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style="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0pt; mso-ansi-language: ZH-CN"> 奇怪,到过春节了,却不大有过节的兴奋心情,也没有什么味道,年味究竟到哪里去了?去年的春节是到外地过的,大年三十是在异乡的土地上,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找一些过年的味道,但是却不尽如意。今年,看到到处宣传这里的景点热,哪里的人气旺什么的,心里也痒痒了,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回老家。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啊。也不为别的,是为了找到过年的味道。 现在的过年,许多氛围都没有了,雪下得少了,鞭炮也禁了,就连初一大清早穿者木屐给长辈们拜年也变成了打个电话,或者发个短信,一切都是那么快捷而机械,但就是少了温馨。年三十要守岁,但是现在都给那个春节联欢晚会给代替了。不过,过年的物质可是空前的丰富了,甚至连年夜饭都可以到饭店去吃了。以前,每到年关,家家都要操办年货,小孩呢,则盼望着父母给添置新衣,家境好些的,则还可以得到些烟花炮竹的,那就欢喜得不得了了。现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曾有人感慨,天天都象过年。吃的,穿的,无须到春节大操大办了,只是走亲戚串门也没有变,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各种压力的增加,相互之间的来往减少多了,尤其在城里面,人与人之间的来往交道也少了。我说不出这是社会进步是使然,还是一种悲哀。 怀旧是永恒的主题,老电影重拍,老歌翻唱,老书的再版等都是怀旧的具体表象。谈到过年,人们心理上的那种怀旧却要浓郁得多。想念过年的鞭炮声,想念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想念过年的新衣带来的欣喜,更想念过年的那种味道,那种空气中都洋溢着喜悦的氛围。老家过年,是十五不完年不完的,十五前几天,还有玩狮子、耍龙灯,一般是在大的单位,商店门前大玩一阵,这时候,便有人放鞭炮,有的还拿出红纸包着的礼物给玩家门。最好看的,要数 “叠罗汉”了,一圈一圈的叠几层,目的是要得到通常是二层、三层楼上深出的竿子上吊着的礼物,听老人讲那叫取红。玩这些的都是壮汉,穿着统一的鲜艳的衣服,很是好看。那个时候,还盼着自己快快长大呢。可是,好多年都没有看到了。 过年一般要打扫卫生,贴年画、对联什么的,“千户万户瞳瞳日,早把新桃换旧苻”是描绘贴对联的。放鞭炮更是把年的味道推到了及至。据说,<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ªÎÄÖÐËÎ Western'; mso-font-kerning: 0pt; mso-fareast-font-family: 华文中宋">“年”是一种厉鬼,会危害人类, 为了驱逐它,人们把竹子在火中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于是<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pt; FONT-FAMILY: '»ªÎÄÖÐËÎ Western'; mso-font-kerning: 0pt; mso-fareast-font-family: 华文中宋">“年”就吓跑了,这就是鞭炮也叫爆竹的原因吧。真的是美好的祝愿啊,安居乐业永远是老百姓心中完美生活的蓝图。现在,许多地方都禁鞭了,听惯了鞭炮声的人们感觉到了年的冷清,也闻不到年的味道了,于是许多地方又准许放了。 守岁是过年一项重要的活动,吃罢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便做在一起,吃着花生、瓜子、核桃什么的,一边想象着未来的美好,一边等待着新年的来临,齐乐融融。到了午夜,人们 或放鞭炮,或在寺院敲响祈愿的钟声,新的一年来到了,希望的种子播下了。现在,人们习惯看中央电视台的新年文艺晚会,有的人则通宵砌长城,生活花样多了,但是过年的那种味道却好象淡多了。 人们都说现在的米没有以前香了,瓜也没有以前甜了,那是化肥用多了缘故。过年却年味淡了,这不能迁罪于化肥吧。生活在前进,社会在进步,人们有理由需要过更热闹,更有趣,更有味道的年。生活是靠我们创造的,这些年过年的方式多样化了起来,但是无论如何,人们对年的期盼却是不变的,就是过年一定要红红火火,一定要有年味。风俗是千百年留下来的,是文化的一种体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人性的习俗了。如果现在过年还不如以前,我们当然要问过年的味道哪里去了。我想,近些年人们觉得过年的味道不够了,这只是暂时的,是社会转型期独有的一种现象吧。我有理由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年节比什么圣诞节、情人节更能赢得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心。让我们一起努力,去创造富有味道的更美的春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