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来可巧,这时刚刚有一位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年,谙熟中文传教的耶稣会神父回巴黎述职,闻知此绝事,被一位贵妇人丈夫引荐,去当面造访这位康熙的女儿。可这一见,事儿可就闹大了。 神父见了公主,用中文跟她搭话儿,没想这公主一句不懂,却用一种它坚称是“中文”的语言来回答他。这位神父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个女人说的一丝一毫不是什么中文。可这位中国公主发誓她说的才是中文,神父说的根本不是中文。在当时的欧洲,中文无异于外星语言,旁观的人当然无资格判断谁是谁非。只冲着他是中国公主的身份这一点,人们就知道该信谁了。神父气急败坏地讨了个没趣,他冤枉极了。 虽然败下阵来,这个神父却不甘心。个人失面子事小,他虔信的名誉与宗教伦理人格事大。他转而又一想,在中国廿载,见中国人多矣,但眼前的这个女人看上去一点也不像中国人。于是,他心生一计,回家抱来了一捆中文书,请她来读;他的逻辑很简单:是公主,就一定会读书识字,如果读不了书,她一定会露馅。没想到这位公主见到了书,人家一点也不含糊,拿起了书就哇哇地又响又快地诵读起来了。神父看到这个情形一下子傻了,他知道他遇到了高手。这个女人读的压根儿就不是中文——天知道她读的是什么!她读得是那么煞有介事,充满了信心和自鸣得意,这儿根本就没有第三个懂中文有资格做裁判的人,神父就是跳到黄河里也洗不清。中国女人仅凭声明她是一个中国女人这一点就够了。神父的齐天之冤堪比窦娥。 任何事情都终有个了结。随着后来回法说中文人士的增多和真正中国人的登场,“康熙女儿”的西洋镜终不持久。在1690年代后期,法国作家勒孔德写出这件事的时候,这个女人仍坚称她是中国女人,虽然其时所有人都不再相信她的鬼话。 勒孔德在他的书中慨叹,他从没发现任何一个人在把自己认同于另一种文化时像她那样执著和使人难忘。她对中国文化所知寥寥,没有一点第一手资料,但是她把自己放入了那时法国人盛行的假想的“中国”的那个境地,就这么轻易地成功了。 那么,凭着一个好好的法国女人,她为什么冒充一个中国女人呢?后来,当她被问及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她给予了十分哀切的同答。她说她曾是个贫穷得一文不名的法国女人。如果她是法国人,没有一个人会丝毫地关心她。可是她一旦变成了中国人,她一下子变得福星高照,什么好运都来了。 中国,曾是这么一块神奇的土地。 【作者注】读了这个令人喷饭的故事却令人笑得不能完全开怀。沧海桑田,文化上的反讽之深刻使我无言。 不过,我仍佩服这个法国女人“穷则思变”的智慧和勇气。她巧妙地利用了时机和矛盾,是最早靠“吃中国饭”而发家致富的万元户。她大约是学过心理学的,会利用矛盾,她知道法国和荷兰交战期间没法去核实她扑朔迷离的身份。我也佩服此女神奇的想象力,也许她只读过《一千零一夜》之类,就敢出门揽生意。有这么好的创作才华不去写小说,我真为法国文坛扼腕。尤令我佩服的,是她的胆大、执著、撒谎不脸红。有那么多次的化险为夷,使人替她捏把汗之余,也大多打消了行骗的念头,吃她这碗饭不容易,你不是真正的天才、万勿作此想。 http://view.news.qq.com/a/20160219/01169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