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火入魔的行为艺术
我固执而偏颇地认为,艺术给人的感觉首先该是美的和善的,她应透着人性的温暖和人生的憧憬。所以,照我看来,美不美、对不对,是评价艺术最智慧的基准和法则。“行为艺术”也好,“前卫艺术”也罢,无论什么样的“另类艺术”,如果让人看了后浑身起鸡皮疙瘩,或者胃里像吞进一只苍蝇般难受,那就很难说这样的艺术能高明到哪儿去,甚至让人怀疑,这究竟是不是真正的艺术?形形色色的行为艺术,这两年在国内大行其道,这些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艺术呢?
镜头一:烙印。一位行为艺术家用烙铁在自己的背上烙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妈呀!这不是在受“酷刑”吗?如果这样认为,那你就错了!艺术家解释曰:“体验是作品的一部分。那一瞬间,我总产生持久的惊惧和迷恋,久久不散……我到底想干什么?”——天才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
镜头二:放血。一件题为《嘀嘀嗒嗒,嘀嗒嘀嗒》的作品:3位艺术家在自己的手臂上插上抽血的针头,让血自然流出,一滴、两滴、三滴……就这样在流血的过程中,艺术家“真的是挺开心的,无聊而刺激的”,或逛超市或坐在马路边,或抽烟喝酒或玩游戏机——天哪!这不找死吗?这样认为,那你又错了!原来这是我们可爱的艺术家在“倡导艺术家的责任和自律”。如此“前卫艺术”,让“艺盲”如我之辈,百思不得其意。
镜头三:食人。照片上一位艺术家在大快朵颐地吃放在长盘里的婴儿(不知死的还是活的,生的还是熟的),旁边还放着一杯不知何物的饮料,看后让人头皮发麻,胃里翻浆。艺术家如此解释自己的食人行为:“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那就是人为什么不可以食人?”——如按这种混蛋逻辑“为什么不可以”下去,还有什么不可为?
早在此前我就听说过有人体彩绘的,与狼共舞的,钻牛肚子的,取猴血画猴的,裸男裸女叠压在山顶上说“要为大山人工增高”的等等“行为艺术”。现在又毛骨悚然、心惊胆战地见识了惊世骇俗的“前卫艺术”。面对如此变态恐怖的“前卫”,如此血腥恶心的“另类”,任何一个神智清楚心智健全的人都会明白:最怪诞的艺术手法背后,潜藏的往往不是深刻而是浅薄。可能是因为现在出名太难了,想出名就得折腾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邪乎事。对此,不当再有其他解释了。
众说纷芸“行为艺术”
刘海明(作家):对于时下国内以猎奇、怪诞而引起众人注目的所谓“行为艺术”,本人确实不敢恭维,因为这些“艺术家”们当众表演的许多动作,与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一种令人作呕的行为。这些不雅的“行为”,实在是对艺术的一种亵渎,一种背叛。
罗子丹(行为艺术家):今日的中国先锋艺术界,似乎已经达成了一种默契:只要做了,有影响了,就成功了,却无暇反思:究竟我们要达到什么目的?其中有哪些途径?哪条途径较有意义、价值,也更具责任感?会不会这件事情做了还不如不做?而不仅仅是像内急了占茅坑一样头脑发热地想到:快快快!自己不占别人就会占,就来不及了……等占到一个理想的位置后,再去“高姿态”地表达善心、表达责任感不迟……这种心态,相比《雷雨》中的周朴园——为积敛财富可以不择手段有何本质的差别?在利益分割、势力重组的中国当代,持类似观点的大有人在。
李小山(美术评论家):就其概念来讲,行为艺术的边界不是很明确,总的说来,那些有明确的意识、明确的设计,并在公众场所表演的行为,可以称之为行为艺术。行为艺术有多种类型,主要是根据创作者的理念进行创作,不光是血腥和裸露。行为艺术诞生于西方,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艺术形式。而在中国,还处于雏形时期,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的理念都很模糊,做的不知在做什么,看的也不知在看什么。
Lonelycpfzu(网友):现在只要能够刺激感观的行为都被标榜为艺术,真为真正的艺术叫屈。毫无美感,毫无思索,给人的只是哗众取宠的感觉。别把视觉刺激一律当做艺术,否则当街拉屎不也可以说成是五谷轮回?别因为普通人看不懂就当做是高深,那只能说是他行为本身的荒诞与无聊。真正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必能为大众所接受。
白伟(观众):故做现代地拿几个女性的身体乱抹一通,再把她们的身体颠来覆去,弄点痕迹出来,这样的艺术不要说不是艺术,简直就是对女性人体的糟踏和扭曲。这两年的一些所谓行为艺术表演,真让我们越来越弄不明白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生活了。标准也乱了套了,是人不是人的,在大街上脱光了衣服,晃晃膀子,在屁股上乱抹点色彩,就都成了现代行为艺术了,这人也就成了“行为艺术家”了。
对行为艺术的反思
