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79|回复: 3

十一去贵阳

[复制链接]

16

主题

148

回帖

520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5203

论坛元老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0-9-29 2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十一,有人去贵阳吗?当地有朋友陪同,火车117-140元一个人,花费不大,计划明天走:

阳旅游注意事项  1、要注意旅途安全,旅游有时会经过一些危险区域景点,如陡坡密林、悬崖蹊径、急流深洞等,在这些危险区域,要尽量结伴而行,千万不要独自冒险前往。   2、爱护文物古迹,旅游者每到一地都应自觉爱护文物古迹和景区的花草树木,不任意在景区、古迹上乱刻乱涂。   3、贵州当地少数民族众多,至当地旅游,请一定要尊重少数民族兄弟的风俗与习惯。   4、带上一两件春秋装的薄外套,这里早上和晚上的气温会有很大的降低,昼夜温差比较大。

黔灵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位于贵阳市中心区西北,公园南接枣山路,东近八鸽岩路,东北有市北路,北至关刀岩、小关水库,西连长坡岭林场、七冲岭、三桥村及圣泉。距市中心1.5公里,面积426公顷,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型综合性城市公园之一。以明山、秀水、幽林、古寺、圣泉、灵猴而闻名遐迩。公园建于1957年,园内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林木葱笼,古洞清涧,深谷幽潭,景致清远,自古是贵州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有“黔南第一山”的美誉。

  

  由于黔灵山一带因其大气候背景处于高原地带,所以黔灵山的气候条件是相当一致的,具有与典型中亚热带地区有所不同的高原亚热带气候特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热量充沛、生长期长,年均温15.3℃,一月均温4.9℃,最高气温33-34℃,最低气温4―5℃,无霜期270天。

  黔灵公园集山、林、泉、湖、洞、寺、动物于一体,清绝于世。有“贵在城中,美在自然”之称。

  黔灵山属黔中山原中部的一部分,园区山岭连绵、谷地相间,地形富于变化。海拔在1100米-1396米之间,地形各有起伏,相对高差不大,约200米左右。山体有:白象岭、八角岩、大罗岭、象王山、七冲岭、檀山、杖钵山。其中大罗岭海拔高1396米,是园内及贵阳中心区西北第一高峰。

  黔灵山地区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在不大的范围内出露较多的地层,包括二叠系下统茅口组;上统吴家坪组、长兴组,三叠系下统大冶组、安顺组,中统贵阳组及上统三桥组、二桥组和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群。

  1944年4月,经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察,黔灵山弘福寺寺址属于第四纪冰川遗迹“冰窑”。

宗教地位

  黔灵山乃贵阳旅游名胜之首,位于筑域西北隅,总面积300余公顷,由杖钵峰、宝塔峰、钵盂峰、三台峰、狮于岩、象王岭、大罗岭、檀山等峰峦组成。大罗岭为全山最高峰,海拔1500多米。黔灵山原名大罗岭,旧名唐山。在明代以前,“因其生于边鄙,埋没于荒烟寒雨中”,还只是荆蛮之地,尚未开发。自明洪武至永乐年间(1375--1414)镇远侯顾成游登并发现圣泉之后,山中景点始见于史籍,其秀丽奇诡的自然风光才渐为世人所知,陆续有人迈出了探寻的脚步。其中以明石阡知府祁颐、贵州市政使范理、贵州主事钟震、贵阳举人越英、文学家杨慎、镇守贵州太监杨金、贵州提学副使万士和、旅行家徐霞客等为著名。但直到清初仍然是“荒烟野树,人迹罕至,固虎豹之宅,而狐狸之居也。”直到康熙十一年(1672)佛教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代传人赤松和尚于山中创建弘福寺,名其山为黔灵山后,这座处于黔中万山丛中的独秀灵山才令人瞩目,前未游历山水、销影遁迹、弘法传道的先贤往哲、骚人墨客、高僧名释、达官贵人不绝于途,很快便使黔灵山成为热闹非凡、远近驰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此后,黔灵山旅游胜地之名益发响亮,数百年不衰。不仅冠于黔南,且足与滇之西山,蜀之青城相泊仲。黔灵山的开发,旅游业的兴旺,在很大程度上得助于黔灵山的佛教。

  

  佛教在唐代从黔北传入黔中,至元末,佛教影响已遍及全黔。黔灵山到明代已开始受到佛教影响。之后,尽管黔灵山饱尝动荡,历尽沧桑,但佛教一直是黔灵山的主要活动者,直到清末亦是如此,就是到了民国中期,黔灵山仍然是落发僧徒的世界。数百年来逐渐形成的这种状况,决定了佛教徒成为黔灵山开发者的地位,也决定了他们成为黔灵山旅游业发展与繁荣的主要力量。

  1、佛教徒是黔灵山的旅游者

  历代黔灵山的憎徒,大都或是见黔灵山风景秀丽,足以息心,便于禅定,或是爱其灵异和幽胜才来黔灵山栖居的。囚此他们来黔灵山后,在授徒弘法之余,常常与文人雅士、隐士这民悠游山水,抚弄泉石。

