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21|回复: 3

2008中登协山难报告

[复制链接]

351

主题

7587

回帖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0258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1-11 10: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垂直极限下的阴影
每年夏季,世界各地最优秀的登山者,如受到某种召领一般,集约前往中国新疆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交界处,开始一年一度的K2夏季攀登“大会”。K2,如同一列东方火车,载着已经征服了无数巨峰的登山者开向未知,而有的人的终点却是死亡。
  2008年8月1日,雪崩,这个“死神使者”又让11名攀登者长眠于K2冰川中,死亡人数接近1986年那个惨烈的夏天。这座学名为“乔戈里峰”的世界第二高峰,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攀登的山峰,从1954年迄今为止约300人成功登顶,77人在攀登时送命。
  但死亡,并不单单属于K2,也不仅仅存在于垂直极限运动中。
  2008年7月19日,北京女山友娄颖成功登顶有“冰山之父”之称的穆士塔格峰后猝死。“娄颖”这个名字,被中国登山协会记入2008年死亡名册。
  2008年,中国登山协会发布了中国第一个山难报告。翻开这本《2007年中国登山户外运动事故报告》,50年,136人死于登山和户外运动,那根用鲜血绘成的死亡上扬线,让人触摸到中国50年山难史的悲凉,也警示着正准备在国庆期间动身的驴友们:山难,是难以避免的客观存在,同样发生于不需要特别培训和技术的中、低强度户外运动中。而这部分,正在占据这个悲剧的主体。
  新手和老驴最容易出事
  透过岁月斑驳的玛尼堆,老登山家刘连满和刘大义希望找寻到铭刻在记忆深处的贡嘎群峰。
  “1957年能够登顶,与其说是一次胜利,倒不如说是一个奇迹。”那年5月,刘连满、刘大义等6名队员成功登顶海拔7556米的四川贡嘎山,这是我国第一次自主组织攀至7000米以上高山的登山运动。然而,奇迹随着死亡而来。下撤途中,师秀、彭仲穆和国德存三名队员整组滑坠,另一人遭遇雪崩,共有4人遇难。
  “为什么登山?因为山在那儿。”这句登山名言,召领着无数征服者,贡嘎山的悲剧,并没有吓退他们。珠穆郎玛蜂、希夏邦马西峰、启孜峰、慕士塔格峰……截至2007年,中国大陆有55名登山者迷失在海拔3500以上(青藏地区为5000米以上)高山之中。
  对山的渴望,并不只是专业的登山者。上世纪80年代前,户外探险对普通中国人来说,只能在小说或传奇故事中寻见它的身影。2000年开始,兴起户外运动热潮,“驴友”这个名词出现在中国人生活中。在一位资深驴友的日记中记录了当年他们独行千里的豪情,“这里属于那些厌倦了城市水泥森林,有惊人的勇气背起包,追赶落日降下的那个山头的侠客”。
  国家体育总局200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从事过登山户外运动的人口有1000余万,仅次于篮球人口——当然,这1000余万的数据包括了老年人这样健身型的登山者。但即使只统计“消费型”登山户外运动人数,也有200余万人。而据中国登山协会提供的最新数据,目前国内经常参加登山户外运动的约有5000万人。
  户外热,从户外用品的销售势头中就能一窥究竟:1996年中国大陆出现了第一家户外用品店;到了2005年,整个户外用品行业实现了100%的业绩增长,有户外运动俱乐部700多家。
  登山、攀岩、溯溪、漂流、沙漠穿越、徒步、野外生存……在将探险的梦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大自然总会不经意地显露出它瞬间冷漠的背影。山难,开始缠绕到普罗大众。
