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天下》序言 执笔:稻糠木 一 这是一本关于行走的书。它的作者群是一批被称为"驴"的自助旅行者,不在路上的日子里,他们会聚集在一个被称为"驴坛"(新浪网旅游论坛)的地方,用游记、攻略和图片表达他们旅途中的风景和遐想。 这是一群怎样的人?敢以"驴"自称或者乐于被喊作"驴友"的人肯定是一群很容易从众人堆里分出拨的人,无论是穿过城市还是漫步乡村,这些"驴子"们的身上总能体现出醒目的特质。 "驴"是取"旅游"中的"旅"的谐音,"友"则是"网友"中的"友",驴友就是那群喜欢旅游并通过网络互相交流熟悉的人。驴、旅同音并不完全同意,能被称为驴友的人是旅游人群中的少数自助派,外在的表现是驴皮和驴毛--适合自助旅行者使用的装备,比如背包、户外服装和登山鞋等;内在要求是自主的精神和共同的价值观念。 外在的皮毛是形式,在越来越强调包装的时代,"驴"有被形式偷换精神的趋势,"背包"被时尚化,越来越多的"驴子"重视装备,漠视"驴子"的内在精神。而在"驴友"的大本营--新浪旅游论坛--这个华语世界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以自助旅行为宗旨的主题旅游论坛,背包的精神和个性的号召始终被高举,被呼喊,低沉却有穿透力。 二 2003年2月9日,曾经为驴坛工作了一千零一夜的驴坛第一任版主狡兔,为驴坛第一次结集出书,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那会儿的驴坛,做为坚定的背包客大本营,将喜欢独立旅行的朋友聚集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彼此关爱,相濡以沫。但见坛子里的行迹遍访梦想之地,千人千面的个性游历,历史地理、宗教文化无不涉猎,一切都从驴坛开始。 不消两年,一传十,十传百,驴坛的朋友多了,背包的味道也迅速淡薄,渐渐异化。往往形式上已经是背包旅行,但观念上仍然继承着乌烟瘴气的工业旅游,犹如稗之于稻。诸如忽视环境、攻略教条、迷信装备、文化侵略、金钱万能、急切浮躁、一窝蜂等等现象,不一而足。背包旅行似乎变成了一种时尚的形式,而背包生命力所在的节约资源、尊重文化、身体力行等,因为不具有形式感,被时尚抛弃了。 但见背包客的驴坛,在纷乱的洪流中,挺身坚持背包精神,紧紧地据守网络一角,清晰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也许这时候的表现,更像是伐异。 这些声音,从论坛锯齿般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来。或飘逸或踏实的游记,或朴素或激扬的思考,平和却尖锐的讨论,敏感却真诚的反省。这些声音如金石之声,在远山和心灵之间回响。网上论坛的虚拟性和背包旅行的真实性完美结合,构筑了驴坛的基础,决定了驴坛可以到达的高度。" 三 究竟什么是背包的理想和自助的精神呢?驴坛能够达到怎么样的高度? 驴友可可可可专门写过一篇如何理解自助旅行的文章:"我们讨论自助旅行的时候,不管怎样的众说纷纭,至少可以得到两个公约数,一个是不跟团;一个是个性化。 虽然自助旅行的动机和方式见仁见智,但要成为一个成熟的背包客,要完成一次值得回味的旅行,到底还是需要那么一些价值观来支撑,比如对异文化的宽容和理解。拿印度来说,去那里漫游的背包客很少有不喜欢它的,而去那里公干的白领们很少有不讨厌它的,我在孟买出境那天碰到两个台湾白领,听我说在印度待了一个多月,差点没把我当外星人。倘若戴着白领的眼睛去背包,即使天堂也会变成地狱。说到背包族的价值观,还可以归纳出一条来,那就是懂得如何超然于日常的功利和算计之上,把旅途中的一切都化作乐趣。" 其实自助游之风,古亦有之。唐诗宋词中关于旅行的感受,比比皆是,被国人奉为"诗仙"的李白,即是一个旅游大家,至于李白所推崇的谢公谢灵运,更是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明代的旅行大家徐霞客,更是通过一部《徐霞客游记》,在历史上为自助游留下了重要的一笔。