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012|回复: 6

[转贴]湖北介绍

[复制链接]

476

主题

1746

回帖

1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8462
发表于 2004-4-23 1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概况

湖北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部,因处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之北,故称湖北,简称鄂。地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16'47",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6位。湖北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全省设有武汉、黄石、十堰、荆州、宜昌、襄樊、鄂州、荆门、孝感、黄冈、咸宁、随州12个省辖市,仙桃、天门、潜江3个省直管市,1个恩施自治州和1个神农架林区;市辖区(县级)35个,市辖县(市)63个,其中22个县级市,39个县,2个自治县。省会武汉市。
湖北有大小河流1193条,总长度达3.5万公里。在长江、汉江两岸的冲积平原上,分布着众多的大小湖泊,形成"江汉湖群",是全国著名的淡水湖泊密集分布地区之一,故湖北又以"千湖之首" 著称,其中洪湖为我省最大湖泊。星罗棋布的湖泊展示出水乡泽国独有的自然景观。再蓄洪、灌溉、旅游和水产养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湖北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将雨充沛,雨热同期,全省平均气温在15-17℃之间,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2-4℃,最热月(7月)为27-29℃,武汉地区绝对气温高达40℃左右,有"火炉"之称。全省平均日照1150- 2245小时,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年均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

发展简史

 湖北省历史悠久,在郧西、郧县、长阳等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证明几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京山县屈家岭出土的蛋壳彩陶,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在湖北境内,商代有楚(今南漳荆山)、卢(今襄樊)、彭(今房县)、庸(今竹山)等封国。在今武汉市黄陂区发掘的盘龙城,四周有夯筑城垣,城内有大片宫殿遗址,城外有作坊遗址和墓葬区,出土大批精美的铜器,是我国迄今在长江流域发现最早的商代古城之一。

  湖北省是古代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楚是当时湖北境内疆域最大的国家。楚庄王曾经问鼎中原,成为霸主,同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齐名,史称春秋五霸。到战国时,楚国力更强,同齐、燕、韩、赵、魏、秦一起被称为战国七雄。楚国在长达800多年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楚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增添了耀眼的光彩。楚三闾大夫屈原的《离骚》是我国诗坛上的千古绝唱。人们熟知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是当时楚国的歌曲。全国重要的民间节日─-端午节,就是楚地兴起传开的。

  秦统一天下后,分全国为46郡,郡下设县。楚作地名,重了秦始皇父亲的名讳,遂改以荆山(今南漳)之"荆"称之。后来湖北就多称荆,有时合称荆楚。
西汉时,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州。湖北主要部分属荆州。三国时期,直到西晋统一全国后,湖北境内大部分地区仍为荆州所辖。北宋初年,以洞庭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之地,置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之名即由此始。元代将湖北的东南部和湖南、广西划为湖广行省,省内有襄阳、黄州、蕲州、兴国、峡州、武昌、江陵(中兴)等州和德安、沔阳、安陆等府。明代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清康熙3年(1664年),分湖广省为左右布政使司。康熙6年(1776年),湖广左司改为湖北省,湖北省历史上第一次定名,沿袭至今。

  湖北是中国开发较早的省份之一。京山县屈家岭文化遗址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陶器制作和水稻种植;在武汉市黄陂区还发现了商代古城盘龙城遗址。战国时,今荆州市江陵区纪南城为楚郢都遗址,亦是长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同黄河流域中原文化有密切联系,同为中国文化发祥地,楚国曾建都于此达411年。春秋战国时大冶已有采铜冶炼。秦汉时,由于湖北接近黄河中下游地区,凭借南阳-襄阳驿道,联系密切,江陵和襄阳发展成为经济和军事重镇。南北朝时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迁,加速两湖地区的开发。唐代湖北地区稻、麦、麻、茶和蚕丝等农作物有较大发展。江陵成为中国南方经济中心。宋代江汉平原广泛挽堤围垸,出现垸田这一特殊的土地利用形式,使汛期漫水常淹的江汉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有余粮输出,故元明时流行"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唐宋时,武汉即以商业著称,江夏城(今武汉市武昌)和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并列为南宋三大都会。明中后期,汉江下游和举水、倒水下游地区引种棉花,至清中期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跃居经济作物首位,手工纺织业迅速发展,武汉成为长江、汉江沿岸和两湖地区农副产品的大集散地,汉口并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商业名镇之一。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由沿海侵入湖北,汉口、宜昌、沙市辟为商埠,开办工厂,在汉口等地建立制茶、烟草等加工工业。1904年京汉铁路和1918年粤汉铁路武昌至长沙段通车后,武汉成为华中最大水陆交通枢纽,内地最大港口。同时建立近代工业,有汉阳兵工厂、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武昌纺、织、丝、麻四局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
1911年10月1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举起了辛亥革命的大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湖北人民为了自由和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北伐战争、黄麻起义、湘鄂赣边区革命根据地以及将军县--红安在中国革命史上都写下了壮丽的篇章。1947年后,刘邓大军南下,相继在鄂北、豫南一带建立江汉、桐柏和豫南行政公署。1949年5月6日,武汉解放。5月20日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和省军区在孝感县花园镇绩家畈西头湾1号院成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6

