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18|回复: 11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生死接力大营救! (PP)

[复制链接]

7840

主题

1万

回帖

7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1210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2-5-16 2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生死接力大营救!

 

 

'游客遇雪崩被困

  5月15日,救援人员抬着获救的伤员行走在大峡谷中

 

 

  新华网西藏林芝5月16日电(“新华视点”记者谢充城、梁书斌、王军)连日来,几名徒步旅游探险者雇用5名背夫,冒险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无人区,突遇雪崩造成人员伤亡,其中3人被困生死难知。接到求救信息,当地政府接连派出四批救援队员,一场罕见的“绝地大营救”展开。

  5月15日下午,3名被困人员被成功解救。但在走出大峡谷的那一刻,不少救援人员几近虚脱。在深山“秘境”的12个昼夜里,他们渴了喝雪水、饿了吞糌粑,脚底磨出鲜血,一步步将被困人员抬出大峡谷,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凶险……

  徒步探险深入“秘境” 遭遇雪崩被困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被称为“人类最后的秘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也是最深、最长的大峡谷。为此,这里成为中外闻名的“徒步探险圣地”。

  4月16日,孙会涛、魏峰两名河南籍游客到达西藏米林县派镇,准备徒步前往白玛狗熊和藏布巴东瀑布。

  他们选择的是一条无人区的穿越线路,属于大峡谷核心区,徒步穿越需20天左右。孙会涛说:“以前,我每年都要搞两三次户外穿越,但这次走的线路难度最大。”因怕父母担心,他出发前只说“出差推销东西”。

  19日11时,两人雇用当地5名背夫出发。29日,在前往藏布巴东瀑布途中,7人遇到大雪大雾的天气发生意见分歧,后决定返回派镇。

  当日15时,在返回途中遭遇雪崩,两名背夫当场死亡,魏峰和背夫次成受重伤。背夫达瓦次仁留下照顾伤者,孙会涛等2人返回派镇求救。

  直到5月4日,孙会涛才到达派镇加拉村,向米林县有关部门求救。随后,米林县政府立即成立救援指挥部,由副县长杨波负责组织救援。

  徒步探险者被困大峡谷的消息在网上引发全国关注,短短几天就有20多万人次查看或发帖。一些网友甚至发起网上祈福和救援捐款等活动,祝愿被困人员早日脱险。

  “要活着出来!一定要活着出来!”——关心被困人员的每一个人,都在焦急等待“绝地营救”的消息。

  前两批救援队“消失” 后两批“接力”搜救

  接到求救消息已是雪崩事件发生的第五天了。被困人员伤情如何?食物还能支撑多久?御寒衣被是否还能用?一系列问号让救援指挥部揪心。

  “早一点进去就多一线希望!”经紧急商议,考虑到地形凶险,指挥部决定采取梯队救援方式展开营救。

  第一批由17人组成先遣救援队,包括米林县医院院长旺堆和当地有名的向导西饶。他们轻装上阵,带的物资不多,目的就是以最快速度找到被困人员。因走得太急,他们甚至没有来得及带卫星电话。

  考虑到第一批队员人数少、装备简单,即使找到,也难以把被困伤员解救出来。次日一早,由消防战士、当地村民等27人组成的第二批救援队员,又携带卫星电话紧急赶往事发地。

  令指挥部始料不及的是,两批救援队很快失去联系,被困者也生死未卜,让人心急如焚。

  救援指挥部当即决断:因为前两批队员所带食物有限,必须接力增派新的救援力量。7日早和12日早,第三、第四批救援队员分别携带补给用品出发,组成人员为40多名当地干部群众。

  然而,后两批救援队出发后的五天里,一直没有发回有用信息,前两批队员仍然音信全无,指挥部人员几近绝望。

  重大转机发生在12日晚。前方终于传来被困人员已被找到、暂无生命危险的好消息,并告知了返回线路。指挥部里一片欢腾。

  随即,指挥部决定迁址就近接应。14日早,指挥部人员20多人徒步近30公里前往玉门村,准备在路上接应救援队员。当天晚上,3名被困者和救援队员终于与指挥部人员会合。那一刻,大家相拥而泣。

  喝雪水吃糌粑 十天翻越30座大山

  “从这条大峡谷路线救人,要翻越30座大山,难以想象!”当地向导告诉记者,穿越“派镇—西兴拉山口—排龙”线路,一般要走一个月,救援队员找到并背出被困伤员,仅用12天,简直是奇迹!

