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资,全称小资产阶级,是七十年代生人最喜欢的词,有钱,但又不太多,有品位,但又不是顶级水平,总之是高于工人,农民阶级,但又低于真正有钱的大资本家。它是中国在经济发展外资引进后产生的特殊群体,流行于白领人士之间。成为小资的人,往往拥有一份令人艳羡的职业,如设计师,大公司大企业的经理.文职人员,编辑,讲师,主持人,医生,律师等等,男的往往西装革履,女的往往化看似不经意实则刻意的淡妆配一身优雅知性的套装。他们出入于办公室,习惯于朝九晚五的作息时间,对咖啡,茶的种类精通,中午穿梭于周边的大小餐厅,记住,不是大排挡,看瑞丽,LADY,都市丽人甚至香港台湾的原版杂志,热衷于运动健身,旅行,谈论的往往是最新流行的电影,音乐,美术展览,话剧,时装表演,有些关注欧美港台的文化,有些则把眼光投射到中国古代的文化,比如老家具,民乐,中国画之类。
小资追求名牌,品牌意识很强,不用杂牌的东西,“刻意地过着看上去不刻意的生活,穿看不出名牌的名牌”。王家卫,宜家,宝洁,哈根达斯,……这一类的词对他们而言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纵观小资的生活,沉醉于旅行时的美景,美食,音乐厅里的交响乐,实验剧场里的先锋话剧,这些都透着一股高雅之气,所以,小资是高雅文化的消费者。小资喜欢搞个小情调,比如坐在窗前看雨,基本不戴表,喜欢念旧。说话文雅,男的绅士,女的高雅,谈吐中会夹着些你听不懂的英文词,一年中总有机会借培训考察出国旅行和外出旅行。
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小资戴上优雅的标志,然而实际上骨子里小资还是俗的,只是俗的不那么明显。小资过的是精致的生活,游离于政治之外,徘徊于个人的天地,任它窗外三尺浪,我独钓寒江雪。小资的俗是表现在流行上,喜欢往小资群体里扎堆,一听某地有什么高雅演出,就呼朋引友地跑去,这叫媚雅,这跟媚俗一样,也是一种俗,只是它的俗不同于老百姓的打架骂街说粗话,而染上了一层文化色彩。另外,小资表面上不屑于谈钱,其实实际上很抓钱,消费时在钱数上绝不含糊,消费水准上趋于中等的名牌,如浪漫一身,雅戈尔,能把握住流行趋势,但又不会穿出顶级服装的富贵,他们穿的看上去往往给人知性的感觉,优雅是他们服饰最大的特点,这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渐渐也就变成了一种俗。
小资讲求一点点特别,喜欢搞点新意,形容人或事物往往用好玩和不好玩来区分。小资标榜人文,看重生活质量,对经济利益似乎不屑一谈,工人农民碰到有损于自己利益的事情准会大嗓门地喊上一番,小资不会,他不是不计较,他只是在心里嘀咕罢了,表现太明显就显得不够高层次了,当然他也会用高手段来摆平这件事情的,所以小资的俗是俗在骨子里。 常言说的好,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小资身处在这个讲金钱的俗世,也逃不出个俗字,但相对而言,他们往往是社会上精英文化的代表,我们不必对他们太多苛求,有时搞个情调小资一下,也是可以的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