主题

1746

回帖

1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8462
 楼主| 发表于 2004-4-23 16: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荆楚文化

湖北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光辉灿烂的楚文化使湖北省享誉国内外。风味佳肴:武昌酒楼的清蒸武昌鱼、老通城的豆皮、谈炎记的水饺、荆州的皮条鳝鱼、石首的鸡茸鱼肚和鱼糕丸子、公安的三鲜头菜、钟祥的蟠龙菜、江陵的散绘八宝、沔阳三蒸等,都是著名的地方风味。

  地方文艺:汉剧、楚剧流行全省。汉剧有300年历史,角色齐全,长于抒情。楚剧语言质朴,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黄梅采茶戏源于明末清初,唱腔丰富,影响极广。说唱艺术有湖北大鼓、湖北评书、汉滩小曲、汉川善书等,丰富多彩。武汉杂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旅游资源:山水名胜与文物古迹二者兼备。雄伟的长江三峡驰名世界。七十二峰朝大顶, 二十四涧水长流,人誉"第一山"的道教名山武当山武当山为道教圣地。号称 "华中屋脊"和"绿色宝库"的神农架是重要自然保护区,不仅珍稀动物种多,"野人之迷"更令人关注。湖北人文旅游景观具有时代跨度大, 历史价值高的特点, 这里既有古人类长阳人遗址, 屈家岭文化遗址, 又有众多的古三国胜迹和楚都遗址"纪南城"; 既有辛亥革命遗址起义门、阅马场、又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及"八七会议"会址。文物古迹与革命胜迹遍布全省,从随州炎帝庙、秭归屈原故里、纪南故城、昭君故里、武汉古琴台、黄鹤楼、三国赤壁直到武汉起义军政府旧址、京汉铁路工人运动"二七"纪念馆,可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省内江陵、襄樊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湖北名人

:::古代:::

·屈原 李时珍 毕升 张居正

·王昭君 庞统 陆羽 伍子胥

·孟浩然 米芾 皮日休 马谡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陈友谅 钟惺、谭元春


:::近、现代:::
·:::军事、政治:::

·李先念 董必武 刘华清

·徐海东 项英 恽代英 施洋

·王树声 许世友 聂凤智

·陈锡联 郭天民

·秦基伟 王建安

·韩先楚 周纯全 林彪

·郭锡章 黎元洪 陈潭秋

·钱瑛 李书城 李汉俊

·向忠发 谢富治 吴仪

·刘志军 万学远 吴定富

·刘精松 周志坚 钱运录

·:::科技:::

·李四光 曹禺 闻一多 胡风

·杨守敬 张光年 王亚南

·叶君健 熊十力 郭超人

·朱光亚

·:::文艺:::

· 高枫 梦鸽

·池莉 刘醒龙 徐帆

·黄格选 熊天平 任贤齐

· 周传雄(小刚) 苏慧伦

·:::商业、经济:::

·陈东升 徐立华 雷军

·黄明生 李志高 李儒雄

·:::体育运动:::

·伏明霞 李小双 李大双

·周继红 乔红 陈静 杨威

·郑李辉 刘国正 肖海亮

·刘黎敏 田秉毅 高凌

·李青 关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6

主题

1746

回帖

1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8462
 楼主| 发表于 2004-4-23 16: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风味食品

1、武昌鱼
 武昌鱼产于鄂城和武昌县境内的梁子湖。该湖湖面辽阔,直通长江,江水可倒灌。由此使湖水水质好、饵料丰富,便于武昌鱼的生长繁殖。
武昌鱼属鳊鱼的一种,又名团头鲂。体形呈扁平状,重一市斤左右或二、三市斤,肉质嫩白,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属名贵淡水鱼菜。又因为现代有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词句,使武昌鱼更为闻名遐迩。用武昌鱼可以烹制出数十种不同风味的鱼菜,如清蒸武昌鱼、花酿武昌鱼、蝴蝶武昌鱼、茅台武昌鱼、鸡粥奶油武昌鱼、红烧武昌鱼、杨梅武昌鱼、白雪腊梅武昌鱼等,其中尤以清蒸武昌鱼烩炙人口,清香扑鼻,肉嫩味鲜,已是驰名中外的上等好菜。

 2、老通城豆皮
 坐落在汉口闹市区的老通城酒楼,以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豆皮而享誉国内。迄今,许多高级政府官员、首脑人物都品尝过。
豆皮以糯米、鸡蛋、鲜肉丁、鲜虾仁等为主要原料,做成一厘米厚、小块见方的式样。用油煎好,盛于盘中。吃起来外皮香脆内里酥软,美味可口,油而不腻。国内只武汉所独有。
 3、小桃园煨汤
 汉口兰陵路小桃园煨汤专门经营各种煨汤。这里的老厨师搜集民间煨汤技术的精华,再加以汇总,改进和提高。这样,这里煨的汤质馨甜鲜美,别具一格。几十年来,他们煨汤的著名品种有:鸡汤、甲鱼汤、八卦汤、鸽子汤、排骨汤、牛肉汤等。煨出的鸡汤、,只见汤清肉嫩、芳香朴鼻。引人食欲。八卦汤和甲鱼汤,汤色清香,入口肉嫩骨离,美味可口。鸽子汤,不为一般家户人家所有,旅游者和常住武汉的居民,都可去尝个新鲜。