  “每天赶路十几个小时,感觉腿都不是自己的了,路上每人都磨破了两双鞋,很多队员脚都磨烂了。”救援队员、林芝公安消防支队参谋李兴斌说。

  第一批先遣队用了三天半时间就赶到事发地点。而这一段距离,游客孙会涛等人去时用了11天,回来求救又用了5天5夜。

  为了赶时间,队员们每天要行进十多个小时。路上很多悬崖峭壁,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粉身碎骨。开始时,救援队员还能喝上山泉水,后来只能喝雪水。

  5月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内进入雨季,几乎每天都下雨,队员的衣服被汗水和雨水浸透。晚上睡觉只能临时搭个简易帐篷,地上渗水、头上滴雨,几乎是“泡”在水里睡觉。更让人难受的是,蚂蟥不时钻进队员的衣服里吸血,“路边抓一把叶子,就是一把蚂蟥”。

  留下照顾伤员的背夫达瓦次仁告诉记者,救援队员没到时,他们已经断粮数日,只能靠喝水维生。7日下午,望眼欲穿的游客魏峰等人看到救援队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号啕大哭。

  找到被困人员后,走出峡谷的道路更加艰难。1名伤员需要5名队员协助,每名队员背着伤员最多只能走两三百米远。

  翻山时,救援队员旺堆不小心滑倒,在山坡上翻滚了几十米,差点掉进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幸亏向导西饶冲下去把他拉住,西饶的手臂被砾石划了一道很长的伤口。

  看到被困人员被成功救出,米林县旅游局局长古桑感叹说:“在这样的凶险绝地,如果救援队没有惊人的毅力和耐力,根本不可能将伤员救出来!”

(转发 标题编辑)

相信自己 你就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40

主题

1万

回帖

7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1210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2-5-16 2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的奇迹!救援的奇迹!

采来最美丽的格桑花献上最圣洁的哈达---

向英雄的救员队和藏族兄弟致敬!

相信自己 你就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6 2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格桑阿娃在2012-5-16 22:07: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生命的奇迹!救援的奇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采来最美丽的格桑花献上最圣洁的哈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向英雄的救员队和藏族兄弟致敬!

风景在路上,快乐在心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7 0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的奇迹!救援的奇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采来最美丽的格桑花献上最圣洁的哈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向英雄的救员队和藏族兄弟致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17 9:17:5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4

回帖

654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545
发表于 2012-5-17 1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格桑阿娃在2012-5-16 22:07: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生命的奇迹!救援的奇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采来最美丽的格桑花献上最圣洁的哈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向英雄的救员队和藏族兄弟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057

回帖

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5842
发表于 2012-5-17 1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格桑阿娃在2012-5-16 22:07: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生命的奇迹!救援的奇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采来最美丽的格桑花献上最圣洁的哈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向英雄的救员队和藏族兄弟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63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015
发表于 2012-5-17 1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格桑阿娃在2012-5-16 22:07: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生命的奇迹!救援的奇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采来最美丽的格桑花献上最圣洁的哈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向英雄的救员队和藏族兄弟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385

回帖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6978
发表于 2012-5-17 2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我读我写不求人懂,我行我路不与彼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5

回帖

2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634
发表于 2012-5-18 0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格桑阿娃在2012-5-16 22:07: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生命的奇迹!救援的奇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采来最美丽的格桑花献上最圣洁的哈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向英雄的救员队和藏族兄弟致敬!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9

回帖

411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4115
发表于 2012-5-19 1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  http://bbs.ly.shangdu.com/read-htm-tid-3700339.html

 

 

            幸存背后

  多亏当时救治得当

  孙会涛说,魏峰有中国红十字会急救员证,他自己掌握的非常专业的急救知识救了他自己的命,“雪崩发生后,魏峰非常冷静,他完整地给我讲了救治骨折病人的流程后,我才开始搬动他和其他两名受伤的背夫,并把他们三人分别安置在两个帐篷内。”

