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文章“不读几种作家的书”,作者陈鲁民写道,如今是信息时代,知识爆炸,各种书籍多如恒河之沙。而人生苦短,一晃就过,要想博览群书,当是痴心妄想,所以只能有选择地读书,用有限的时间读最有价值的书。那么,如果你实在搞不清哪些书值得一读,至少可以给自己划个范围,确定哪些书不要读,。书籍分类很细,譬如说艺术类的小说吧,我就给自己订了规矩:五种“作家”的书不读。 接着,作者开列如下:“用身体写作”的作家的书不读;“美女作家”、“美男作家”的书不读;“高产”作家的书不读;;“前卫”作家的书不读;热衷炒作的作家的书不读。并一一说明不读理由。 写得好,深得我心。仿此,我也开列几种书不读(当然不以小说为限): 算命、卜卦、看相、解梦类书不读。当今世界,人们从小读书识字学本领,长大打拼奋斗求生存、谋发展,实现自身价值,沟沟坎坎,必需付出不懈的毕生的努力。特别是市场瞬息万变,机会需及时把握。而此类书籍却宣扬什么前生今世、命中注定;什么是你的,别人抢不去;不是你的,你努力也枉然;云云。纯属封建迷信,是麻痹人们斗志的精神鸦片,是裹着糖衣的毒药。至于看相、解梦类则更是子虚乌有,与科学背道而驰。此种书,当排在不读之首。 名人出书不读。自从某电视台著名播音员出书以来,电视台各栏目主持人、著名电影明星、兰球健将、歌唱家,甚至其配偶,纷纷出书。此类书不是扬长避短,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扬短避长,不写其擅长的专业,而大写其鸡毛蒜皮、生活琐碎,一付大传架势。有雄心大志想当演员、歌手、电视台主持人、体育明星的青年从中学不到业务,而对此无雄心壮志的大多数人如我辈,更是读它作甚! “少年作家”写的长篇不读。现在少年出书似乎有年龄越来越小的趋势,某媒体声称要给12岁少年出版长篇小说。真是语出惊人!十几岁的少年无论在思想上、价值观上、文化知识上,还是在生活阅历上都是起步阶段,此时能出长篇小说,这真不知是文坛的喜还是忧?不过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中国文学的幼稚、出版界的悲哀,是拔苗助长,是害了少年,是炒作,是一种典型的浮躁表现。这类书我连翻翻的兴趣都没有。 现代诗集不读。现代诗或者叫新诗既不讲平仄对仗,也不讲合辙压韵,更无意境、哲理,什么蒙咙诗、散文诗,不知所云,看不懂,记不住,读它何益。10多年前有位叫汪国真的诗人,写了很多格言警句式的新诗,也不过只兴盛过一时,很快就销声匿迹了。难怪现在一本新诗小册子,印数不过几千册;一本小说印数10万、8万册就不错了,这里面恐怕还包括公共图书馆、大中学校图书馆购买量。13亿人,印数这么少,不如人家几千万人口的国家一本畅销书的发行量,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学的悲哀。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呢?是中国人不喜读书吗?巴老说,读者是作家的衣食父母,是作家的上帝。你胡弄、敷衍上帝,质量太差,上帝还会读你的书、买你的书吗? 评论家推荐的书不读。最近有人说,中国最多只有5个经济学家。那么,有几个评论家呢?恐怕5个都没有,现在已经没有听到有什么评论家,批评家了。媒体上介绍、推荐的书、电影、电视剧等,你兴冲冲去读去看了,往往马上发现上了大当。如电视剧“京华烟云”开播前夕,某媒体大吹特吹,如何如何,开播数天后,同一个媒体又说了,收视率不尽人意。真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可笑可叹!新书推介也是如此,上了两回当,人家就再也不信了。写到这里不由得又想起了鲁迅在回答青年要求推荐应读的书时所说的话,不读或少读中国书;不相信中国所谓批评家的话,而要多看看外国的可靠的评论家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