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13|回复: 4

从知识到素质

[复制链接]

268

主题

404

回帖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3323
发表于 2004-9-20 2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知识到素质

一次向学生介绍“素质”概念,说到素质是在先天禀赋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由知识内化而来。当即有学生问:是怎样内化的?除了佩服这位同学的思维敏捷和深刻之外,更该感谢他,对这个几年来“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却理不出头绪的问题,因这一问更觉得非有个说法不可,便寻经摘句,冥思苦想。也许是应了那句“愚者千虑,偶有一得”,感觉不似当时的一头雾水,可以理出一些头绪来了。



一、由知识概括而升华


十九世纪俄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契诃夫在《打赌》里讲的故事,可以作为由知识概括而提升思想境界的有趣例子:一个银行老板和一个文人打赌,如果文人能够连续十五年足不出户,整天看书,老板就愿意输给文人一笔巨款,文人同意了。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闭门读书,哲学、文学、历史、科学、传记、逻辑,什么书都看。十五年的期限很快就要到了,受到破产威胁的银行老板顿起杀机。他在一个深夜潜入小屋,发现人去屋空,只有留在桌上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十五年里他博览群书,苦读深思,悟出了人生的道理,视金钱如粪土。因此,决定废弃旧约,主动走了。


这个文人把众多的各不相同的知识织成联想之网,从中引出了正确的结论,这就是见多识广的道理。正如列宁所说,只有掌握了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里就包含着知识是素质形成基础的思想。其中的“力量”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其一,知识作为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结晶,为更好地利用、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掌握并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才有把事情办好的可能;其二,通过知识升华为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人会变得聪明和强大。或许嫌过于概括,他还提出如下具体的论断:“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书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文以载道”强调了作文编书中的思想品味,“开卷有益”点明了读书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系统的学科知识,是前人生产生活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和高度概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真善美的聚合,人们在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开阔眼界,明晓事理,磨炼心智,增长才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里以心智技能训练为例加以说明:无论哪个学科的知识,都已形成庞大的体系,要掌握它,最基本的要求是理解,即在头脑中建立起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框架—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要达到这种程度,对初学者来说,仅靠听讲或一次通读是远远不够的,往往要反复阅读并深入思考,也就是对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把握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深刻内涵和应用价值,弄清楚它们的内在联系,再连成串,拼成块,结成网,知识框架的体系就建立起来了,也就是经过了“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心智技能的训练过程。这样的过程经常反复进行,人对具体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一再得到强化,便会由熟练上升为无意识的自动化程度,思维由必然走向了自由,也“学会学习”了。


考察个体的人格会发现,人格的某个方面与所从事的学科专业领域关系极为密切。据说有一位数学教授经常抱怨:当他走出家门时,妻子有时告诉他“买七八个西红柿回来”,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不是七个或者八个?”因为在他看来,“七八个”实在不够精确,甚至难以操作。对于这位教授的困惑,我们也许会百思不得其解,那么请看中科院院士李大潜在《素质教育与大学数学教学》一文中是如何强调的,他说,大学数学教学的任务,除了使学生获得推理和解题能力训练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使学生建立明确的数量概念,具有数学的直觉和想象力,善于捕捉、分析和推断事物的数量关系,八九不离十地估计其结果。这位教授看似木讷、天真,实乃数学所需要、所锻造的精细品质。


与数学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数量概念一样,每个学科都有其特殊的品质要求,同时这种特殊品质也正是这个学科在素质培养上的拿手戏。如化学强调化学精神,教育学突出教育思维,经济学突出成本意识,美学突出艺术感悟……那么,个体涉猎的学科门类越多,其素质会由于互补作用而趋于全面;学科之间的联系越紧密,某方面的素质由于叠加作用就会更突出。


1999年,BBC搞了一系列民意测验,请人们评选一千年来最伟大的人物,结果评出“最伟大的思想家”是马克思,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名列其后。BBC说:“马克思作为一位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尊重。”读书是马克思真正的唯一的嗜好。伦敦大英博物馆和图书馆有马克思固定的座位,从早晨9点钟声敲响到晚上关门为止,马克思一坐就是一天。由于读书时情不自禁地用脚来回擦地,竟把水泥地磨去一层。没有一个人类认识的领域—从古代神话和抒情诗到农艺学和数学公式,不曾引起他那寻根问底的注意。他咀嚼更细的书,是包括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在内的全部哲学史、经济学史、社会主义学说史的代表作。拉法格说:“马克思的头脑是用多得令人难以相信的历史及自然科学的事实和哲学理论武装起来的。”


