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4-23 16: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交通运输
湖北历来为中国水陆交通运输枢纽。长江、汉江和京广铁路相交于武汉市,京九铁路有一条联络线与武汉相连,使武汉市成为名符其实的"九省通衢"。
①内河运输在省内居重要地位,以长江与汉江为两大水运干线,全省一半以上县、市处于航运线上,是中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省区之一。长江为最重要的内河航道,终年畅通无阻。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武汉、黄石、沙市、宜昌等港口先后对外开放。武汉港已建成为长江中下游最大内河港口之一,1980年列为对外开放的八个河港之一,并于1981年开辟了武汉至香港、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的江海货运航线。汉江是沟通鄂西北和江汉平原的重要航道,襄樊和老河口为汉江重要河港。
②铁路干线四通八达。京广线是中国铁路运输最繁忙运输线之一,纵贯省境东部,过境物资运输量远大于省内物资装卸量。货流以煤炭、钢铁及其制品、木材、粮食、矿石、建材等为主。20世纪70年代新建的南北向铁路干线──焦枝线和枝柳线经省境西部,汉丹和襄渝线横贯全省中部和西北部,在武汉、襄樊分别与上述两条南北向铁路干线相交,共同构成省内外陆路交通运输的主干线。1990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1673公里,其中复线占1/4以上。横穿鄂西北山区的襄渝线中的襄樊-达县段是中国第 3条电气化铁路。
③公路分布不平衡状况有了极大改善。"九五"期间,全省新增通车里程9122公里,特别是新增等级公路17152公里,一、二级公路3307公里。到2000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78万公里,实现了100%的乡镇通公路,91%的村通汽车,等级公路达到48063公里。主要公路干线有汉孟线(汉口-孟楼)、 汉沙线(汉口-沙市)、汉宜线(汉口-宜昌);与邻省相通的公路干线有鄂赣线(武汉-南昌)、鄂皖线(汉口-界子墩)以及老(河口)白(河)线。新建公路线大部分由铁路和航道上的重要城镇向交通较困难的鄂西山区伸展,使公路分布不平衡状况有了改变。横穿省境东部的全封闭式高速公路武(汉)-黄(石)公路长70公里。"十五"期间,全省将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一、二级公路4609公里,长江、汉江大桥10座,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5000公里,等级公路比重达到91%,实现省会武汉到各市通达高速公路,市州到县(市)全部通达二级以上公路。公路建设以"六路六桥"为主,完成高速公路1000公里以上,完成长江大桥6座,同时完成一、二级公路4609公里。
④民用航空事业发展迅速。武汉市是中国航空运输中心之一。湖北航空事业起步1930年,截止到1997年底的统计,湖北省的机场共6个,其中军民合用的机场1个。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航空港,设计为4E级国家一级民用兼国际备降机场,是全国十大机场之一。空中航线共107条。省内有航线通往沙市、宜昌和恩施,省外有航线通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
自然条件
地质与地貌: 在地质构造上,湖北省位于秦岭褶皱系与扬子准地台的接触带上。荆山、大洪山以北主要属秦岭褶皱系的武当-淮阳隆起带,是省境北部武当山、桐柏山、大洪山和大别山形成的地质基础;其西北部与川陕二省交界处主要属大巴山褶皱带,构成了鄂西北的大巴山和荆山,这两个构造单元都属于古生代构造带。荆山、大洪山以南,自西而东分属于上扬子台褶带和下扬子台褶带,都是燕山运动形成的地台盖层褶皱带。前者是鄂西的武陵山、巫山形成的地质基础,其地质发育与贵州高原大体一致;后者是鄂东南幕阜山脉形成的基础,与赣北、皖南山地连成一体,连绵横亘于长江南岸。江汉断拗镶嵌于上、下扬子二台地褶带之间,是白垩纪以来的陆相断陷盆地,后经长江、汉水合力冲积成为江汉平原。在地貌上,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全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 省境沉积地层完备,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并有经区域变质而大面积分布的变质岩系,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矿产131种,其中磷、红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居全国首位;铁、铜、石膏、岩盐、重晶石、萤石、石墨、金、汞、锰、钒、镍等储量亦很丰富。在矿床的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种有益成分,如大冶铁矿,除铁矿外,还伴生有铜、钴、金、银等,可供综合利用。煤炭资源较少,质量较差。江汉平原一带已发现储油构造数十个。
气候:主要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利于农业生产。全省年均温15~17℃,鄂东沿江和三峡河谷在17℃左右,鄂北低于16℃,山区则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7月均温为27~29℃,江汉平原最高温在40℃以上,为中国酷热地区之一;1月3~4℃,三峡河谷高于5℃,北部和山区2℃左右,江汉平原因地处北方冷空气南下通道,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最低温-17~-15℃。无霜期大体是南部长于北部,平原河谷盆地长于山区。鄂北和鄂西北为230~240天,江汉平原和鄂东南为250~270天,鄂西南河谷盆地最长,在280天以上,山区较短,不足210天。但由于春季气温不稳定,常有低温阴雨天气出现。全省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由于受地形影响,大神农架南部和竹溪县光顶山东部年降水量达1400~1600毫米,为全省多雨中心。降水年际变化较大。江汉平原最多雨年为最少雨年的1.8~2.2倍;降水以夏季最多,占年降水量40%左右,冬季降水量少。降水季节变率也较大,某些年份梅雨期长,常发生洪涝,以江汉平原危害尤甚;某些年份梅雨期短,乃至"空梅",造成旱灾。