  2、佛教徒是黔灵山景点的开辟者

  黔灵山风景优美,秀甲全黔,名景胜区达几十处,遍布山南山北,山上山下。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中许多风景名胜却因悬崖险峻,路阻行难,有虎豹狐蛇而终年埋没深山,人迹罕至。

  这种虽有众多幽胜而无人观赏游览的状况,一直到佛教徒来黔灵山后才有了较大改观。直到赤松发现后,方才声名大振,诗人名流纷至沓来。后来清石阡知府刘世恩将它列为“黔灵八景”之一。

  不仅如此,佛教徒们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弘法环境,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拓寺扩庙,整场饬林,这样大量的寺庙辅助设施,亦即人文景观便应运而生。如月亮池井,坐落弘福寺旁,系赤松开凿,井为正方形,长宽各4米,深3米,长年清泉不断,冬温夏凉,可供数百人饮用。如宝塔群,建于寺旁之昆户峰半月穴中,有塔20余座。黔灵山历代住持高僧圆寂后,其骨即葬于塔中,各世嗣法门人暨合山两序僧众均把立碑铭。

  山中游历时的驻足之地、流连之所、乃至歇息之处,后来也都成为游人凭吊和迫踪之点。比如,至今仍为游人寻踪访迹、顶礼膛拜的著名古景--古佛洞。

  引人注目的是,僧徒们为了美化山间的景色以吸引游人,亦为了保护黔灵山的生态环境,在山上山下大力植树造林,广种花木。乾隆五年,弘福寺第三代住持参之和尚率寺僧广植竹木杉松数万株。乾隆五十二年,第四代住持惺慧在山上调鹤驯鹿,广植名花树木,并向官府呈请严禁人牛践踏山林,为此地方官府特在黔灵山立“护法碑”,以后历代寺僧均不断在山植构造林,广育名花。在数百年培育保养下,全山古木幽深,绿荫蔽天,郁郁苍苍,覆盖面积达十余里。树种以松、杉为主,其次为枫香、青杠,更有珍稀树种如半风荷、香樟、紫揪、紫薇桂树等,尤以红豆树为罕见,有相思鸟常栖息其间。可见历代佛教僧徒们在黔灵山种植的这片森林,不仅为山观增胜,而且对于山中的气候调节、生态平衡均有稗益。

  3、佛教徒是黔灵山游客的热情服务者

  自从赤松和尚开辟黔灵山以来,他们当中有的是赴任路过,顺便观光,有的是慕名而来,专程探访;有的是在贵阳、安顺任上,就近游历;有的是仕途失意,来山寻求解脱,还有的则是出于对佛教的顶礼膜拜,而踏上佛教名山的。虽然他们登山的目的不尽相同,驻足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受到过黔灵山僧众热情的欢迎和竭诚的服务

  不仅如此,佛教徒还以黔灵山主人的身份,从衣、食、住、行、游诸方面为游客提供尽可能周全的服务。如贵阳曹惟诚进士登山后,弘福寺第二代住持瞿脉和尚辟房供其小憩,备茶饭供其享用。

  4、佛教徒是黔灵山的热情宣传者

  黔灵山的佛教徒在居山弘法和游历山水的过程中,为黔灵山优美的自然风光所吸引,并因此而深深爱上了黔灵山。为了充分表达内心对黔灵山山水的钟情与爱慕,他们往往不惜笔墨,放歌山水,记叙游踪,敷陈掌故,抒发精怀,热情赞美讴歌黔灵山。

  这些名人雅士的诗文、书刻都对黔灵山风物人情、山川胜迹进行了美妙、生动形象记叙和描绘,从而大大提高了黔灵山的知名度,同时为游人提供了游历观山的新内容,极大地推动了黔灵山旅游业的发展。

 

  地址:位于贵阳市西北角。

  门票:5元;弘福寺门票价格2元。可乘缆车到瞰筑亭远眺贵阳市景,缆车票12元/人,小孩8元/人(往返16元/人,小孩10元/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148

回帖

520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5203

论坛元老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2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忘记了:

不是招集帖,电话:18607175889

    

责任申明:
     所有参加活动者均由组织方统一购买购买专业户外保险!户外活动包括外出旅游都存在不可预知的危险性和不可控性,如:车险、跌倒、滑坠、溺水、山洪、落石、兽夹、虫蛇侵扰、迷路等风险。以上预计可能的风险以及其它无法预计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参加者应当正确评估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性,自行评判风险承担能力,并根据自己的体能状况,谨慎选择,自愿参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774

回帖

9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4329
发表于 2010-9-29 2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兴趣!关注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207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1655
发表于 2010-9-30 0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位置不错,特别是山上的猴子,根本不怕人,而且数量巨多,相反是带着小孩的要小心了。暑假去过。

一念之间,缘起缘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7-29 06:33 , Processed in 0.06120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