  “2000年是中国山难史的分界点。”中国登山协会调查研究小组副组长杨为民说。这句话可以从《2007年中国登山户外运动事故报告》中得到佐证,从1957年到2000年之间很少有民间登山活动,遇难者基本上是专业运动员。而从2001年到2007年,短短的7年间,共发生72起户外事故,81人遇难,超过了高山探险中的遇难人数,成为山难的主要部分。同时,高山探险中的遇难人员也基本上是非专业运动员。
  “大量没有经验的新手涌入,一些自以为是的老驴友胆子大了,思想麻痹了,结果引起山难人数的回升。遇难人中大多数是这两类人。”在杨为民提供的1957-2000年高山探险山难事故中,一半以上死难者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不少人缺乏高山探险的经验。
  让杨为民紧张的是,遇难人数在逐年增加,2007年更是到达历史最高点。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中国大陆共发生26起山难,29名驴友遇难,这两个数字,比2006年多了9起7人,是2005年的3倍。
  “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故发生了,这是个可怕的趋势。”杨为民说。
  下山时最容易发生事故
  在中国,发生登山事故最多的地区是西藏的珠穆朗玛峰和四川的贡嘎山。珠峰是世界最高峰,自然条件恶劣,高山缺氧严重,加之去登山的人数众多,因而登山事故的数量也最多。贡嘎山号称是“魔鬼之山”,1957年至1984年底,已有20名登山者在那里遇难,有几次事故都是由于突如其来的大雪或大雾,使登山者无法辨别方向而失足滑坠。
  在2006年户外运动中,参与者的遇难发生原因依序为滑坠5人,漂流翻船3人、溺水3人,山洪冲走3人,落石1人,猝死1人,中暑衰竭1人。
  滑坠是常见的登山事故,也是造成山难的最主要原因,据中、英、日学者统计,其占登山死亡事故的37.3%-70%,其他造成死亡事故的主要原因依次为:雪崩、高山病、掉入裂缝和全身衰竭。
  “上山容易下山难。”这是中国老话。值得提出的是,登山死亡事故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在下山途中发生的。在1957年-1984年发生的44例外国登山者在华遇难事件中,有27例是在下山时遇难,其中又以滑坠居多,为21例。
  根据BBC的统计,登山者登顶乔戈里峰后下山时,死亡概率远高于登顶其他高峰后下山时的死亡概率。在冰雪和岩石徒坡上向下方行走时,由于惯性大,速度快而摩擦力小,容易发生滑行。同时,较长时间的高山缺氧,造成反应迟钝,判断错误,身体疲惫。
  8月1日的K2山难,发生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区,当时,遇难登山者所在的登山队已经登顶,正在下山途中。突然,一块巨大的冰块从一个冰塔上分离开来,沿着被称为“瓶颈”的陡峭冰谷滑落,击中登山者,惨剧发生。
  AA制带来事故责任纠纷
  “有驴的地方就有江湖。”一位老驴友说,在这个“江湖”里,有人生的激情,也有所必须遵循的生存法则。
  2006年7月,广西南宁市13名驴友相约去郊县森林旅游,不料夜晚露宿时山洪暴发,一名女孩被洪水冲走身亡。女孩的母亲状告驴友,要求另外12名驴友赔偿35万元。这起被称为“中国第一起户外案”,由于涉及到AA制中各驴友间是否担责的问题被广泛关注。
  AA制,是中国户外运动最常见的集合模式。无论是桑温特、绿蚂蚁这些户外用品店,还是绿野、磨房等网站,都可以看到AA制的身影。在“绿野”上,几个素不相识的人,凭着一个帖子,本着费用均摊的原则就开拔了,但是没有专业指导,没有相近的户外技术背景,在朝一个地方前进时,激情抹杀了安全意识。
  在“中国第一起户外案”中,如何选择户外露营地是户外运动中的基本常识,有着非常明确的要求,不能以很累和找不到更好的地方为由而放弃保护生命。然而,AA制下,缺乏严格的组织方式,使得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发生。
  在2007年户外运动的25起28人山难案例中,有19例是单人行动、亲友活动、朋友结伴及网上组团的,占案例总数的76%。特别是北京灵山“夏子事件”的发生,让很多网友惊呼,结束AA制的时候到了。