  面对魏峰脚脖处骨头完全折断、仅皮肉相连的左脚,孙会涛说,“他的脚上还穿着沉重的靴子和冰爪,我得先把这些东西取下来。怕他疼,我先给他一块木板让他咬在嘴里,把冰爪绳子割断,然后脱掉冰爪。随后我割断了他靴子上的鞋带,并用刀子尽量把鞋扩宽,然后用手把脚慢慢拉出来。最后,用刀把袜子割断。”随后,他再次递给魏峰一块小木板,让他用牙咬着,“然后,我试图把他的骨头复位,但受条件限制没成功,只好进行包扎。包扎时,我第三次找来一块小木板递给魏峰说,你咬块木板,我要动手了。”孙会涛说,前两个小木板都被他咬烂了。“我先用云南白药撒到伤口和纱布上止血,然后用急救包内的纱布,采取缠绕法进行包扎,确保断脚不会晃荡,增加其稳定性。”然后,孙会涛又用医用胶带把断脚缠绕固定好,然后用木根和木板进行了再次固定。

  处理伤口时,魏峰的脚部尚有触觉,“我的神经还在。”魏峰说。

  “如果处理不当,像他这样的伤势,很可能因出血过多,在短时间内死亡,还会引起感染等并发症,加速死亡速度,根本等不到现在。”具有中国红十字总会培训师资质的“岁月无声”说,在这样的户外运动中,首先要拥有专业的自救知识,其次自救设备也要准备齐全。

  记者体验

  A 每人背负近百斤

  12日早晨5时许,记者跟随救援预备队再次出发,这批22人的队伍由藏族村民组成,主要是进山为前期救援人员运送食物等救援物资。征得指挥部的同意后,本报两名记者决定和救援人员一起进山。

  早晨7时许,记者和指挥部相关人员来到加拉村,背着竹筐的藏族同胞已经在此等待。

  记者看到,每个藏族村民的背篓内,都装满了救援物资,“每个救援人员的筐内装有近百斤物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B 背着沉重的背筐

  小伙子爬山飞快

  早上8时,记者跟随救援人员一起进山。

  虽然藏族村民背着沉重的背筐,而记者仅仅背着二三十斤重的背包,但藏族村民却行路极快,很快留给记者一个个背影。

  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乱石滩中激流翻滚的小河,以及一座用碗口粗的树干架起来的独木桥。藏族村民很快就从桥上鱼贯而过,而记者颤颤悠悠地过着,还险些掉进水里。

  过了独木桥,记者和救援队伍一起钻进了山坡上的原始丛林。仅能容一人通过的陡峭小路的两旁,长着带刺火麻和其他灌木丛,“哎呀,疼死我了!”刺扎入记者腿中,记者疼得忍不住大叫起来。记者头部两侧的、叫不出名字的灌木丛也刺得记者的脖子和脸火辣辣地疼,脖子很快出现了一圈圈的红色印痕,汗水湿透了记者的衬衣,两个裤脚上满是泥水,近乎六七十度的陡峭山路,让记者气喘吁吁(如图)。

  快中午的时候,队伍在山上的一块空地吃饭,救援队员土旦巴桑接到指挥部的信息后对记者说:“指挥部经过慎重考虑后,觉得前方太危险,你们带的装备不行,不能再往前走了,出于安全考虑,指挥部让你们现在就回去。”

  在交涉无果后,记者只好顺原路返回。

  C 指挥部昨日搬迁

  本报记者随行

  12日晚上,记者路过加拉村时,碰到了已经返回村中的土旦巴桑和巴旦,得知了三人幸存的喜讯。当记者将这一喜讯通过微博发出后,粉丝们纷纷留言祝贺。

  记者前天下午从救援指挥部了解到,由于前两批救援人员已经会合且将伤员往山下抬,他们已经捎话让第三、第四批救援人员及预备队顺原路返回。

  为更方便地接应被困人员,昨日上午9时许,救援指挥部开始搬迁,将指挥部设在排龙乡扎曲村或排龙乡政府所在地。本报记者也将跟随指挥部向排龙乡进发,继续给您带来最新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9