这些中国自助游的前辈,旅行的动机不是追逐时尚,更不是炫耀卖弄,纯粹是源于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源于对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理念的一种实践,面对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面对前人的智慧,你会感到自我的卑微;面对山川大地,你会感到生命的渺小。旅行,是一种学习、一种反思。 四 浪子燕青是驴坛的另一位驴友,几年前,他在驴坛里看到一句话--在有限的生命里走遍无限的大地。 "一向严谨的我,牢牢地记住了这句并非那么严谨的话,并将它作为了我的生活目标。我喜欢背包旅行。我已经习惯了在异样目光的追踪下背起行囊从钢筋水泥的丛林中逃出重围。喜欢背包,因为我不愿被旅行团赶集似的行程所束缚,我不愿被人牵着鼻子大半天去购物给导游捐回扣,而仅仅用一个小时看完我三天也看不完的卢浮宫。 我喜欢躺在睡袋里仰望那都市里消失已久的星空,我喜欢在那些人烟罕至的地方与黑熊或小鹿不期而遇,我喜欢在异国他乡看着那些我一个字也看不懂的菜单然后指着我邻居桌子上的菜说我也要那个、、、、、、" 曾经骑着自行车穿越川藏线为驴坛带来80多篇日记的驴友无家的人则说: "旅行的目的固然包括饱览大好河山,不过我倒是觉得更重要的还在于体验人生。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旅行中可以获得的收益真是无穷的。在现代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里,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单一,每天朝九晚五,固定的工作圈子,固定的生活圈子,可能几年如一日,甚至几十年如一日,遇到的就是这些人,经历的就是这些事。于是,离开熟悉的生活去旅行,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成了丰富人生的重要手段。 与跟团旅行不同,自助旅行一切都需要旅行者自己安排,往往早晨出发不知道晚上会在什么地方住下来。有些人会觉得这样没有安全感,但是在背包客眼里,这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那种略有紧张略有兴奋又充满期望的美妙感觉,实在是难以言表。在背包客看来,最重要的是旅行过程,而不是看到某某景点,这也是和跟团旅行完全不同的。这里的过程不仅仅指旅行的途中,也包括在旅行前的收集资料,计划行程等等,看别人的游记、攻略,到网上征求意见,甚至征求旅伴,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一次精神旅行。真正到了旅行开始,无论是老朋友的相聚还是和新朋友的巧遇,志同道合的旅友们走到一起,总是让人兴奋和快乐。" 驴友芦花赠远写到:"长大以后才知道许多天南地北的朋友都有相通的心理历程,就是火车汽笛声对命运的改变,这个声音带他们走出家乡,走出大山。而我从记事开始,北京最神秘和传奇的地方不是天安门,而是北京站。奇异的穿梭的人流,每个人的脸上迷一样的神色暗示他们背后长长的道路和奇特的经历。我仿佛在梦游。而汽笛声,穿透潜意识的深渊如同空谷中的回响。让人恍然若失,甚至泪流满面,心中的潮水像潮汐呼应月球上的磁场和风暴。那时总是想趁机溜走,爬上一辆车,不管去哪,也不管多远。但总是被大人抓得死死的。人们常常会对那些无法知道、甚至无法猜测的事物产生迷恋甚至崇拜。克利说"'在远方,我最虔诚。'" 旅行同时也在改变人生,那些在旅行中体验到的难得经历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旅行者对人对事的态度,这就是旅行中的成长。每个背包客都是从注重旅行装备到越来越注重精神的体验;从注重自然风光到越来越注重风景背后的环境和人。随着旅行逐渐向精神层面转移,旅行和生活之间的界限也开始模糊了,背包客那种自由、独立、宽容、尊重、好奇、不怕困难、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也体现在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五 旅行是精彩的,驴子们呈现给驴坛的作业也是精彩的,但把这些网络文字转化成墨印的书本却是屡受挫折。