 4、青山麻烘糕
 武汉市青山区鸿兴食品厂独家生产的青山麻烘糕,是湖北省著名的特产。
这种麻烘糕,选用上等糯米、黑芝麻、桂花和棉白糖精制而成。糕点呈长方形薄片,白线边,黑麻芯,既有米烘糕香、松、脆、爽口特点,又有云片糕甜润易溶的风味。目前分听装、盒装、袋装等五种规格,是旅游携带的理想食品。

 5、洪山菜苔
 洪山菜苔是蔬菜品种中的上乘佳菜,与武昌鱼并称为楚天两大名菜。
洪山菜苔主产于武汉东部的洪山区,视为园蔬珍品。菜苔生长期在冬春季,以春节前后食用最佳。紫红的茎,滚圆肥嫩,爆炒起锅,菜鲜味美,常食不厌。洪山菜苔炒腊肉,色、香、味俱佳,是武汉一带居民十分喜爱的菜肴。近些年来,武汉人出差到北方城市,也把洪山菜苔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

 6、孝感麻糖
 湖北孝感地区的特色地方名产孝感麻糖,被美食家评价为香、甜、薄、脆、老少咸宜的风味佳品,早已闻名于全国。
麻糖生产据记载始于明朝,距今有四百余年历史。其生产过程分三步,以糯米和麦芽为原料生产出饴糖;把芝麻褪壳加工成熟麻仁;再把饴糖、麻仁汇聚、拌合、切片、包装。
孝感麻糖每片呈月牙形,饴糖和褪壳芝麻拌合极匀,片片极薄,甜香可口,风味独具。传说曾是皇帝的贡品。如今麻糖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广大民众和来湖北的旅游者都有口福品尝了。

 7、沙湖盐蛋
产于仙桃市沙湖镇的沙湖盐蛋,因当地所产的鸭蛋和其它地方不同,使腌制出来的盐蛋的内质独具特色,风味不一般。
在沙湖镇周围,湖、渠、沟、港极多,是有名的湖区水乡。这里,水中有一种水草叫麦黄角,活虾喜栖于角中,鸭子寻食连角带虾吞食后,所产鸭蛋的蛋黄呈红色,腌制的盐蛋如打破后将蛋黄蛋清置于白色瓷碗中,则见蛋黄像一朵色泽艳红的花朵,十分美观。如将盐蛋煮熟食用,则见蛋白极白,蛋黄艳红带油,味道比一般盐蛋好吃多了。因而沙湖盐蛋一向以色鲜味美而闻名远近。清朝时沙湖盐蛋成为贡品,近几年来沙湖盐蛋出口许多国家,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

 8、荆州八宝饭
 在全国八宝饭中独树一帜的荆州八宝饭,原是清代的一位御厨从宫廷出来后,到荆州城开设饭馆流传下来的。百余年来,虽时代更叠,然八宝饭的御膳风味不减,人称"御膳八宝"。这种八宝饭用红枣、莲子、苡米仁、桂元内、蜜樱桃、蜜冬瓜条、糖桂花以及糯米先蒸制成坯,再加白糖、猪油散烩而成。由此又名叫"散烩八宝"。吃到口里,觉得润滑溶消,香甜透味,油而不腻,甜而不厌,于是有"浅盏小勺细品尝,离席数时回味长"的赞语。
 9、金黄蜜枣
 金黄蜜枣产于湖北随州市,以"色泽如樱、透明见核、味甜似蜜、沙酥爽口"闻名,是湖北十大名产之一。
清乾隆年间,随州胡凌兴首创金黄蜜枣,州官奉献给皇帝高宗,深得赞誉,被列为贡品。从此,蜜枣名声大振。
金黄蜜枣选用优良品种"罗汉枣",经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据测定,此蜜枣含大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胡罗卜素和微生素C,有补血、健胃、益肺、调胃之功能,既是老少皆宜的理想保健食品,又是馈赠亲友和旅游食用的佳品。

 10、咸宁桂花
 鄂南咸宁市桂花乡,以盛产桂花著称湖北。近三、四百年来,这里生长有金桂、银桂和丹桂等几种桂花,近些年年产桂花达几十万斤之多。如此大量的桂花除带来浓烈的芬芳外,人们把它用来腌制糖桂花,为食品、糕点带来原料。此外,还用它制成桂花茶、桂花糖果、桂花糕点、桂花酒等。八月中秋节,在明朗如镜的月光下一面赏月,一面吃桂花月饼,则别有风趣。


湖北风土人情

1、武汉夏夜街头的"竹床阵"
 夏至七月以后,酷热的夏夜把武汉市民从家中"赶"出来,不得不到街道两旁摆竹床露宿。密密麻麻的竹床一个挨一个,老者、儿童、青年、少妇乃至姑娘都躺在竹床上,渡过一个又一个的夜晚。北方人或外地人看见少妇、姑娘身着短裤、裙子睡在街头上,大为不解,也十分感到新鲜。然而当地人却习以为常。
武汉是中国有名的三大"火炉城"之一,夏季气温高达40摄氏度左右。酷热难耐的时间长达两个月左右,使之形成了武汉特有的民习"竹床阵"。