二、由心理体验而顿悟


数百年前,一位国王召集聪明的臣子,交待了一个任务:“我要你们编写一本《各时代智慧录》,流传给子孙。”这些聪明人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完成了一本十二卷的巨作。老国王看后一再要求浓缩,这些聪明人又经过长期努力工作,几经删减浓缩,由十二卷浓缩为一卷书,再把一本书浓缩为一章,然后浓缩成一页,浓缩为一段,最后浓缩成一句。老国王看到这句话,显得很得意,说:“各位先生,这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并且各地的人一旦知道这个真理,我们担心的大部分问题就都可以解决了。”这句千锤百炼的话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这位国王和他的臣子是聪明的,但国王的预言并没有成为现实。“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千锤百炼的话堪称至理名言,可谓家喻户晓,但这个世界上的麻烦事依然太多。名言警句,多如繁星,如果我们都能按所知道的名言警句去做,世上或许连犯错误的人也找不到。问题在于许多人只是一般地知道这些名言警句,还没有成为信念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名言警句多出自名人、伟人之口,或者是自身与众不同的奋斗历程的感悟,或者是民间智慧的高度概括,具有极高的含金量,几乎每一句名言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故事。这些名言警句,在提出者来说,已经化为自身素质的组成部分,深刻而简洁易记是名言警句的突出特点,其教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看到、听到这些名言警句的人来说,还只是处于知识层面的东西,要使其成为一个人的信念,往往还要有个人的心理体验。


中国有句老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就包含了由心理体验而顿悟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性。有些看似基本的、浅显的道理,即便长辈、领导耳提面命,当事人还是没当回事,大多还是缺乏相应的心理体验的缘故。例如,自由、健康、治安、公正,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但一般的年轻人可能觉得无所谓。身陷囹圄才懂得自由的价值,久卧病榻方感悟健康的珍贵,遭遇扒窃的人倍感小偷可恶,蒙冤受屈者更企盼社会公正的必要。也许正因如此,孟子才提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其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观点,并在后世广为传颂。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当今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存在“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事不满意,对己不严厉”的倾向,恐怕与这一代人生活条件较优裕、家长对他们过于骄惯不无关系。据说针对这种情况,精明的日本人早就开始了对年轻一代实施一种“挫折教育”,可谓用心良苦。


由心理体验而顿悟,需要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复杂、重大问题的顿悟,则需要较多的知识经验。最近,有人研究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30名年轻精英—那些被人们当作聪明、成功、快乐和富有的典型人才,结果并没有发现他们拥有超越常人的智商,优越的家庭背景,独特的教育模式,而他们的共同点则是具有健康的性格、广泛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他们都经历过一个“开窍时期”—从混沌到自觉、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飞跃性的转变,并且他们的“开窍时期”几乎全都发生在大学二年级到三年级,而不是家长和老师所希望的初中阶段。


由心理体验而顿悟虽可使认识达到很深刻的程度,但因人的精力和时空的局限性,不可能经历世间所有的事情,善于从别人的经历和体验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境界便是悟性高的人。聪明的教师也常会创造一种情境,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抽象的理念。广西某中学教师孙树用这样的排比句教育学生珍惜时光:“要了解一年的价值,去问问修课不及格的学生;要了解一个月的价值,去问问早产儿的妈妈;要了解一个星期的价值,去问问周刊的编辑;要了解一天的价值,去问问家里有六个孩子、拿日薪养家的人;要了解一小时的价值,去问问等待见面的情侣;要了解一分钟的价值,去问问错过火车的人;要了解一秒钟的价值,去问问得奥运银牌的人。这位老师的聪明之处就在于运用联想的方式,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完成心理体验。


三、由行为积累而巩固


人的素质中的某些方面,仅由知识概括而升华、由心理体验而顿悟还不够,还要加上身体力行,由行为积累而巩固。正如陆游有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人的道德显然属于这一类。判断人的道德,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道德高尚的人,道德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是建立在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基础上的,而这种道德价值观念的建立,要有来自于知识层面的道德认识,也就是社会生活规范的具体内容;来自心理体验形成的道德情感,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要有经过行为积累而巩固的道德理念。但道德理念的建立尤其不易,因为“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理酿德,德生灵。说来容易实现难,“立德”难,古已有之。


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推崇备至的解剖学家赫胥黎,其爱子在1860年不幸去世。他的一个名叫金司莱的朋友,是英国社会上很有名望的文学家、社会学家和宗教家,曾写了一封信安慰赫胥黎并趁这个机会说:“你在最悲痛的时候,应该想想人生的归宿问题吧!应该想想人死了还有灵魂,灵魂是不朽的吧!你总希望你的儿子不是这么死了就了了,你在最哀痛的时候,应该考虑考虑灵魂不朽的问题呵!”赫胥黎出于尊重,诚恳地写了一封长信答复他,回信中说:“灵魂不朽这个说法,我并不否认,也不承认,因为我找不出充分的证据来接受它。我要相信别的学说,总得要有证据。假使金司莱先生能够给我充分有力的证据,那么,我也可以相信灵魂不朽这个说法。”他又说:“假如我在实验室做解剖、做生理学实验的时候,遇到一个小小的困难,我必须要严格地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我的工作才可以成功。我对于解剖学或者生理学上小小的困难尚且如此,那么,我对人生的归宿问题,灵魂不朽问题,难道可以放弃我平常的立场和方法吗?”