在驴坛泡过两年以上的驴子大多知道曾在筹划动议的"LC",这是一个要参考全球著名的《孤独行星》(LONELY PLANET,简称LP)出版"中国自助旅行圣经"的计划,网络的虚拟性使它一起步就走向夭折。2002年10月,在庆祝完驴坛四周年纪念活动之后,驴坛的几位斑竹和热心网友便开始了一个小心的计划,为驴坛出版一本反映中国背包客风采的书。这个开端是艰难的。它的艰难也许超出想象。 驴坛的精品库浩如烟海,文风多样,从选稿开始,出版社的编辑和业余编委便一头扎进驴坛的精品库,没日没夜地阅读,很多篇目放下了又拿起,在割舍和选择中煎熬。还有出版社计划的调整、页码和装帧风格的变化、作者的寻找联络、图片的搭配、合同的商榷、、、、、、一大堆经验范围之外的事情让本书的几个召集人和业余编委应接不暇。 闲适人生作为编委的召集人,他对出书有自己的坚持:"骨子里仍然喜欢偎在椅子里、靠在床上翻看带有油墨清香的书,虽然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也习惯了依赖键盘敲出这些文字,但是印刷在各种质地、各种颜色的纸张上的字迹,总是要比显示屏来得亲切,多了质感、多了触觉、还有沙沙的响声。 就如现在这些原本存在于硬盘里的文字,变成了可以摩挲的东西,就可以颠过来倒过去把玩,可以拿着它放在餐桌上,可以随我进入洗手间,更可以被带到床上。这大概是我对于印刷品的一种情节。 对于这样一些因为网络而诞生又因为网络而传播的文字,今天变成这样一本喷香的书,我们是欣喜远大于其成书过程的艰难的。" 师嫣是驴坛的老大哥,也是本书筹备期的联络人,承担了许多繁杂的工作,从最初与出版社的商谈,到板式的设计、图片的配合、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值得尊敬。 许多驴坛的网友都在幕后参与了本书的工作,为自己心爱的驴坛结集出版的第一本书献计献策,还有一些驴友不计名利,为本书提供图片。正是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使这本书能有今天的这个面貌。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在编排此书的时候,不得已忍痛舍弃了许多优秀的驴友作品,这也使我们在欣慰之余感到一些遗憾。 六 阅读这本书是快乐的。因为这种快乐在作者们行走的脚步里和字节里飞扬着,极富感染力。从《夜巷听琴》到《红海夜航船》、从《下梅古村进行时》到《西藏,我的思念》、从《旅途人物》到《新疆艳遇》,还有"洒意"、"印象"、"视角"、、、、、、,一种率性而行的大自在,让人在真切的快乐中,领受到了毫无矫饰的图文之美。 一群"驴"子,也许不会在意本书的得失。然而,他们留下的这一行脚印,却这样镶嵌在山水间、村落里,在一个善于遗忘的时代里留下了足以自豪的印记。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本书中所有的文字都来源于驴坛这个富有生机和朝气的网络社区,四年多来,这里来来往往的众多网友,用他们健行的脚步在地球上行走,又用他们善感的心灵体验。感悟,这几百页的文字不过是他们从心灵中流淌出来的情感大海的一滴水,他们不是专业的作家,文笔不老练,不讲究起承转合,兴致所致,不过是娓娓道来,像是讲故事,又像是聚会中的闲谈,惟一不会被挑剔的大概只有真实,而这样的文字,我们没有理由不认为它是无价之宝。 这样一本小书,算作对这些把生命中的一部分时间消磨在这个论坛上的网友的一个小小的阶段性总结,也算作给大家的一个纪念,驴友们行走的脚步不会停止,继续出版的艰难和欣喜仍会与我们相伴。 我们参与了本书成书的过程,所以我们愿意在这里感谢湖北人民出版社以及本书的责任编辑王隽,因为他们的理解以及认同。 我们还要互相感谢,我市指新浪旅游论坛的驴友之间,因为我们彼此在分享生命中的一部分,对于熟悉这个论坛的朋友们这是不言自明的,而现在,当这本书被更多的人看到的时候,我们欣喜地看着他们也在分享我们在路上的那份体验了,这真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