绑,十分困难。现在只剩下这一句咒语或佛号,事情就好办了。这时你要回头,只要把这句咒语或佛号放掉——就等于放掉整个“被知的范畴”——很容易就体会到“本来面目”,机会比以前增加了,不过这仍是要靠自己体会的。

  持咒又比念佛号好一点,因为咒语没有意义,用的心思可以减少;佛号还有它的意义,你的心思稍会复杂一点。但是开始的时候,我还是觉得念佛号比较好,因为咒语表面上没有意义,就容易变成嘴巴在念,而心却跑掉了;不像佛号有意义,心就比较容易收摄一点。所以开头的时候可以持佛号,念到一段时间再换成咒语,来帮助自己专注。

  在还没有悟到“本来面目”,而你专注的能力越来越强时,就会有一些感应出来 ,如果你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感应,会觉得很稀奇、很不可思议。不过不要太奇怪, 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心神专注的时候,你心里的束缚逐渐减少,原来被束缚住的一些能力,很自然就会呈现出来了。

  然而,有不少人在这个过程中,就开始堕落——他很得意自己有这种感应、这类神通力,就骄傲起来,甚至玩起法术,而忘了修行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这就又陷入另外一种被知的状况。你若不能摆脱,就和其他人困在被知的状况下差不多。一般人可能会认为看你很高明,但就解脱的角度来看,你和他们是一样的。因为这个状况并没有解脱,只不过是你心力专注后产生的一些现象;但光是专注还是不够,重要的是要回头是岸——回到“本来面目”的彼岸,才能究竟彻底地解脱。

  所以,“回头是岸”这句话非常传神,并不是说我们这个身体的头要向后转过去 ,而是这个习惯向外抓的心要回头。因为本来是向外驰求的心,现在不驰求了,收摄回来找“真正的自己”,所以这个“回头”的意义是非常深刻的。当然这句话也可以从浅的层次来说明:“你原来做坏事,现在不要做了,回头是岸。”这也解得通;不过从深的层次来说,是可使人成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1

回帖

447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476
发表于 2009-10-28 15: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 不可说 不可说 一说就是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90

回帖

7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3130
发表于 2009-10-30 1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刀写的好辛苦,我看的也辛苦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主题

1301

回帖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6491
发表于 2009-10-31 15: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人的真实是分时段性和对象的,如果这个世界蔓延着真实,那也就少了很多的梦想和希望,也少了很多的人性善恶了
别人都在假正经,那我就只有不正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40

主题

1万

回帖

7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1210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10-31 17: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俺喜欢活得简单,总是保留着心空下那片属于自己的阳光小花园

相信自己 你就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840

回帖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4742

论坛元老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09-11-1 16: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有那么多的思想,累不累啊?俺喜欢活得简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7-28 05:01 , Processed in 0.0674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