  “登山和户外运动存在比较大的危险性,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组织者和参加者之间可能彼此不了解,造成风险的加大。一旦发生问题,这种纯AA制的活动形式,就难以确定责任问题。”山难报告的撰写者、前中国登山协会户外部部长李舒平认为,进行登山户外活动,还是应该走俱乐部这条路,有组织地进行,不要搞“无责任团体”。
  杨为民并不反对AA制度。在他看来,AA制无罪,有错的是不做准备的人。
  “户外的本质就是个性,但个性只属于有能力有准备的人。”他告诫,在进行AA制活动的驴友中,需要提高安全意识,去一个地方活动前,先了解当地的地理特点和气候特征,再做相应的准备,才能大大降低发生意外的危险性。
  意大利传奇登山家赖因霍尔德·梅斯纳尔说,乔戈里峰最新这次事故死亡人数之多让人警醒,部分原因是登山运动变得太商业化,使一些缺乏应急经验登山者相信,只要交一些钱,并跟着大群人走,他们就不会遇到什么危险。
  新西兰、美国是目前公认的户外运动管理最好的国家,每个景区对前来的人不仅仅是收门票,还检查运动装备,要求提供活动计划,比如运动者要攀登山峰,就会要求带有相应长度的绳子,多个上升器,如果没有必要的装备就会拒绝对方入内。而在中国大陆,户外运动发展的安全管理现状却不容乐观。
  “有人提出建立所谓的救援体系,但我认为那是最后一步。”李舒平说,风险教育是第一步,让参与这项活动的人都能意识风险在哪里,然后再把风险管理的系统建立起来,才能把灾难发生的可能性控制到最小。”
  案例1:罗恩的K2逃生日记
  身处海拔8000米处,罗恩觉得一切都很不顺利。但他只专注于一个念头:“活下去!”罗恩是幸运的,他最终活了下来。他的11名队友,在8月1日,死在了世界第二高峰。他参加的这次登顶活动是由六个队组成的:有包括他在内的荷兰队,一个夏尔巴人队,一个法、美组队,一个韩国队,一个挪威队,以及由资深导游孔福尔托拉带领的意大利队。
  8月1日
  5小时的路程用了12小时
  8月1日的清早,第一支队伍上路了。先头部队坚持要比原计划提前铺设引导绳。“这个轻率的决定导致我们到达‘瓶颈’时,绳索已经不够用了。”当罗恩和第二组队员上到“瓶颈”地带时,他们发现情况不妙,不得不传话让后面的部队补送器材。一行人被塞在了冰封陡峭的“瓶颈”地段,等待了好几个小时。
  原本只用5小时的路程却让他们花费了12小时。突然,夏尔巴队中的曼迪在超越一个登山者的时候滑了一下,从崖上摔了下去,脚夫巴格试图去找回尸体,结果也失足落下了山。大家被这突如其来的惨剧惊呆了,有几个队员决定折返下山,其中有刚新婚一个月的挪威夫妇西西莉娅和罗尔夫。
  罗尔夫是个资深探险家。他小心翼翼地翻越着冰崖下的一条横道。突然,一条冰柱直直地坠落下来,罗尔夫来不及叫一声,便和两个同伴一起被带落了深渊。跟在他后面不远的妻子西西莉娅看见了惨剧的全过程。
  (下转第46版)
  当罗恩和几个队友气喘吁吁地爬上顶峰时,已经是晚上7时,天色黯淡。他们简短地庆贺了一下,没做过多停留,又匆匆下山去了。他们心里知道,在黑暗的环境中下山是非常危险的。时间就是生命。罗恩蹒跚地落在后头,孔福尔托拉和麦克德纳跟了上来。在他们前方几百米处,是那几个韩国人,他们背包上系着的手电筒发着忽明忽暗的光。忽然,那光消失了。
  罗恩三人继续前进着,试图找到原先留在路上的引导绳。而几名夏尔巴人也没能躲过厄运,相继坠落了山崖。
  法国登山者多巴黑德和一名巴基斯坦脚夫卡利也因为断裂的绳子被困在“瓶颈”。十几分钟之后,杰维尔沉痛地告诉同伴,他看着这两位队员掉进了黑暗之中。最终,罗恩和队友决定在高空处露宿一晚。
  8月2日
  微小的滑步都能使自己丧命
  第二天早上,罗恩在寒冷的风中醒来后,发现自己的眼睛几乎看不见了。但他仍能清楚地感觉到风雪不断地狂扫着,周围环境更恶劣了。
  罗恩被刺骨的风刮得浑身冰凉。“我已经16个小时没有喝过水了,我必须自己先下去,不能等着救援人员上来。”他幸运地找到一段没有被截断的引导绳,顺着它慢慢地往下爬,不一会儿后,他在前方不远处见到了昨晚那三个韩国人,他们被一团乱绳吊着,悬在山崖上,其中两个头朝下,已经失去了知觉。罗恩朝还能说话的那个人喊话,并按他要求扔了一只手套过去。但他的视力太模糊,已经没办法实施救援了,只能下山再找救兵。
  接着,孔福尔托拉和麦克德纳也下来了。他们尝试了三个小时后,还是放弃了对三个队员的救援,继续下山。可不知为何,走到一半,麦克德纳又转头独自往上爬去。他仍然想去营救那三人。
