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东南亚看病买药
2013年自驾东南亚多了个意外:同行中有朋友在泰国的苏梅岛骑摩托车摔伤。那是我们到苏梅岛的第二天,朋友对我说:“走!一起租摩托车去环岛吧?”
“为什么不开车呢?”我反问道。
“骑摩托车多爽!兜风、看景,又好停车。到苏梅岛上不骑摩托车等于白来!”
我婉言谢绝:“不去!那肉包铁的游戏!”
记得我是1995年拥有了第一辆摩托车,也没学习就开着它跑上了马路。驾驶技术也是在马路上练就出来的。1996年因摩托车被盗,又买了台“幸福150”摩托车,网名也由此而来。开摩托车五年间虽没出过大事,但小的摔跤事故也会偶尔发生。所以,自从1999年买了汽车之后,我几乎没再碰过摩托车。没把握的事还是不作为好呀!
下午,我外出回酒店,刚进大堂见朋友笑着减我:“幸福!幸福!”
“有什么好事?”我反问,他却笑而不语。
当我走到他对面坐下时惊讶地发现,他和女友右腿和右手都有外伤,他的膝盖伤得特别严重。他们的这次意外受伤和治疗过程,让我见证了东南亚国家的医疗体制,以及他们的救死扶伤和以人为本的行为所在:
当摩托车与人一起倒地后,前方一辆开摩托车的欧洲游客立刻掉转回来,停车、扶人、扶车、报警、买药,并拒绝收垫付的药费。
感悟一:在中国,路人见此状会避之惟恐不及,而在这里,外国游客不仅扶人扶车,还主动掏钱买药。这种道德观的差异不知何时能缩小?
救护车五分钟就到达出事现场,救护人员做了外伤处理,并进行了简单的包扎,分文不取。
感悟二:在中国,救护车出场必须收费,而在泰国,救护车出车及治疗分文不取。这种服务型与经济型的医疗体制何时能解变?
朋友因担心伤口处理的不彻底,又去岛上私立医院做进一步治疗。一到医院门口,就有护工推着轮椅车及时上前。在马来西亚几家医院,也同样享受此待遇。而且是先治疗后收费。
感悟三:在中国看病,不论病轻病重,不管是不是急诊,不先付钱休想得到治疗!而在泰国和马来西亚,他们做到了“救死扶伤、治命救人”的医疗准则。
在吉隆坡某私立医院陪朋友换药时偶遇华侨,与之聊天时得知:在马来西亚政府医院看病非常便宜,普通的病2~3马币就可搞定。但看病的人很多,要花很长时间排队。如果想节省时间又不在乎多花些钱,可去私立医院或私人诊所。价格虽贵点,但清静,也专业。
在泰国,遇到湖北老乡时,也听说了政府医院看病便宜。一个中国人在泰国治疗骨折,才用了二百多块(折算成人民币)。
感悟四:在中国国立医院看病比社区医院或私人诊所贵!记得去年我在湖北省附属一医院仅仅治疗一个哮喘病的发作,3~4个小时里吊了3瓶点滴,就用了七百多。政府医院只抓经济效率而不要社会效率的做法何时能改观?
在马来西亚北海陪朋友换药时,因己是深夜,只能去私立医院。到医院后院方事先告知:因为是第一次来该医院,必须先看医生,然后再做处理。并先说明了看医生的费用(86马币)。顾不上多少钱了,看病重要!
因伤口处有些炎症,所以,护士对伤口进行了简单的手术处理,处理完毕也不建议打点滴,仅开了一点口服药了之。从朋友摔伤开始至今,医院从未提出过要打点滴。而在中国治疗此类伤病,点滴至少得打上一周。
感悟五:据统计资料显示:世界上50%的点滴用量在中国。为什么在中国看病动不动就打点滴呢?难道除了打点滴之外就无服可用了?难道中国的医科大学都是这样传授治病良方的吗?
也是马来西亚,在槟城陪朋友买药,我们提出想多买两版抗菌素药,可店主不愿意。她说:“你这样的伤情吃两天抗菌素就行了!吃多了对身体不好!”
感悟六:在泰国和马来西亚,医生和药店都是以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治病为目的,不多开药、不乱开药、不多卖药。而在国内,一些医生为拿回扣,多开药、乱开药。还有个别医生,当得知患者不愿按他开的处方在医院拿药时,竞然对患者极不友善,甚至是破口大骂。国家为人民大众提供的医疗保障体系,也被某些不法商人所利用,钻法律的空子,得不易之财。
总之,这次东南亚看病之事,让我深感: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与资本主义的泰国和马来西亚,在医疗体制上有着太大的差别!我们何时能够回到毛泽东主席倡导的:“救死扶伤,治命救人”那个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