 2、吃粽子和赛龙舟
 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中国许多地方的风俗。然而这一习俗是因从纪念屈原而来,使得屈原的家乡故地的湖北,此俗更甚。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湖北各地赛龙舟、吃粽子遍及全省城乡。只要有湖、河、江的地方,人们早早就把龙舟修整或清理好,一至初五,龙舟便纷纷下水了,一条条"黄龙"、"白龙"、"红龙"、"青龙"劈波斩浪,箭一般前驶,锣声、鼓声、吆喝声、喝彩声响成一片,江河两岸观看赛龙舟人们黑压压一大片,那场面实在壮观极了。
传说屈原投汩罗江死后,他的故乡乡亲秭归人做了一个梦,梦见屈原身体消瘦了,便用箬叶包米饭做成有角的角黍(粽子),用龙舟装上投入江中,因水中水族属龙管,以为是龙王送来的角黍,便不敢食。这就可让屈原食用了。这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由来。

 3、荆州花鼓
 荆州花鼓原是民间穷苦人乞讨谋生的"沿门花鼓"和薅草秧歌。这种"花鼓"是一人击鼓唱词,数人帮腔和调。
近几十年来,荆州花鼓已演变成独具特色的地方花鼓戏。1955年有一位老艺人搜集记录了花鼓戏的全部唱腔,整理出从未有过的第一套完整的花鼓音乐曲谱,并大胆地把二胡、板胡、琵琶、扬琴、竹笛、唢呐等民族乐器用来为花鼓戏伴奏,使花鼓戏结束了"一唱众和"和单纯用锣鼓伴奏的历史。如今,荆州花鼓戏充满浓郁的地方情调,唱腔悠扬、甜美、悦耳,已有《家庭公案》、《水乡情》等几十个剧目,既取材于湖乡生活,又展现湖乡风貌。在民间,男女老幼走路、劳作,不时哼唱花鼓调,也有很大的"魔力"。有人说:"听了花鼓的哟喂哟,害病可以不吃药!""做活不唱花鼓戏,浑身上下无力气"。来到荆州地区,可以看到小学生放学时提着的收音机里。汽车里、商店柜台内,播放的全是荆州花鼓戏。

 4、天门"三棒鼓"
 在天门、沔阳一带,由于地势低平、多水,往昔水灾不断,民众身受其苦。为谋求生路,他们背井离乡,背起"三棒鼓",浪迹四方。许多人从湖北到中国西南部、印度、伊朗、中欧、西欧等地。也有些人经广东到菲律宾及其它东南亚国家,
他们背起的"三棒鼓"走到哪里唱到哪里,人们称他们为"中国的吉卜赛人"。

 5、通山山鼓
 相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通山山鼓,是农民在野外劳动时,边劳动边以山鼓伴奏、唱歌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
山鼓的形状如戏曲中所用的小堂鼓,尺寸形制略小,鼓身两边安铁环,系有牛皮带或缎带,便于鼓匠挂在胸前。演唱时,鼓匠右手执扦击鼓,左手托着鼓的底部,配合用手指调节出不同的音色。一名技艺出色的鼓匠,一般能够打出数十种节奏迥然不同、情绪各异的鼓点子。山鼓之音响亮清脆,数里之外能闻其声。
通山山鼓主要分《挖山鼓》和《栽田鼓》两大类。此外还有一种《山锣鼓》。这种《山锣鼓》除鼓匠身背一面山鼓外,腰间还挂有一面铜锣,左手执钟打锣,右手拿扦击鼓。
山鼓的曲调与地方语言结合紧密,节奏性很强,加上旋律高亢激昂,质朴热烈,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一种活跃劳动场面的艺术形式。1988年湖北省民间音乐舞蹈电视比赛中,通山县改编的节目《喜耘禾》山鼓,荣获银杯奖。

 6、崇阳人的老风习
 鄂南崇阳县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由于远离大城市,乡民们保持了许多民间传统老风习。当青年男女嫁娶成婚时,打造的家俱样式仍按古老的形式 。如睡觉的木制床为古式雕木的花床,床四周有雕花杆,床前面雕花板上方,有三层雕"滴水沿",床下前方有三层踏板。床入口处仅仅只留可两人并坐的"口子",床两头和后面用整块木板钉死。这种讲究的崇阳花床,实在是一种十分罕见的习俗了。
此外,热情待客的崇阳人给客人泡的茶是花椒盐巴家焙茶,吃的菜是大块肉、大块鱼、红苕粉丝、煎豆腐四大菜。一寸来宽、二三寸长的大块烟熏肉,令城里人食一、两块就足够了。

