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长篇小说《白沙洲芦家》首发式的发言记录 “时间:2006年10月14日下午2点30分 地点:汉口南京路的吴佩孚旧居吴家花园 整理 :刘赛 、李生广(中南民族大学学生) 主持人:葛亮(湖北电视台沟通栏目组编导) 首先,我代表《白沙洲芦家》首发式组委会,对各位佳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今天,朋友们在这里欢聚一堂,主要是为了两件喜事:一是《长江日报》日前刊登了武汉市一百零八处优秀历史建筑名单;二是庆贺作家罗时汉先生的大作《白沙洲芦家》正式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首发式,同时也是我们人文地理俱乐部召集的一次例行聚会。我们把这次重要的聚会地点,为什么特意选在汉口南京路的吴佩孚旧居吴家花园,就是因为吴家花园与罗老师的大作《白沙洲芦家》中所描写的芦家老宅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武汉地区极富个性的特色老房子,而且这两处老房子已被选入了武汉市的108处优秀历史建筑名单。下面,请出席今天首发式的佳宾代表发言。 兵哥哥(汉网论坛•人文武汉的资深网管):首先感谢罗时汉老师为武汉人民写出了《白沙洲芦家》这样一本好书,接着介绍了吴佩孚旧居吴家花园的发现与认定经过。 刘谦定(兴建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建言人、昙化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发现者):我记得在2004年初,一位青年朋友通过长江日报的韩玉晔编辑与我联系,说武昌白沙洲有不少老房子蛮像我宣传昙华林时所描述的江夏民居,想要我抽空去看看它们是不是一个类型的,这位青年朋友就是当时在白沙洲工作的徐志刚。3月,当我与韩编辑、徐志刚等10位朋友相约在一起踏访白沙洲时,正式确认了这里还幸存着20多栋江夏民居。同时,我们也痛心疾首地看到,这20多栋江夏民居的脸面上,已被人为用红笔画上了即将拆除的死刑标记。这事被相关媒体报道后,很快就引起了一场保护武汉江夏民居的大行动。结果大家都知道,白沙洲的20多栋江夏民居全被房地开发商拆毁了,而其中已被评为武汉市一类优秀历史建筑的卢家老宅也没能幸免,我们作为主保方的武汉人文地理俱乐部最后是以失败而告终。今天,令我们武汉人文地理俱乐部感到皆大欢喜的是,作家罗时汉先生以大无畏精神发盛世危言,用他那如椽巨笔写出了另类的汉味长篇小说《白沙洲芦家》。这部传世之作,既可当小说欣赏,又可当文史研究。书中展现了武昌一百多年来的民风民俗,揭示了当今权势金钱与历史文化之间的拼搏较量,工笔白描了弱势群体的民生画卷与江夏民居的代表作——芦家老宅的始末。最近,网上对不合群的另类小说《白沙洲芦家》能够出版发行这一事实,已有早行人总结为:“房拆了有人,人走了有书,书出了有史。”而在我看来,长篇小说《白沙洲芦家》的正式出版发行,或多或少也为我国的文艺作品填补了某些空白,特别是为武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该书还贡献了难能可贵的良药三味:即立德、立言、立功。 俞汝捷(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白沙洲芦家》,是采用最好的方式写出了家这个题材。既写了传统,又写得很现代。结构上像拉美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结构现实主义”小说。单双章节分离,单章短篇小说,双章则是长篇连载。但是单章又是双章的背景。罗时汉先生的这本书就很容易让我想起这种结构,历史和现实结合得很好 。罗时汉过去是写散文的,文字和语言很优美。写小说改变了他的语言风格,又增添了地方特色,极具“汉味”,非常难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