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昨天与林子风、天晖在一起的时候,谈起了三伏天,以为三伏与九九是一样,顺着算。后来查了一下,才发现了实际与我们理解的完全不一样。+ I% q: H7 L7 d- i0 q. f3 A
4 k* w. [) w5 B/ }) t j6 z8 W5 Y
伏天之所以酷热,从日地关系上看,自春分日开始,太阳从直射赤道逐渐变为直射北回归线。夏至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这一天北半球地面接受的太阳热量最多而散热最少。但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并不是夏至,而是夏至后的伏天,特别是中伏和三伏天。
8 {' N1 G2 v, W- ^0 i& u. r: [0 Y9 }) M: W& B, y m5 r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那么,“三伏”是怎么定出来的?
; n. D8 Z$ }1 J+ u; H" |5 ]! C9 i# q6 y5 L! v u
我国从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干支纪日法”,即是把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个字结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的不同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f1 X- Y& A4 k+ j% n+ O9 Q
% b4 ?/ A: @, D/ o 秦汉时盛行“五行生克”的唯心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火克金(金怕火烧融),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就规定从夏至日(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阳历8月7日或8日)后第一庚日为三伏,有十天。这样,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 w. c8 \6 N( }1 q- e3 Y
2 O5 t7 v7 G/ H7 A x: R, W, d1 _/ d今年的三伏是这样算出来的:
: b$ X, P. I% m" D' o8 u; w- m* G5 Y2 K! c
6月21日农历五月十八日,星期六,壬辰日,夏至日。
7 X- Z" n: b& E+ U: H6 A第一个庚日是6月29日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庚子日 。' h' i& ]7 u: x2 H- b% ]) i1 L
第二个庚日是7月9日农历六月初七日,庚戌日。
) K% V0 P! N T& \第三个庚日是7月19日农历六月十七日,庚申日。此日当入伏(初伏共10天)。
2 I7 A9 J4 Y% i7月29日农历六月二十七日庚申日(中伏共20天)。
: e/ h* q, d0 d8月7日农历七月初七日,星期四,己卯日,中伏第10天,今日立秋。 8 G3 G _6 k8 C( _- t
8月17日农历七月十七日,星期日,己丑日,中伏第20天 。' w& k+ d3 T4 o9 y( P5 f
8月18日农历七月十八日,星期一,庚寅日,三伏(共10天)第1天。 1 Q4 c) H4 O9 Q5 I7 e
8月27日农历七月二十七日,星期三,己亥日,三伏第10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