 7、鄂西土家风情
 鄂西毗邻湘西、贵北和川东南,居住着数十万土家族居民。他们有着富有特色的生活习俗。独特、鲜艳的服饰。土族居民,特别是青年人,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如男青年,头上缠着一条长长的青头巾,外面上衣往往是白布上镶宽大的蓝边,传统布扣、裤子比较宽大。女青年,其头巾则是彩色布巾,上衣或红或绿,但领口、背肩、袖口、下摆等处都镶有美丽花纹的边带布。手上戴着金或银制的手镯。
山歌。唱山歌是青年土族男女中不可缺少的本领,有些上了年纪的土族人山歌也能唱上"一大箩"。在曲折蜿蜒的山道上,在田间、茶场、农舍、土塘旁,常常可听到阵阵悠扬的山歌传入耳中。更有山歌男女对唱,山族青年以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之心。木叶传情。土族青年用口含一青青的木叶,吹出美妙、动人、委婉的声音。这声音就是动人的情歌。小小的一片树叶,仅为男女传情表达出心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6

主题

1746

回帖

1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8462
 楼主| 发表于 2004-4-23 16: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行政区划

武汉市:江岸区、江汉区、桥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

黄石市:黄石港区、石灰窑区、下陆区、铁山区、阳新县、大冶市

襄樊市:襄城区、樊城区、襄阳县、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老河口市、枣阳市、宜城市

荆州市:沙市区、荆州区、江陵县、公安县、监利县、石首市、洪湖市、松滋市

宜昌市: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宜昌区、秭归县、远安县、兴山县、长阳自治县、五峰自治县、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

十堰市:茅箭区、张湾区、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丹江口市

孝感市:孝南区、孝昌县、云梦县、汉川市、大悟县、应城市、安陆市

荆门市:东宝区、沙洋区、京山县、钟祥市

鄂州市:鄂城区、华容区、梁子湖区

黄冈市:黄州区、团凤县、浠水县、蕲春县、黄梅县、英山县、罗田县、红安县、麻城市、武穴市

咸宁市:咸安区、通山县、崇阳县、通城县、嘉鱼县、赤壁市
随州市:曾都区、广水市

恩施自治州: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咸丰县、巴东县、宣恩县、来凤县、鹤峰县

直管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

神农架林区

湖北人口

湖北省是中国人口数量较多的省区。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止2000年11月1日,全省人口为6027.82万人(直接调查登记人口5949.82万人),在全国居第8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20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分布不均,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武汉、鄂州、天门、仙桃、孝感、黄石、潜江等地人口密度最高,每平方公里均在500人以上。全省5949.82万人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有2393.09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556.73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40.22%,高出全国4.13个百分点。
湖北为多民族省区之一,有汉、土家、苗、回、侗、满、壮、蒙古等50个民族。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省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257.9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34%。人口在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和满族等民族。有关资料显示,土家族目前有180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其次是苗族,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0.3%。 省内少数民族聚居面积为3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6;集中分布在鄂西南地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6

主题

1746

回帖

1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8462
 楼主| 发表于 2004-4-23 16: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概况

湖北省是中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全省农轻重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约略相等,比例关系趋于协调。

   农业:农业以耕作业为主,粮食生产居首要地位,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猪生产基地。在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省可稳定达到年产粮食2400万吨,棉花50万吨,油料175万吨,出栏肉猪2500万头的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农产品产量处在全国前列。1997年粮食总产量2634.4万吨,居全国第9位,其中稻谷总产1818.5万吨,居全国第3位,小麦总产446.8万吨,居全国第9位;棉花总产58.1万吨,居第3位;油料总产195.5万吨,居全国第4位;茶叶总产47692吨,居第5位;生猪出栏2513.3万头,居全国第5位。主要农产品除省内自给外,常年净调出粮食50万吨左右,棉花5万担左右,生猪600万头左右。

  ①耕作业以水稻、小麦为主,又以水稻所占比重大。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的近1/2,产量占2/3,以江汉平原、鄂中丘陵为最主要产区,江汉平原为重点商品粮基地。全省旱地冬种小麦普遍,水田冬种小麦比率也较高;前者盛行于鄂北岗地,后者盛行于鄂东一带。杂粮主要产于鄂西山区。

  ②经济作物以棉花、油料为主,次为麻类、烟草、药材等。湖北向来是中国重点产棉省之一,棉田面积约占中国10%,产量占全国11~15%,其总产与单产均居中国前列。棉田85%以上集中于江汉平原、鄂东和鄂北3棉区,以江汉棉区最重要,产量最多,商品率最高。天门、仙桃2市棉田面积最大,天门市是中国第1个棉花总产量超过百万担的县市。油料作物有芝麻、油菜、花生,以芝麻最重要,产量居中国第2位。主要分布在鄂北岗地和江汉平原地区。襄阳县是中国芝麻种植面积最大县之一。油菜多分布在鄂东丘陵和江汉平原,20世纪70年代后,已成为全省分布面积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油菜产地,产量约占油料作物总产量一半。花生以鄂东丘陵地区为主,种植面积较为稳定。茶叶种植面积较广,产量居中国第7位,赤壁市为中国重点产茶县市之一。

  ③林业过去覆盖率低。1949年后,陆续兴建一批国营林场,营造了大面积的用材林和经济林,并引种了优良速生树种。60年代又从国外引进油橄榄、火炬松。现有森林面积比1949年增加一倍。森林覆盖率已由50年代初期的13%上升到23.5%,居中国第9位;森林蓄积量达9500万立方米。主要集中在神农架、清江、沮漳河、幕阜山、大别山、大洪山等6林区。以神农架林区最大。

