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分型
第一型(轻型):膝不痛,只在训练中膝软,但不影响运动机能。检查时只有髌骨内侧压痛,或于髌骨的内或外下极有压痛感。此类病人多不就医,有时可以自愈,可以参加正规训练。 第二型(中型):走路不痛,上下楼或半蹲痛,准备活动后膝不痛,或某几个动作痛,运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减轻,检查时有髌骨压痛及指压痛明显,有时有轻度关节积液。 第三型(重型):走路也痛。
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 1.推拿(按摩)和理疗 按摩膝关节周围的主要穴位、放松股四头肌、按压滑膜关节间隙,刮、揉髌骨周围痛点等。蜡疗、超短波及微波等理疗对该症有一定效果。 2.活血化瘀中药外敷 红花、生草乌、归尾、桃仁、生川乌、自然铜、马钱子、甘草各30g,生姜5片。用白酒浸泡1周后,取药酒将6层纱布垫滴湿后局部湿敷或直流电导入,有良好效果。 药物注射 关节腔内注射醋酸去炎舒松或康宁克痛注射液,每周1次,3周为一疗程,效果较好。 3.针灸疗法 一般采用阿是穴,循经与邻近取穴的方法,根据病情采用针刺、电针或艾灸、激光灸疗等。 手术疗法 长期保守治疗无效,症状反而加重,或有游离体绞锁症状,或合并膝关节其他损伤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预防
轻型患者可以正常参与户外活动,但应注意劳逸结合。中型患者应避免或停止大运动量高强度的户外运动,一般低强度户外活动可酌情参加。重型患者应停止户外活动,积极求诊治疗并做体疗。
1. 股四头肌力量练习:在不加重髌骨症状的条件下,加强股四头肌静力练习。主要锻炼方法—静蹲。具体方法:患者双腿分开,双脚之间的距离比肩膀略宽,身体保持直立位,小腿垂直地面勿向前倾,双膝开始弯曲下蹲。双膝弯曲角度根据患者髌骨疼痛程度和下肢肌肉力量不同有所区别,并非像网上所说一定需要135°。如果患者髌骨疼痛程度较轻且下肢力量好,下蹲角度可适当减小(蹲的深一点的意思)。如果患者髌骨疼痛程度较重,则双膝轻度弯曲即可。随着锻炼的不断深入,股四头肌力量的增加,髌骨疼痛程度的减轻,下蹲角度可不断调整。患者在下蹲时因髌骨和股骨髁之间的挤压多会有致痛角度,练习静蹲时需要避开致痛角度。注意:并非像网上所说的“如果蹲到30度疼,可以继续向下蹲到60度避开30度的疼痛角度,反之亦然”,正确方法应该是—下蹲到一定角度后当膝关节出现疼痛后,稍微起身至不痛角度!因为随着下蹲角度的变小(大腿后侧与小腿后侧的夹角),髌骨所承受的压力在一个角度范围内会不断增加(髌骨内侧和股骨髁之间的挤压),而人在静蹲时膝关节是有轻微运动而非绝对静止的。在到达致痛角度的时候,如果继续深蹲,髌骨承受压力会随之增大,虽然避开了髌骨损伤部位,但是可能会对髌骨内侧未损伤部位造成影响而致伤。下蹲持续时间有个体差异,以到大腿肌肉酸胀、热胀为宜。两次下蹲之间可休息一分钟。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决定练习的次数和时间,随着练习的深入时一次下蹲持续时间可不断加长。另:如果按照上述方法锻炼仍有困难,可选择靠墙静蹲,上身靠墙通过靠墙摩擦力的改变调整膝关节所受上身重力。具体方法同上。如果有同时伴有腰痛但可不靠墙练习患者,可尝试可尝试在背部和墙之间垫一瑞士球,附带练习核心力量,或许对腰痛症状缓解能起到一定作用(髌骨软化轻症患者可尝试)。
2.从事户外运动时使用护膝(酌情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个人不认同护膝对所有人髌骨软化有确切预防作用,不要上商家的当,没毛病被忽悠买个护膝预防什么病)。
3.大量或高强度运动后的冰敷:这个很重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强烈建议大运动量或高强度运动后使用冰敷。操作方法:大号保鲜袋(塑料袋或者垃圾袋都可以)2个相套(防止漏水),装碎冰,加水少许(冰水混合物温度较为稳定不易冻伤且可以使冰包和膝关节皮肤更加贴合),放在膝关节上。用围巾或衣服包绕。条件允许可全膝冰敷。通常冰敷时间20-30分钟(这个还是个人根据情况自定吧,冰坏了我可担不起责任 哈哈)。冰敷不单对患膝症状缓解有较好疗效,对正常膝盖也可使用,有明显预防作用。冰敷原理:这个很纠结,因为现在通行说法是靠冷刺激来使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患处组织液等的不良渗出。但是组织在冰敷冷刺激去除后会有反应性的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潮红就是一个表现),这个会不会加重渗出呢? 哈哈 ,这个我也不知道,相同疑惑问过一个大牌的台湾同胞(在北京参加运动损伤防护师培训的时候给我们讲课的一个哥们,人很帅)。他的解释很矛盾存在明显漏洞,让我至今一头雾水。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冰敷对减轻和预防膝关节损伤是有确切疗效的,而且疗效明显。最后补一句—塑料袋别乱扔,请重复使用支持环保!
以上文字,如有失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毕竟我不是专家,哈哈。
发这种帖子需要勇气,希望大家多多鼓励! 哈哈 谢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