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尼采之三:关于爱欲和性欲 尼采:“认为一件事是坏的就是使它成为坏的。——如果我们认为某种激情是邪恶的和有害的,它们事实上就会变成邪恶的和有害的。基督教就是这样通过每当信仰者春情发动时所感到的良心的折磨,成功地把爱洛斯(爱神)和阿佛洛狄忒(美神)——所到之处理想的光芒闪烁和能够点石成金的伟大力量——变成了穷凶极恶的魔鬼和幽灵。把人类必然的和经常发生的感情变成内心痛苦的一个源泉,并通过这种方式使内心痛苦成为每一个人类存在的家常便饭,这难道还不令人震惊吗?……xing爱与同情感和崇拜之情在一点上是共同的,即一个人通过做使他自己愉快的事同时也给另一个人以快乐,这样一种仁慈的安排在自然中并不多见!”他在“圣人”一节中尖刻地说:“那些回避女色唯恐不及和以肉体之苦为乐者实际上肉欲最为强烈。” 在这里,尼采盛赞了爱神和美神以及xing爱,把它视为人类世界中罕见的仁慈的事物。因为人世间常见的事情是如果一个人快乐了,另一个人就会痛苦,比如说权力、金钱的得与失。而xing爱是一个美好的例外,一个人的快乐也导致另一个人的快乐,而非痛苦。而基督教却把这稀有的快乐变成人的痛苦,把爱神和美神变成魔鬼,把人的自然冲动变成罪恶,变成人应当为此感到羞惭的东西。 我始终感到,我目前在中国做的事情,就是要把xing爱从人们心目中的坏事重新转变为好事,这是我们改变病态性观念的关键,也可以说是回归我们古代健康性文化的关键之所在。一旦xing爱在我们的观念中从坏事变成了好事,我们就永远地摆脱了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折磨,我们的性文化、性观念和性法规就全都能够理顺了,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阅读尼采之六:关于同情
尼采:“我们为何必须提防同情。——同情,就其实际造成痛苦而言——我们在这里关注的只是这一点——,乃是一种缺陷,正如沉溺于任何一种有害情绪都是一种缺陷一样。它增加了这个世界上的痛苦的数量,虽然由于同情,我们可能也会在这里或那里间接地减少或消除了一定数量的痛苦,但是这些从根本上说无足轻重的偶然后果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当作证明那本质上有害的同情的证据。这种同情只要完全主宰人类一天,人类就会像一株染病的植物一样迅速地枯萎下去。……假设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实验,每天到处搜寻同情别人的机会,让他的心灵看到周围所能看到的所有不幸,这个人最后肯定就会变成一个病态的和忧郁的人。”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如果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因为其他凡夫俗子的痛苦和哀怨变得心烦意乱,愁眉不展,让我们的天空蒙上一层又一层阴影,那么,谁会因此受苦呢?当然是这些其他凡夫俗子!他们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 同情是基督教和社会主义的基调,而尼采由于反对基督教,对同情也不大客气。尼采偏爱个人主义的观点,偏爱男人气概和英雄气概,不喜欢任何形式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这是他的思想中有缺陷的地方。 尼采把同情称作滥情,他说:“现在,你该满意了吧,你这‘滥情’的先锋!这就是你的理想吗?——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对别人有用呢?是一看到他的影子就跑过去,拉住他,帮助他——这种帮助要么是没有帮助,要么是添乱和帮倒忙——对他好呢,还是把我们自己变成另外一种样子,使他一看到我们就感到愉快,神清气爽,仿佛看到了一个与世隔绝、带有一道遮挡马路尘土的高墙和一扇好客的大门的美丽而宁静的花园,对他更好呢?” 其实我们过去对于尼采反对同情这一观点的批评也许过于严厉了。他并不是一味反对同情,也不是出于恶意反对同情,而是反对滥情,觉得那种滥情于事无补,反而既帮不了别人,也搞坏了自己的情绪。不如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让那些值得同情的人赏心悦目,奋起直追。这样人类这株植物就茁壮起来,而不是在悲悲切切的同情情绪中枯萎下去。 阅读尼采之十:婚姻不值得赞许 尼采:“我们赞许婚姻,首先是因为我们并不了解婚姻,其次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结婚的观念,第三是因为一般来说我们事实上已经结婚。然而,所有这些理由没有一条能够证明婚姻是值得赞许的。” 我是搞婚姻研究的,看到尼采对婚姻的想法,觉得虽然有道理,但是恐怕还是西方人能听进去,中国人听着太扎耳朵。毕竟婚姻在中国比在德国要重要得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许多西方国家(法国、美国),所有的家庭中有四分之一是单身家庭,而在中国几乎人人都会结婚。 [此帖子已被 冒泡 在 2009-12-23 22:56:35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