  孔福尔托拉精力透支,在斜坡上睡着了。后来,一阵巨响把他震醒。他睁开眼,发现一道雪流冲过身旁,里面夹着一双黄色靴子,还有那几个韩国人。孔福尔托拉在被救后回忆:“当时他们离我只有20米,我一眼就认出了,那是我老友麦克德纳的靴子。”
  在另一面,罗恩仍在半盲中挣扎着下山。夏尔巴登山队遗漏了用来标示定位的旗子,令他根本搞不清自己正朝着哪个方向前进。突然,他意识到,自己就处于“瓶颈”顶端。他四处摸索,没有定位绳,只好小心翼翼地摸索着下山。他心里很清楚,一个微小的滑步,都可能使自己丧命……
  8月3日
  身上橙色夹克被营员发现了
  罗恩再次睁开眼睛时,是次日的5时。他已经成功地翻越“瓶颈”,又在高空露宿了一晚。他在当晚吃了些雪团,用来缓解身体的严重缺水。尽管他知道这么做也是危险的,会使体温降低,“但是我没有选择,我已经渴得绝望了。”
  打开自己的无线系统,罗恩成功地联系上了营地的人。由于眼睛看不见,他便在他们的指导下继续下行,直到再次失去联系。一段漫长的路程后,他隐约见到了一些帐篷,他终于接近了第三营区。美国的专家对他的卫星电话进行了定位,此时,他身上的橙色夹克也被营员们发现了。
  蓬巴,一位瘦削沉静的登山者,从刚刚安置好孔福尔托拉的第四营区过来迎接罗恩。当蓬巴发现孔福尔托拉时,他坐在8000米的高处,已经失去了知觉。蓬巴赶紧用带去的一小瓶氧气对他进行了急救。十几分钟后,孔福尔托拉终于苏醒了过来。两人缓慢而小心地下了山。蓬巴好不容易把他扶到了第四营区,听到罗恩在三四营区间被发现的消息,又匆忙赶了过来。
  晚上10时,罗恩终于在几名队友的帮助下回到了营区。
  8月4日
  被送到巴基斯坦医院救治
  4日,全世界都开始关注K2事故的时候,有关当局正努力地把巴基斯坦军用直升机派往营地,接送生还者们去治疗。但孔福尔托拉所处的营区海拔太高,超越了直升机所能到达的范围,他别无选择,只好用受伤的脚挣扎着下山。
  罗恩和另一位生存者杰维尔从大本营分别被直升机送去了巴基斯坦北部的一个城镇,在当地医院接受治疗。与此同时,孔福尔托拉在一位美国登山者和四个脚夫的陪同下,来到了位于6000米处的大本营。他一到,便用卫星电话给几个同事打了电话。孔福尔托拉说:“我一定会坚持下山的,我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放弃呢?”
  8月13日
  “这也是我们的激情所在”
  幸存者们都安全了。孔福尔托拉回到了意大利,荷兰队则住进了酒店。蓬巴必须飞回尼泊尔,再进入中国参加一个集体探险。其他人则将飞回阿姆斯特丹的家中,再去爱尔兰参加麦克德纳的悼念仪式。
  如今,他们喝着茶,治疗着自己的伤,同时回忆着这次惨剧的始末。
  讲到麦克德纳的死,罗恩认为,对于亲友来说,这是场悲剧,但对于登山队员,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离去方式。“这也是我们的激情所在。对于登山者来说,死在我们的心所在的地方,也是光荣的事。”
  案例2:夏子的最后10小时
  (本段中人名俱为在绿野网站中注册的网名)
  深蓝至今没有弄清是不是自己的幻觉,有那么一刻,登山遇险的夏子的脸似乎泛出红晕。
  由新人带领的登山队
  谁也没有预料到,夏子的第一次登山,居然成为她的最后一次。
  2007年3月7日,夏子在绿野info的户外“结伴出行”版看到了驴友海和玛瑞亚发布的活动召集帖。帖子说,深蓝三队将于3月10日攀爬灵山,这是强度属于中等的登山穿越活动。极少参加户外活动的夏子,这一天却立刻跟帖报了名。次日,她便邮购了一套登山装备。
  出发前的两天,深蓝三队已经召集起了一支由11人组成的登山队,领队便是海和玛瑞亚——夏子并不知道,两名领队也是新手领队。
  3月10日清晨,夏子和队友们准时来到集合地点,但临出发时发生了一点意外——预定的车子整整迟到了一小时,“深蓝三队”因此决定更改行程,由原计划的“下马威-灵山-灵山古道-洪水口”,改为更长的“柏峪-黄草梁-北灵山-北灵山停车场”线路。
  上午10时,夏子一行来到柏峪,开始徒步穿越之旅。
  两次忽视其他人的忠告
  10时20分,深蓝三队开始登山。
  路上积雪甚厚,这缘于一周前的一场降雪。大雪下了两天,把整个灵山变成了一座纯“雪山”,很多地段积雪超过30厘米,有的地段甚至深及人腰,夜间的气温也降到了零下15℃。