  ④畜牧业以饲养猪、牛、羊为主。生猪饲养量最大。牛以耕牛为主,黄牛和水牛各半,黄牛以鄂北和鄂东北地区为多,水牛以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地区为多。80年代开始牛、羊生产都有发展,鄂北已建立一批菜牛生产基地县市,鄂西山区已建立一批山羊生产基地县市。全省盛产禽蛋,每年收购鲜蛋约0.5亿千克以上,居中国前茅,主要来源于仙桃、监利、荆门、沙市等16县市。

  ⑤渔业以湖泊、水库养殖为主。为国内著名淡水渔业基地之一。全省可供养殖利用的水域面积占中国的1/10,仅次于安徽省,居第2位。境内长江水系有经济鱼类50余种,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和鲤、鲫、鳊鱼为多,著名的武昌鱼(团头鲂)即产于樊口附近梁子湖一带,白暨豚、中华鲟鱼、大鲵为中国特有珍稀水生动物。鳜鱼、银鱼也很著名。沙市以下沿长江一带盛产鱼苗,供应全国。此外,还生产贝类、大闸蟹、珍珠、白莲等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品。 农业区 由于省内自然条件的差异,大致可分为3大农业区:①鄂西山区。以产玉米、薯类等杂粮为主,农业生产水平低,粮食产量仅占全省12%,但木材、桐油、生漆、木耳、药材及柑橘等产品居全省首位,是主要林特产区。②鄂中地区。区内多为水网平原、丘陵岗地,耕地面积占全省总耕地56%,土地、热量条件配合较好,水分虽有丰有缺,但水利建设成绩大,旱涝保收程度日益提高,农业生产水平高,粮食、棉花分别占全省粮、棉总产量的59%和71%,猪、禽、蛋的产量也居全省首位,是省内水、旱农业并举,饲养畜牧业最发达地区。③鄂东低山丘陵平原湖区。耕地面积占全省22.5%,水田比重大。水、土、热条件配合较好,劳力充足,精耕细作程度高,粮食、棉花分别占全省粮、棉总产量的29%和21%。茶叶、桑蚕茧、苎麻、楠竹占重要地位,是省内主要的水田农业和丝茶麻竹产区。
    工业: 从20世纪50年代起,湖北为中国工业重点建设地区,利用省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建设了武钢、大冶铁矿、荆襄磷矿、应城石膏矿等大型矿山基地。80年代初,基本建成以钢铁、机械、电力、纺织、食品为主体、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生产体系,是全国重要工业生产基地之一。

  ①冶金工业。武汉为中国钢铁基地之一。武汉钢铁公司设计能力为年产600万吨,拥有1.7米平板轧机,每年可轧制薄钢板300万吨。20001年5月19日,投资5。5亿元的武钢一号高炉技术改造竣工投产,其年设计生产能力由82万吨提高到170万吨以上。大冶钢厂是中国著名的特种钢厂。此外,鄂州市钢铁厂为省内重要钢铁基地。

  ②汽车工业。目前湖北已形成十堰-襄樊规模和实力蔚为壮观的汽车工业走廊,汽车生产已形成重中轻相结合,改装车与零配件配套的系列,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十堰市是70年代初兴建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所在地,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中心之一,有"汽车城"之称。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神龙汽车公司九十年代投产,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5万辆,神龙富康轿车将逐步形成30万辆的生产能力。

  ③电力工业。全省水力资源丰富,水电发展迅速,新建有汉江、丹江口、堵河、黄龙滩及白莲河、陆水、富水等大中型水电站。小型水电站遍布全省。同时,在武汉、荆门、黄石等地新建了火电站。80年代初兴建了中国目前最大的葛洲坝水电站。当今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位于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镇,1997年11月8日实现大江截流。电站共安装26台70万千瓦组,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预计2003年投产发电后将对全国电网的联网和西电送发挥重要作用。全省水力发电约占发电总量的2/3,达241.88亿度,占中国的19.08%,居第1位。目前建有从河南省平顶山到武汉的500千伏输电线路,已初步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电网。汉川电厂首台30万千瓦火电机组已于1990年初并网发电。

  ④纺织工业。包括棉、麻、毛、丝、化纤等部门,以棉纺织工业为主,是省内轻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主要分布于武汉、黄石、襄樊、宜昌、沙市等地,其中武汉是省内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纺织工业产值约占全省的一半,也是中国著名的棉纺织中心之一,纺织品畅销国内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6

主题

1746

回帖

1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8462
 楼主| 发表于 2004-4-23 16: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交通运输

湖北历来为中国水陆交通运输枢纽。长江、汉江和京广铁路相交于武汉市,京九铁路有一条联络线与武汉相连,使武汉市成为名符其实的"九省通衢"。

  ①内河运输在省内居重要地位,以长江与汉江为两大水运干线,全省一半以上县、市处于航运线上,是中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省区之一。长江为最重要的内河航道,终年畅通无阻。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武汉、黄石、沙市、宜昌等港口先后对外开放。武汉港已建成为长江中下游最大内河港口之一,1980年列为对外开放的八个河港之一,并于1981年开辟了武汉至香港、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的江海货运航线。汉江是沟通鄂西北和江汉平原的重要航道,襄樊和老河口为汉江重要河港。

