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是流行于新疆的民谣,前句是对新疆温差大、变化快的形容,后句是对吐鲁番风情的真实写照。吐鲁番的哈密瓜、西瓜可以存放到来年的春天,冬季市场上露天架一个火炉,仍然摆摊切瓜叫卖。外来的客人面对此情此景,往往也禁不住围着火炉品尝起来。 
吐鲁番地区行政面积6728平方公里,包括吐鲁番市和鄯善、托克逊二县,有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46万人,维吾尔族、占70%。吐鲁番市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是丝绸之路的重镇,现在又是以广种葡萄而闻名遐迩的葡萄城。市区人口6万,旅游设施齐全,郊区葡萄园、果园、坎儿井、以及古城、古塔、古墓群、千佛洞、伊斯兰古建筑等星罗棋布,是中国西北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其独特的西域风貌和多姿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客。


维吾尔族和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每天做五次礼拜,每年有两个重大节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他们恪守《古兰经》,形成了不吃猪肉的习惯。维吾尔族民风淳朴,敬老爱幼,热情好客,侍人接物颇重礼节。客人到来,一定要让年长者先进门,席地坐在毡毯上。青年人不在长辈面前抽烟、喝酒。在路上遇到尊长或亲朋好友,以右手轻抚胸部,上身前倾,致问候之礼。老年人吃饭或到别人家作客,常常双手抚面做“都瓦”(一种祝福的宗教仪式),有时互相见面握手之后也做“都瓦“。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棱小花帽,以黑白或彩色丝线绣制各种花纹图案,漂亮鲜艳。妇女爱穿裙子,冬季裙外着西式短上装,把绒裤或毛裤穿套在长统袜子里面御寒。爱戴耳环、手镯、项链等装饰品,从小画眉毛,格外浓黑。小姑娘常梳十几条发辫,活泼可爱。 

维吾尔族人民喜喝奶茶。日常主食之一的馕,是一种土坑烤制而成的面饼,含水份少,可存放很长时间。用大米、羊肉、胡萝卜、葡萄干等焖制而成的抓饭,味香色美,是待客和喜庆日子不可缺少的饭食。拉条子、、揪面片是家常饭。烤全羊、烤羊肉串、炒烤羊肉、烤包子、薄皮包子、手抓羊肉等是著名风味食品。 
吐鲁番的民族建筑有自己的风格。特别是清真寺和麻扎(穆斯林墓地),顶呈圆拱状,有鲜明的伊斯兰教建筑特色。土木结构及用土坯拱砌窑洞,是当地传统的建筑。走进农家庭院,一般都有葡萄架,住房多有较深的过廊,室内砌土炕,上铺毡毯,供起居坐卧。钉挂布料作墙裙,尤其喜欢把名贵地毯挂在房内以供欣赏。随处可见的四壁布满风孔的土坯建筑物,则是用来晾制葡萄干的晾房。 
维吾尔族手工业技术精湛,传统产品有毡毯、丝绸、印花棉布、花帽、小刀和长筒皮靴等。民间刺绣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点。夏日妇女特喜欢“艾德莱斯”绸做的连衣裙,这是维吾尔族人民独创的一种丝织品,花纹艳丽,对比强烈,穿在身上犹如彩云飘忽。吐鲁番又是有名的歌舞之乡,维吾尔族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即兴起舞,尤其是节假日、婚礼或迎接嘉宾的日子,歌舞规模宏大,热闹非凡。生活中常见的歌舞活动叫“麦西莱甫”,是一种歌舞及其它民间娱乐相结合的娱乐性聚会,男女齐集,歌舞弹奏,尽兴方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