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空气中的颗粒有两种方法,一是重量法,另一种是颗粒计数法,我不晓得我们的环境部门用哪一种方法监测,我的猜测是用重量法监测。但重量法的监测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占空气中的大粒径颗粒(如灰尘)在数量上只占颗粒总数的10%左右,但在重量上可以占到总悬浮物重量的99%,而占颗粒数量90%的小粒径颗粒(如燃烧导致的油烟)只占总重的1%。所以说如果用重量法监测,虽然读数可能显示悬浮物总重有很好的改善,但实际上悬浮物的数量并未减少。结论1,监测要用计数法,使用的仪器是粒子计数器。
再看第一张图,空气中悬浮物的分布分成两个峰(按数量计),一个峰在10微米左右(PM10),另一个峰在0.4-0.5微米左右。所以有结论2,PM2.5并不能准确地反应空气中小粒径悬浮物的数量。
我还有一张图,在自己的文件存档中找不到,所以这里纯凭记忆来讲。这张图说的是不同粒径的悬浮物可以进入呼吸系统的哪个部位,大概是粒径越大的颗粒进入部位越浅,危害越小,反之亦然。如灰尘可能就是在鼻腔、呼吸道中吸附,而小颗粒会进入支气管,更小的颗粒进入肺泡。结论3,如果观察对人体的危害,更应该监测小颗粒。
后面一张图讲的是不同来源的颗粒的大致粒径分布,总体来说燃烧(汽车、电厂、工厂等)是小粒径颗粒的主要来源,而且有季节性变化,比如说冬天北方城市供暖,就要烧更多的煤,冬天的空气就更加污浊。所以结论4,如果要监测悬浮物的数量,得一年四季连续监测,所以我怀疑民间组织是否有时间做的下来。
以上信息纯粹科普,可以转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