  ②铁路干线四通八达。京广线是中国铁路运输最繁忙运输线之一,纵贯省境东部,过境物资运输量远大于省内物资装卸量。货流以煤炭、钢铁及其制品、木材、粮食、矿石、建材等为主。20世纪70年代新建的南北向铁路干线──焦枝线和枝柳线经省境西部,汉丹和襄渝线横贯全省中部和西北部,在武汉、襄樊分别与上述两条南北向铁路干线相交,共同构成省内外陆路交通运输的主干线。1990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1673公里,其中复线占1/4以上。横穿鄂西北山区的襄渝线中的襄樊-达县段是中国第 3条电气化铁路。

  ③公路分布不平衡状况有了极大改善。"九五"期间,全省新增通车里程9122公里,特别是新增等级公路17152公里,一、二级公路3307公里。到2000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78万公里,实现了100%的乡镇通公路,91%的村通汽车,等级公路达到48063公里。主要公路干线有汉孟线(汉口-孟楼)、 汉沙线(汉口-沙市)、汉宜线(汉口-宜昌);与邻省相通的公路干线有鄂赣线(武汉-南昌)、鄂皖线(汉口-界子墩)以及老(河口)白(河)线。新建公路线大部分由铁路和航道上的重要城镇向交通较困难的鄂西山区伸展,使公路分布不平衡状况有了改变。横穿省境东部的全封闭式高速公路武(汉)-黄(石)公路长70公里。"十五"期间,全省将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一、二级公路4609公里,长江、汉江大桥10座,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5000公里,等级公路比重达到91%,实现省会武汉到各市通达高速公路,市州到县(市)全部通达二级以上公路。公路建设以"六路六桥"为主,完成高速公路1000公里以上,完成长江大桥6座,同时完成一、二级公路4609公里。

  ④民用航空事业发展迅速。武汉市是中国航空运输中心之一。湖北航空事业起步1930年,截止到1997年底的统计,湖北省的机场共6个,其中军民合用的机场1个。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航空港,设计为4E级国家一级民用兼国际备降机场,是全国十大机场之一。空中航线共107条。省内有航线通往沙市、宜昌和恩施,省外有航线通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

自然条件

地质与地貌: 在地质构造上,湖北省位于秦岭褶皱系与扬子准地台的接触带上。荆山、大洪山以北主要属秦岭褶皱系的武当-淮阳隆起带,是省境北部武当山、桐柏山、大洪山和大别山形成的地质基础;其西北部与川陕二省交界处主要属大巴山褶皱带,构成了鄂西北的大巴山和荆山,这两个构造单元都属于古生代构造带。荆山、大洪山以南,自西而东分属于上扬子台褶带和下扬子台褶带,都是燕山运动形成的地台盖层褶皱带。前者是鄂西的武陵山、巫山形成的地质基础,其地质发育与贵州高原大体一致;后者是鄂东南幕阜山脉形成的基础,与赣北、皖南山地连成一体,连绵横亘于长江南岸。江汉断拗镶嵌于上、下扬子二台地褶带之间,是白垩纪以来的陆相断陷盆地,后经长江、汉水合力冲积成为江汉平原。在地貌上,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全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
  省境沉积地层完备,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并有经区域变质而大面积分布的变质岩系,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矿产131种,其中磷、红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居全国首位;铁、铜、石膏、岩盐、重晶石、萤石、石墨、金、汞、锰、钒、镍等储量亦很丰富。在矿床的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种有益成分,如大冶铁矿,除铁矿外,还伴生有铜、钴、金、银等,可供综合利用。煤炭资源较少,质量较差。江汉平原一带已发现储油构造数十个。

  气候:主要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利于农业生产。全省年均温15~17℃,鄂东沿江和三峡河谷在17℃左右,鄂北低于16℃,山区则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7月均温为27~29℃,江汉平原最高温在40℃以上,为中国酷热地区之一;1月3~4℃,三峡河谷高于5℃,北部和山区2℃左右,江汉平原因地处北方冷空气南下通道,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最低温-17~-15℃。无霜期大体是南部长于北部,平原河谷盆地长于山区。鄂北和鄂西北为230~240天,江汉平原和鄂东南为250~270天,鄂西南河谷盆地最长,在280天以上,山区较短,不足210天。但由于春季气温不稳定,常有低温阴雨天气出现。全省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由于受地形影响,大神农架南部和竹溪县光顶山东部年降水量达1400~1600毫米,为全省多雨中心。降水年际变化较大。江汉平原最多雨年为最少雨年的1.8~2.2倍;降水以夏季最多,占年降水量40%左右,冬季降水量少。降水季节变率也较大,某些年份梅雨期长,常发生洪涝,以江汉平原危害尤甚;某些年份梅雨期短,乃至"空梅",造成旱灾。

