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王君:
所谓修行,在我看来,就是人生(有本书的名字就是《人生就是一场修行》),而非拘泥于某种形式的修炼(比如庙宇的坐禅,比如行走在路上的“行禅”)。我们经常把一些词汇赋予了太多、太深、太复杂的涵义,反而吓住了人们,有违初衷(当然,有些人本来就是有意去“唬人”,则另当别论)。其实,活到了一定的年纪,有了一定的阅历、智慧和自信,你反而会发觉很多事情其实非常简单,所谓“大繁若简、大成若缺、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也。
比如对自然的爱,本就属于人们爱的天性中的一种,为爱而爱,很自然、正常,没什么了不起的,也没什么特殊的。可人们一旦以“户外”对之冠名、分类,似乎就神乎其神了,呵呵……
我所说的那几种户外的目的或原因,虽然我不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除了最后一种,别的我都有质疑,都不认同。比如“对自由的向往,渴望从平日的各种羁绊中解放出来”,其实放飞心灵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只有在户外时才可以找到心灵的自由,我觉得不乏可怜呢。至于“换个地方照相”,自己有多美,自己到过多少地方,不一定非得用这种方式证明吧?
又比如“渴望逃避人生的孤寂和枯燥乏味”,人生的本质就是“孤寂,无常,空虚”,根本“逃无可逃”,如果人生态度不改变,即使交再多的朋友、有再多的艳遇,依然无法与人生和解,也许反而陷入“在寂寞中热闹,在热闹中寂寞”的怪圈或“恶性循环”。至于“渴望找到另一个自我,或真正的自我,而修行一般在路上(行禅)”,修行应该属于个人的事(各自的人生,各自的修行),完全可以不拘形式,也应该不拘形式。闭关修炼也罢,走在路上修炼也罢,置身红尘滚滚中修炼也罢(所谓“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也),都不存在高低、贵贱、优劣之分。总之,人们就其修行的形式来说,没谁比谁更伟大、更高尚。人性的伟大、高尚之处,在于内涵,而非形式。
刚进户外圈时我很崇拜老驴、强驴、登山英雄,而现在我不再盲目地崇拜任何人。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那么只要一个人严肃、认真地生活,那么不论他(她)以何种形式生活,都属于“朝圣者”,都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而非只有去西藏或别的荒野之处,才是朝圣,才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或污垢。净化心灵,不拘形式。实际上,西藏已沦为一些虚荣者“沽名钓誉”的地方,让人不胜唏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