  当日与深蓝三队走同一路线的,还有另外两支更早登山的队伍——绿野org(自助户外运动网站)的辛儿队和绿野info的晒P队。
  深蓝三队的登山行程很快。在前往实心楼的途中,辛儿队的蓝鸟半路追上了深蓝三队的玛瑞亚和装甲老鼠。她问玛瑞亚,接下来的路线他们准备怎么走,玛瑞亚回复说要登顶。“雪太大,时间肯定赶不及了,最好从落叶谷下撤。”感觉有些不妥的蓝鸟建议。但玛瑞亚并未采纳。
  下午1时30分,深蓝三队全体队员抵达了实心楼。
  在了解海和玛瑞亚的登山路线后,同在实心楼休整的辛儿队中有经验的队员力劝深蓝三队放弃原计划。但海和玛瑞亚依然没有接受这一建议。下午二、三时之间,深蓝三队顶着漫漫寒风,再次前行.
  太阳快要落山时分,他们终于上到了海拔1920米的无名二峰顶。
  大约是晚上八时,中队的羽化小道、夏子等人,与海、装甲老鼠等终于会合。眼看着装甲老鼠已经走不动而夏子又步履沉重,领队海意识到事态严重,终于给绿野info的驴友深蓝打电话求救。
  在即将脱险的前夕倒下
  夏子突然倒地,是在晚上10时30分过后不久。那时,她刚给父母打完电话,海记得夏子只说了一句:“还在山上。”至此,第一次参加户外登山活动的夏子,已经不间断地徒步走了10小时。
  夏子倒下的地方就在北灵山顶峰下方,从此处下撤到公路,正常情况下只需40分钟,她已经走完了这条路线所有艰难的路段,却在即将脱险的前夕倒下。
  几名队友迅速对夏子进行了救助。四人轮换着抱着夏子,没完没了地喊她,给她搓腿和手脚,夏子却渐渐地没了反应,11日凌晨1时多失去了呼吸。队友们马上对她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术等抢救措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2

主题

6629

回帖

1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4954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1-11 11: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胆子大了,思想麻痹了,对自然和生命没有敬畏了--根本原因,造成事故的。
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按特色定位。
http://q.blog.sina.com.cn/zlsdw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3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0029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9-6-18 10: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触目惊心的事故,让户外变得艰难了许多~

居安思危 警钟长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主题

4792

回帖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050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QQ
发表于 2009-6-18 14: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故发生了,这是个可怕的趋势。”——生命是最值得尊敬的,没有人有藐视它的权利,但相当多的人正在不自觉地这样做着,令人痛惜。

这文章看的人心情沉痛,但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8-16 19:39 , Processed in 0.05121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