  水文:水力资源居中国第4位,地表水体积占中国第10位。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全省,在川、鄂边境切过巫山,形成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过宜昌后,穿行于江汉平原,过小池口流入江西、安徽2省。汉江全长的3/4流经省境,与源出边境山地的众多河流,共同汇注长江。省内中小河流共有1193条,总长度达3.5万多公里。长江干流偏于省境南部,主要支流多集中在北岸,水系发育呈不对称性。除长江与汉江外,河流年均径流量为946.1亿立方米,几乎相当于黄河径流量的两倍。此外,全省过境容水量约有6338亿立方米,因而有丰富径流量可供调蓄利用。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达3308.1万千瓦(其中三峡水利枢纽可装机2500万千瓦)。省境淡水湖泊众多,有"千湖省"之称,多分布在江汉平原上,洪湖、梁子湖面积均在200平方公里以上。 20世纪50年代,六七公顷以上的湖泊有1066个,水面积8300平方公里,由于自然淤积和人工围垦,湖泊数和水面积急剧减缩,70年代已减少到326个,到2000年初,减少到只有83个。省内浅层地下水储藏量丰富,估计为2650亿立方米,可开采储量约每年为355.7亿立方米,略等于全省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的36%。地下水水质清洁,储量稳定。除供生活和工业用水外,农业上也将逐步开发利用。

  土壤与动植物:全省土壤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鄂西北、鄂中、鄂北岗地及鄂东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域多为黄棕壤、黄褐土,鄂东南多为红壤,鄂西南多为黄壤,江汉平原则发育有潮土、水稻土等隐域性土壤。植被也具南北过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种类的落叶阔叶树,也有多种南方种类的常绿阔叶树,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便于邻近地区的植物成分侵入,是中国生物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全省树种有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主要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桦、楠竹等,经济林甚多,有油桐、油茶、 乌桕、漆树、 核桃、板栗和果树等。在鄂西山地局部地区还保存有被誉为"活化石"的水杉、珙桐、银杏等。水杉以利川县小河、水杉坝(海拔1050米)分布最集中,为全国乃至世界繁殖水杉林的种源基地。省内植物资源以鄂西山地神农架林区最富,神农架是中国东部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森林覆被率达70%左右,现有森林总蓄积量1575万立方米,约占全省的1/3,其中成熟林蓄积量占83%,是中国重要的原始林区之一,有"绿色宝库"之称。植被结构也具有明显垂直分布特征。据调查,山区植物种类有2000余种,占全省植物种类的2/3,世界稀有或中国特有植物有30多种,主要有珙桐、香果树、领春木、 水青树、银杏、铁坚杉、 马溜光、野生蜡梅等。此外有野生动物570余种,其中20多种列为国家保护对象,主要为金丝猴、闽中羊、苏门羚、金钱豹、毛冠鹿等;还有白化型的神农白熊、白麝、白鹿、白蛇等。药用植物1300多种,以党参、黄连、天麻、贝母等产量最大,并产名贵药材,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动植物园。1978年辟大小神农架主峰周围和老君山一带为自然保护区,面积600多平方公里,保护珍贵的金丝猴、闽中羊、珙桐、领春木等珍稀动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此外,在鄂西南星斗山和鄂东南九宫山老崖尖等也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鸟类种类多达350种,以与南方共同的鸟类居多,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鸟类,有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等30种左右。鸟类中以候鸟最多。
此外,在鄂西山地的山溪涧还盛产大鲵(娃娃鱼)。

  自然地理区: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全省分属于4个自然地理区。
北亚热带秦岭、大巴山混交林区 省境分属3个亚区:①大巴山、米仓山亚区。包括鄂西北山地,属秦岭山脉大巴山东段,为武当山、荆山、大神农架诸山所踞;在地貌上以中山为主,海拔多在1000~1500米。山地内有断裂河谷及陷落盆地,较大者有长江三峡谷地、汉江上游谷地等。鄂西山地是省内林牧业基地,以神农架林区著名。②南襄盆地亚区。襄阳、枣阳和老河口 3县市北部属之,有岗、垅间列,岗顶较宽广平坦,土层较深厚,相对高差10~20米,坡度3~5度,宜于机械耕作,农业生产潜力较大。③桐柏山-大别山亚区。包括大洪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一部分,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区内低山、丘陵广布,由断裂作用形成的一系列山间红岩盆地,当地称"坪"或"畈",土壤深厚肥沃、人口集中,为粮、棉产地。

  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平原混交林区 省境中南部江汉平原属此区的两湖平原亚区。主要由长江、汉江及其大小支流和湖泊的近代沉积物构成,中心部分厚达200米以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边缘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平原河网交织,湖泊众多,堤垸纵横,是全省最重要的粮、棉、油及水产基地,也是中国商品粮棉基地之一。

  中亚热带长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绿阔叶林区 鄂东南丘陵属此区的湘中南丘陵亚区,是幕阜山脉的一部分,地势南高北低,岭谷相间。幕阜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喀斯特地貌发育。山丘适宜发展松、杉、竹、茶等;河谷和山间盆地土层较厚,灌溉条件良好,宜于种植稻、麦、豆、薯类和玉米等。

  中亚热带贵州高原常绿阔叶林区 鄂西南山原,包括巫山和武陵山,属此区的东部山地丘陵亚区。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为喀斯特高原和中山。盆地光温资源充足,为发展水稻和亚热带水果(如柑橘),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野生动植物及矿产资源亦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322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9768
发表于 2006-4-26 2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名人中掉了一个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7-15 01:18 , Processed in 0.0536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