过去,主流社会对前卫艺术的批评一般都集中在艺术的层面上。今天,这种批评已经显得有点落伍,因为对艺术的不同见解已经司空见惯,批评中的不同认识也离题万里。而现实中的前卫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残忍、恐怖,已经把艺术推到了一个挑战人性、道德、法律的可怕的边缘——烙印、放血、割肉、食人、喂人油、玩尸体、虐杀动物——一切都以艺术的名义。
“敢为天下先”的价值判断,正误导着许多前卫艺术家的选择。而前卫艺术家极端的表现,也给社会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这种极端真的是革命性的吗?美术批评家彭德认为,他们实际上很滞后,不仅仅在形式和载体上滞后,在思想层面上也严重地滞后。“表现形式上,基本沿袭了西方旧式行为艺术,在精神层面上也没有脱出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主题:暴力、性、吸毒,体现的是人类文明的堕落。”他认为,沉溺于这种病态艺术中的艺术家,实际上对前卫艺术精神缺乏真正的理解。
批评家朱其认为:艺术不是为了超越而超越,关键要看它是否提出了新的艺术思想,而现在看来,他们没有。至于这些活动是不是炒作,是不是噱头,是不是作秀,我们实在有点懒得说它。按照他们的说法,人体彩绘属于“新载体绘画”。但我想问的是,这个新载体具体新在什么地方呢?是新在女性人体上,还是新在白棉布上,抑或是新在颜料上?如果说是新在女性人体上的话,显然有点胡吣。女性人体似乎自有艺术诞生以来就是艺术家们的载体了。
这种行为艺术在过于强调艺术的社会反省和社会意义,适得其反地表现了反社会功用。感觉上前卫艺术家都是放眼世界的先进分子,他们对人类社会的关注超乎常人,但是所谓的反省往往是故做深沉,如同儿戏。此外,一些所谓前卫艺术的极端表现之所以有市场,无疑也有经济利益的驱动。听说老外在北京买这类照片,出价出到1000美元至2000美元。有些理论家正在为极端的前卫艺术制造歪理邪说,为极端的个人行为奠立理论基础。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倾向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倾向,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而思想倾向基本上就是两种,一种趋向真善美,一种趋向假恶丑。不要以为只要是有“独创性”的行为,就有艺术价值,就可以称之为“行为艺术”。德国法西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假恶丑行为最为极端的形式,他们那些花样翻新的杀人方式,不能不说是具有空前“独创性”的行为,但这种行为不要说能否沾上“艺术”的边,简直就是惨无人道的滔天罪行,将永远受到世人的谴责!“独创性”要用在正道上,要用在正常健康的心理上。人的行为或艺术行为,还是应该趋向人道主义的真善美,趋向人性的健康和阳光。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不过,任何创新都要有个分寸,一旦超过了这个分寸,就失去了创新的意义。假如中国的行为艺术家们都在街上随心所欲地表演,那么,这样的“行为艺术”肯定行之不远。任何艺术,都应有它赖于植根的土壤,行为艺术也不例外。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艺术的滋养,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家就像厨师一样,应该时刻考虑着如何挑选既精美又“环保”的绿色菜肴,为观众烹制出色味俱佳,最有营养价值的美食。
当代世界的一个基本公共理念是:人生而平等,无人享有道德特权,艺术家也必须遵守对每个人皆有约束力的道德规则,尊重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念。逾越了道德的底线,人就会变为魔鬼,还有什么权利再以人的名义进行艺术实验?而艺术家不能逾越的道德底线包括人道主义的道德底线和生态主义的道德底线。正如艺术家在人类中间不享有特权一样,人在生态圈中也不能以万物的灵长自居,任意处置其他生命。人与地球上的其他生命都是天空和大地之子,必须对整个生态系统怀有感恩和敬畏之情。地球上的其他生命皆为人的生态之友,与人在生态道德的层面上是平等的,以敬重和守护之心对待它们是生态道德的基本要求。即使在不得不利用其他生命时,我们也不能无限度地施虐、施暴,更不能以艺术的名义迫害生灵。真正的艺术家要以感恩、敬畏、守护之心对待整个世界。将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生命关怀)结合起来,这是新世纪对于艺术家的全新要求和呼唤,中国的行为艺术家只有响应这要求和呼唤,才能提升自己,创作出真正属于21世纪的作品。
美术批评家彭德直斥这种蔓延的暴力化倾向是“走火入魔”。“我们需要智慧、温和的前卫艺术”,他呼吁,艺术应该趋向健康和阳光! (彭兴庭)
《中华读书报》 2002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