水文:水力资源居中国第4位,地表水体积占中国第10位。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全省,在川、鄂边境切过巫山,形成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过宜昌后,穿行于江汉平原,过小池口流入江西、安徽2省。汉江全长的3/4流经省境,与源出边境山地的众多河流,共同汇注长江。省内中小河流共有1193条,总长度达3.5万多公里。长江干流偏于省境南部,主要支流多集中在北岸,水系发育呈不对称性。除长江与汉江外,河流年均径流量为946.1亿立方米,几乎相当于黄河径流量的两倍。此外,全省过境容水量约有6338亿立方米,因而有丰富径流量可供调蓄利用。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达3308.1万千瓦(其中三峡水利枢纽可装机2500万千瓦)。省境淡水湖泊众多,有"千湖省"之称,多分布在江汉平原上,洪湖、梁子湖面积均在200平方公里以上。 20世纪50年代,六七公顷以上的湖泊有1066个,水面积8300平方公里,由于自然淤积和人工围垦,湖泊数和水面积急剧减缩,70年代已减少到326个,到2000年初,减少到只有83个。省内浅层地下水储藏量丰富,估计为2650亿立方米,可开采储量约每年为355.7亿立方米,略等于全省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的36%。地下水水质清洁,储量稳定。除供生活和工业用水外,农业上也将逐步开发利用。
土壤与动植物:全省土壤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鄂西北、鄂中、鄂北岗地及鄂东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域多为黄棕壤、黄褐土,鄂东南多为红壤,鄂西南多为黄壤,江汉平原则发育有潮土、水稻土等隐域性土壤。植被也具南北过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种类的落叶阔叶树,也有多种南方种类的常绿阔叶树,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便于邻近地区的植物成分侵入,是中国生物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全省树种有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主要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桦、楠竹等,经济林甚多,有油桐、油茶、 乌桕、漆树、 核桃、板栗和果树等。在鄂西山地局部地区还保存有被誉为"活化石"的水杉、珙桐、银杏等。水杉以利川县小河、水杉坝(海拔1050米)分布最集中,为全国乃至世界繁殖水杉林的种源基地。省内植物资源以鄂西山地神农架林区最富,神农架是中国东部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森林覆被率达70%左右,现有森林总蓄积量1575万立方米,约占全省的1/3,其中成熟林蓄积量占83%,是中国重要的原始林区之一,有"绿色宝库"之称。植被结构也具有明显垂直分布特征。据调查,山区植物种类有2000余种,占全省植物种类的2/3,世界稀有或中国特有植物有30多种,主要有珙桐、香果树、领春木、 水青树、银杏、铁坚杉、 马溜光、野生蜡梅等。此外有野生动物570余种,其中20多种列为国家保护对象,主要为金丝猴、闽中羊、苏门羚、金钱豹、毛冠鹿等;还有白化型的神农白熊、白麝、白鹿、白蛇等。药用植物1300多种,以党参、黄连、天麻、贝母等产量最大,并产名贵药材,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动植物园。1978年辟大小神农架主峰周围和老君山一带为自然保护区,面积600多平方公里,保护珍贵的金丝猴、闽中羊、珙桐、领春木等珍稀动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此外,在鄂西南星斗山和鄂东南九宫山老崖尖等也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鸟类种类多达350种,以与南方共同的鸟类居多,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鸟类,有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等30种左右。鸟类中以候鸟最多。 此外,在鄂西山地的山溪涧还盛产大鲵(娃娃鱼)。
自然地理区: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全省分属于4个自然地理区。 北亚热带秦岭、大巴山混交林区 省境分属3个亚区:①大巴山、米仓山亚区。包括鄂西北山地,属秦岭山脉大巴山东段,为武当山、荆山、大神农架诸山所踞;在地貌上以中山为主,海拔多在1000~1500米。山地内有断裂河谷及陷落盆地,较大者有长江三峡谷地、汉江上游谷地等。鄂西山地是省内林牧业基地,以神农架林区著名。②南襄盆地亚区。襄阳、枣阳和老河口 3县市北部属之,有岗、垅间列,岗顶较宽广平坦,土层较深厚,相对高差10~20米,坡度3~5度,宜于机械耕作,农业生产潜力较大。③桐柏山-大别山亚区。包括大洪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一部分,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区内低山、丘陵广布,由断裂作用形成的一系列山间红岩盆地,当地称"坪"或"畈",土壤深厚肥沃、人口集中,为粮、棉产地。
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平原混交林区 省境中南部江汉平原属此区的两湖平原亚区。主要由长江、汉江及其大小支流和湖泊的近代沉积物构成,中心部分厚达200米以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边缘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平原河网交织,湖泊众多,堤垸纵横,是全省最重要的粮、棉、油及水产基地,也是中国商品粮棉基地之一。
中亚热带长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绿阔叶林区 鄂东南丘陵属此区的湘中南丘陵亚区,是幕阜山脉的一部分,地势南高北低,岭谷相间。幕阜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喀斯特地貌发育。山丘适宜发展松、杉、竹、茶等;河谷和山间盆地土层较厚,灌溉条件良好,宜于种植稻、麦、豆、薯类和玉米等。
中亚热带贵州高原常绿阔叶林区 鄂西南山原,包括巫山和武陵山,属此区的东部山地丘陵亚区。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为喀斯特高原和中山。盆地光温资源充足,为发展水稻和亚热带水果(如柑橘),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野生动植物及矿产资源亦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