回帖

411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4115
发表于 2012-5-19 1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核心提示
   历经12天艰苦救援,被困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中长达17天的1名郑州驴友、2名米林县当地村民昨日下午被成功营救出山,他们的状态都比此前外界猜测的要好。
   作为全国最先赶赴事发地的纸媒,大河报记者深入西藏米林县、林芝县多地深山探访,见证了此次成功救援。
   【接应】
   翻山越岭 艰难跋涉20多公里
   5月14日上午8时,在得知3名被困人员已经开始向林芝县更章乡扎曲村方向下撤后,此次雪崩事故救援指挥部决定经老排龙村进山接应,本报记者获准随行采访。
   在老排龙村住宿一晚后,15日早上7时30分,记者与指挥部一行16人从老排龙出发,沿排龙藏布大峡谷向扎曲村徒步行进。
   离开老排龙村将近一小时后,山路开始变得越来越险,每走半小时就会遇到一个滑坡带,手机信号也没有了。走了4个多小时山路,众人抵达一个名叫“三河桥”的地方。在此处山民家吃过干粮后,大家又继续前行。当天下午5时25分,在走了20多公里后,大家抵达更章乡玉门村附近的一处山间开阔地。在这里,大家开始扎营,准备为下撤的救援人员和伤员生火做饭。
   山间小雨逐渐变大,跟随指挥部担当背工的当地村民搭起了一个长约十几米的雨棚,并用油松引燃了一堆湿木头。
   下午6时20分,雨棚还没完全完工,本报记者突然发现,雨棚以南出现了几名救援队员。很快,四五名由当地村民组成的救援队员抬着一名伤员走了过来。记者跑过去一看,担架上的伤员正是魏峰。当时是下午6时28分。
   【感言】
   “没给河南人争光,给大家添麻烦了”
   第一眼看上去,穿着蓝色冲锋衣的魏峰显得有些疲惫、消瘦,头发、衣服也有点脏,但目光有神,精神状态还算不错。
  魏峰被救援队员直接抬进雨棚,浑身湿漉漉的他说有点冷。在本报记者帮助下,魏峰穿上了羽绒服。
   接过记者递上的一大杯热水,魏峰连喝了几口。记者帮魏峰垫高了靠垫,调整了坐姿,并抬高了受伤的左腿。
   表情难受的魏峰说想吸烟,记者为他点上一根。他说,在被困的日子里,夜里常常睡不着,都是靠吸烟熬过去的。
   就在魏峰被接进雨棚后大约15分钟,此次雪崩事故的另一名伤员也被用竹竿制成的简易担架抬了过来,挨着魏峰放在地上。
   至当晚8时,经米林县副县长、救援总指挥杨波清点,此次雪崩事故的先遣队及第一批救援人员已经全部下山,无人受伤。
   开饭后,记者为魏峰端来了汤和饼子,但他并没有吃太多。
   本报记者自我介绍后,魏峰说他已经听说了大河报实地采访一事。问他此刻有啥想说的话,他顿了顿说:“(我)没给河南人争光,给大家添麻烦了。”话音未落,两行眼泪就滑落了下来。
   晚上睡觉前,记者与当地村民西饶一起扎好了帐篷和防雨顶帐,然后把魏峰抬进去,并帮他拉好睡袋。
   【目击】
   现场治疗中 老向导紧握着魏峰的手
   在雪崩事故救援指挥部总指挥、米林县副县长杨波的安排下,魏峰先接受了米林县人民医院院长旺堆及另一名外科医生的现场治疗。
   随着一条条纱布的解开,魏峰疼得大叫。根据魏峰的意思,记者叫来了正忙着吃干粮的老向导西饶。西饶赶过来,坐在魏峰身边,紧紧握着魏峰的双手。魏峰像小孩子一样靠在西饶怀里。
   拆开纱布,记者看到,魏峰的左脚踝面部两根拇指粗的骨骼外露,肌肉缺失。旺堆清创时,魏峰伤口处食指大小的一段骨骼可以用镊子夹起,另一根骨骼也有明显的创伤。
   在清创的过程中,魏峰痛得哇哇大叫。旁边的西饶不忍再看魏峰的伤口,扭过头去,目光中满是怜悯。
   对魏峰的脚踝骨骼重新放置并固定、包扎后,作为第一批救援队成员的旺堆说,经检查,魏峰的脚踝骨为开放性骨折,并伴有脱臼,神经系统基本良好,尽快手术后,左脚有望恢复健康。
   据旺堆讲,被抬下雪山的另一名伤者右大腿骨折,需要尽快进行手术治疗,但也没有生命危险。第3名被困人员达瓦次仁只是额头擦伤,已经基本痊愈。
   【求生】
   用雪化成的水与糌粑和着吃
   与魏峰一起被困的达瓦次仁是米林县派镇加拉村村长,事发后,伤势较轻的他一直在现场照顾两名伤者。
   达瓦次仁说,他们被困的位置在西兴拉山山谷间一处三四平方米的小平地,仅仅能扎两顶小帐篷。
   “当时我也很疼,但我还是说‘你们先走,我留下来’。”达瓦次仁说,事发地没有水,自带的水喝完后,他就用塑料袋装上雪山上的积雪,用雪化成的水与糌粑和着吃。这种食物就是他们被困期间的主要维生物品。