南非的民族斗士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27年,当时尽管曼德拉已经高龄,但是白人统治者依然像对待一般年轻犯人一样对他进行残酷的虐待。因为曼德拉是要犯,专门看守他的守卫就有三人,他们对他并不友好,总是寻找各种理由虐待他。但是,当1991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以后,在就职典礼上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身来,恭敬地向3个曾关押他的看守致敬。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精神,使南非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们汗颜得无地自容,也令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


后来,曼德拉向朋友们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得以活下来。牢狱岁月给他自己以磨励,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遭遇苦难的痛苦。他说,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


四、从低层次向较高层次不断升级


上面我们分析了由知识内化为素质的主要途径,这是每一个正常人都能够操作的,但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人与人之间在素质上的天壤之别。过去人们在解释这个问题时,多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等方面找原因,道理不能说不深刻,但或许是事物本身的复杂性所致,仍有不能令人信服之处。例如,从遗传角度,有人研究了名人之后,其结果,青出于蓝自如蓝者有之,自古豪族多忤逆亦甚;从环境角度,同样的环境下,有人感到如鱼得水,有人觉得水深火热;从教育角度,同在一所学校,同一位教师所教,有人受益匪浅,有人一无所获。这其中,个体原有的素质水平不能忽视。个体在获取与处理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原有的态度、能力等素质层面的因素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金瓶梅序》作者弄珠客曾说过:“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喜欢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禽兽也。”


那么,原有的素质又从何而来呢?


在儿童阶段,经由不断地刺激—反映、尝试—错误,在成人的引导和规范下,获得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经来自外界反馈中的不断强化,使个体对事物的认识由个别表象过渡到概念初始化,对自然规则从无知到朦胧,对生活规范由模仿到遵从,肢体动作由无序到协调。这一阶段,个体在素质上,主要是由父母那里继承的遗传因素的逐步开发和显露,并形成认知结构的基点、情感的萌芽和意志的雏形。这种尚处于基础层面的素质,显然十分脆弱,稳定性很差,但这是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级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加上正规的学校教育,个体活动范围不断扩展,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和系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信息量越来越大,思维对象从动作、表象扩展到概念、符号,言语的使用更加频繁。这一切为素质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对各种知识信息、情感体验和行为反馈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中,营养要素随之融入基础素质之中,各方面素质得到迅速发展提高,并由于量的不断积累而趋于稳定。


综合上述,由知识内化为素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认知形态的知识经验,或经概括整合,或引发行为而经由心理体验和行为巩固,不断内化为以价值体系、才能、性格、气质为代表的内在素质,这种素质又成为个体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举止行为的内在依据,也必然在其举止行为中外化,并接受检验和评判。经过新一轮的学习及检验和评判的强化、反馈,个体的素质又得到进一步提升。正是这种“学习-内化-外化-反馈-提升”的循环,实现个体素质的不断升级。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醉生梦死难成器.破马长枪定乾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主题

1975

回帖

1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9957
发表于 2004-9-20 2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来在坛子里看到这样的好文不多了!
但需要读者静得下心来,去看,去读,去品,去想!
这样才能真正的受益匪浅,才不会辱没了作者的苦心!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8

主题

404

回帖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3323
 楼主| 发表于 2004-9-20 2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倾素心以待良朋

[此帖子已被 edgar 在 2004-9-20 21:24:36 编辑过]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醉生梦死难成器.破马长枪定乾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4

主题

3396

回帖

2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7910
发表于 2004-9-20 22: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194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370
发表于 2004-9-21 1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和素质并不是同样的,素质要靠个人修养!现在大学生里有很多素质差的很,自私自利就不说了,那是小儿科!我觉得学校这个方面要从小抓起~!
今日之东,明日之西,光阴冉冉,岁月悠悠。
留不住珠影绿鬓,带不去白璧黄金。富若石崇,贵若杨素,绿珠红佛皆成空。得安闲处且安闲,留些奔波过来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5-16 22:45 , Processed in 0.04282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