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国美术馆藏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国际艺术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0-04-27 至 2010-06-27 展览地点:武汉美术馆第1、2号展厅
乘车路线:乘坐2路电车、7路、24路、38路、45路、301路、402路、520路、533路、548路、559路、581路 588路、598路、608路、707路、711路、727路、801路至南京路车站即达。

被列为世界50名人(法国 Le Nouvel Observateur)的德国企业家、巧克力大王、社会活动家、美术史家彼得·路德维希及夫人依哈娜·路德维希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品收藏家之一。
路德维希夫妇收藏了几万件珍贵艺术品,从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中国古代的陶瓷、巴洛克艺术、哥伦布之前的美洲艺术、古典现代派艺术,到先锋派艺术和德国当代艺术、美国波普艺术、废金属雕塑,直到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艺术,都是他们几十年艺术品收藏的范围。
1950年,彼得·路德维希的博士论文《毕加索人物画是当代人生活感情的表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之后,他与夫人开始致力于毕加索的作品收藏,最终,路德维希夫妇收藏的毕加索的作品多达835幅,使得他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毕加索作品私人收藏家。
2007年6月29日,应武汉市人民政府邀请,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来武汉美术馆指导建设工作,当他看到由优秀历史建筑金城银行改造而成的武汉美术馆时,兴奋不已,曾向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部长朱毅先生许下诺言,将把中国美术馆典藏的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国际艺术精品展带进武汉。今天的展出,实现了范迪安馆长三年前的承诺。
2009年11月18日,我应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的邀请,前往德国柏林举办个人画展,巧遇接待我的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副主任李克辛先生,正是当年路德维希夫妇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作品时的中方秘书兼翻译。他向我讲述了发生在1995年7月7日德国亚琛路德维希办公室中的故事。路德维希先生对前去访问的时任中国美术馆常务副馆长的杨力舟先生提到:他已挑选了85件七十年代以后的世界级作品,包括两幅毕加索创作于九十一岁时的晚期作品,其中一幅是毕加索去世前五个月画的。设想是先去中国展览半年,如果中国观众反映好,展览可永久留在中国;如果不满意,展览后可送回。如果半年内能与他达成协议,这些作品将属中国所有。他的捐赠理由很简单:“一对德国夫妇出于对中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现代发展的仰慕,及对中国前途的信心,自愿将自己的艺术收藏捐赠给这个伟大的国家。这一捐赠是无条件的。”他还说到:“我现在七十岁,在我成佛或见到毛(泽东)之前,我还能为中国做好多事,以后还可以再购买、赠送。如能活百岁,还有三十年时间。”
遗憾的是,380天后的一个凌晨,路德维希先生在德国亚琛的一家医院辞世。俄国文化部副部长在唁电中称:“路德维希是一个慷慨乐施的人。他馈赠时总是充满欢乐。”德国北威州州长沉痛地说:“他在代表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艺术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桥梁。这些桥梁特别在增进与东欧之间的理解、宽恕与和平中作出了贡献。”
路德维希夫妇把自己的收藏视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不断向世界各地的几十家博物馆捐赠或外借他们的收藏品,提倡一种公益性的、资源共享的艺术收藏方式,推动了世界艺术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在他们的丰厚馈赠下,一些新的博物馆落成了,旧的博物馆得到了修缮,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瑞士等多个国家的十几个文化机构以“路德维希”命名。
本次《中国美术馆藏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国际艺术作品展》,从路德维希夫妇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的89件作品中精选出44件作品进行展览,其中包括两件前面所述的毕加索的原作。
这次展览是武汉美术馆开馆以来首次与中国美术馆的交流与合作,以此为契机,我馆希望让武汉广大艺术爱好者领略到更多、更优秀的国际艺术精品,去了解、学习、品味艺术的真诚与魅力,不断开阔审美视野。
谨此感谢中国美术馆、德国路德维希基金会对武汉美术馆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武汉美术馆执行馆长
樊 枫
2010年4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