   达瓦次仁说,在被困期间,他们身边的小雪崩、滚石不断,这对他们来说,是最危险的。幸运的是,这些雪崩和滚石都没有伤害到他们。
   “刚开始我们都觉得,这次可能无法生还了。后来大家想着,也许会有直升机来救我们。一见到救援队过来,我们三个人都大哭了起来。”达瓦次仁说。
   见到充当救援先遣队向导的西饶后,魏峰主动招手问好。此次救援中,在翻越西兴拉山时,西饶负责带路,从无人翻越的雪山中趟出了一条生命通道。
   西饶说,翻越西兴拉雪山的过程异常艰险,他们下行一小段距离后又横切过去,最终从另一处雪道翻越了这座雪山。在翻越过程中,很多地方的坡度都达到了六七十度,这给转移伤员带来了极大麻烦。转移过程中,六七人负责一名伤员,用绳子又抬又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动态】
   昨晚,魏峰接受手术治疗
   昨日下午6时许,魏峰等3名伤员被送到西藏林芝地区解放军115医院救治。
   在这里,医生对魏峰的伤口进行了清创、包扎。护士为魏峰量了血压,“高压118,血压正常”。
   魏峰的伤口疼得厉害,即便是轻微地挪动身体,也会引来彻骨的疼痛。“不动也疼得很!”魏峰说。
   看着魏峰那痛苦的表情,本打算采访的记者,放弃了早就准备好的多个问题,临时客串起了“家属”和“护工”。
   “来,你帮忙把他的衣服脱了。”也许是把站在一边的记者当成了魏峰的家属,一名护士招呼道。
   由于在山上被困时间过长,魏峰的衣服和身上散发出一股股异味。记者帮他脱完衣服后,河南户外救援总队的“岁月无声”、“驰骋”也赶到医院帮忙,他们和记者一起推着魏峰拍片、做彩超、做心电图等。
   “没有内伤。”做过各种检查后,一名医生告诉记者,“今晚就要进行手术。”
   昨晚7时许,魏峰被推进ICU病房等候手术。
   随后,林芝地区行署副专员达瓦带着花篮和营养品来到病房探望魏峰。“我们地委、行署领导高度重视这个事,先后组织了各方面100多名同志参与营救、救治,希望你能坚持下去,早日康复。”达瓦说。
   昨晚10时记者发稿前获知,魏峰左脚的手术已经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后续有关情况本报会继续关注。
   【艰难】
   救援队员穿坏了两双军用胶鞋
   作为先遣队的西藏米林县派镇干部扎西多吉说,在出发前,为了提高行进速度,他们都是轻装上阵,只用了3天就赶到了事发现场。途中,他们几乎没睡觉,吃的都是随身携带的干粮,“心里想的,就是赶快赶到现场救人”。
   在临时营地,记者见到的救援队员很多都是衣衫褴褛。在山中经受多日雨淋后,不少队员的衣服都已是霉味扑鼻。
   其中一名救援队员是来自林芝地区消防支队直属特勤二中队的平措饶旦,他的袜子前露脚趾,后露脚跟,帆布鞋已被泥水泡得看不出颜色。与平措饶旦同批进山的林芝地区消防支队司令部参谋李兴斌则说,他穿烂了两双军用胶鞋。
   “这次救人出来,我们翻过的大小山头,估计有20多个。”李兴斌说。
   雪崩事故救援指挥部成员、米林县消防大队教导员王洪敏认为,虽然环境比较复杂,条件比较艰苦,但此次救援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团结。
   “不放弃,不抛弃,这次救援真的充分体现了团结协作精神,特别是参与救援的众多村民,他们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杨波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3

回帖

700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004
发表于 2012-5-25 09: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的奇迹!救援的奇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采来最美丽的格桑花献上最圣洁的哈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向英雄的救员队和藏族兄弟致敬!

超越自我,挑战极限,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7-14 14:15 , Processed in 0.06534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