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时尚
首先说明一点,我和我身边的人都不是追求时尚的人,并且都是生活很简单的人,有些同学连生活必需品都能省就省,洗脚毛巾也没一块,每晚洗完脚后,抬起右脚在左裤管上擦擦,然后抬起左脚在右裤管上擦擦。还有一个,工作了以后,每天依然穿着一双布鞋进出写字楼。工作后的这几年,同事中好像除了某某某和某某某,其他人穿着都很朴素。 衣服、皮鞋这些东西,就不去说它了。从孙中山先生发明中山装后,钢笔成了每个男人胸前必备的饰 物,解放前有个国产钢笔的牌子,关勒铭,大名鼎鼎,毛主席用这笔写下了著名的《七律 长征》、《十六 字令》等气势磅礴的著名诗篇。他老人家最爱用毛笔,可惜长征期间条件艰苦,没人伺候他磨墨,洗砚台。 解放后就是英雄独领风骚几十年,从七、八十年代的老电影来看,那时的男青年搞对象,初次见面时总要在 胸前别只笔,混充斯文,即使是车间里面扛大活的也不例外。好像是有话说过,也不能乱别,插一只是代表 中学生,两只代表大学生或知识分子,再多就会被当成修笔的。派克笔进入中国市场后,因为贵,成了身份 的象征。 曾经有朋友在派克的大红世纪复刻出来后拖我帮他买了一支,然后他拿出他爷爷20年代的大红世纪一起拍了照片给我看,我看到照片后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爷爷当面肯定是资本家而不是地主。他很诧异,我为什么猜的这么对。可惜从80年代起,派克开始走中低断市场了,取而代之的是万宝龙,动辄几千块一只,除了某些人,谁会去用它?而且现在大家都习惯用电脑输入了,手头一只笔,大半年也难得写几个字,除了当领导的经常要签个名。有时拿起笔,挺常见的一个汉字,愣想不起怎么写,非得在电脑中敲出来,看看笔划才行。总而言之,现在胸前别只笔的人,就像爱斯基摩人在非洲一样罕见了。我偶尔会把自己的万宝龙反别在衬衣的第二颗和第三颗纽扣之间,只露出笔夹和白色的六角标记做为装饰品用。 手表这些年受手机冲击很大,大多数人都习惯了用手机看时间而不再戴表。以至于现在劫匪抢东西,很少听说有抢手表的,基本上都是手机、钱包什么的。从走时的精确性来讲,任何手表都比不上CDMA手机,那玩意可是几万年误差也不超过一秒种的。不过戴手表看时间,只要瞬间一瞥就行了,不象掏出手机动作那么大,和人谈话的时候看时间,不容易引起误解。可惜我有个习惯,有事没事看自己的手表,经常惹人误会,更经常盯着别人的表看,让人莫名其妙~ 有块好表,从前可是倍有面子的事。五、六十年代有块瑞士罗马表,英钠格是身份的象征。雷锋叔叔就有一块罗马表,那时他的津贴是一个月25块钱,买这样一块表,需要花掉他十个月的津贴。没有人有资格指责他,他是汽车班长,需要知道准确的时间,梅花在那个时代更是高高在上的表,以至于我们的父辈几乎都有“梅花情结”不信你回家问问父辈们知道梅花表吗?问问他对梅花表的印象。可惜,70年代中期梅花被香港时间廊收购后已经让人失望不已。那个时代国产表也不便宜。从前我以为劳力士就是世界上最好的表了,后来才知道ROLEX不是,真正的好表应该是百达菲丽,郎格,VC,IWC,JLC,宝矶等等。 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手腕上戴的就是一块江诗但顿,价值54万美刀,布什总统的表只值50美刀,因此手表作为身 份的象征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我毫不怀疑布什总统伸出一个小手指,就比贝卢斯科尼的腰还粗。 至于我们国人熟悉的一些瑞士品牌表,如雷达之流只当年斯沃其集团为了试探亚洲市场而推出的品牌而已。手表不象电子设备更新换代那么快,买块好表,世代相传,也是一件挺好的事。 电影《低俗小说》中男主人公布齐(buluce willis饰)小的时候,一个越战回来的军人给他带回一块表,说这是你老爸的,被越共俘虏后为防表被搜走,他把它藏在屁眼里长达5年之久,他去世后我又把它在肛门里藏了两年。现在回来了,这块表还给你,当作传家宝吧。直到这个小男孩长大,成了个著名拳击手,他仍然戴着这块表,还能走。这部电影由大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拍摄,黑色幽默风格,不一定人人都喜欢。 我对机械手表中复杂款很入迷,月相,陀飞轮,三问,双追,飞返等等,有时候听着秒针的滴答,看着机械表的运转,真是一件乐事。手上链的表我更是情有独衷心,每天一把一把的给表上旋,感觉就是自己养的宠物一样,每天要细心呵护。 手机作为身份的象征也是七、八年前的事了,那时如果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人在打手机,一定会奇怪这人为什么不去打的。更早一点,93年的时候如果能拿个大哥大打电话,简直比周润发还拉风。2000年那会,偶尔也能看到大款打扮的人,拿着砖头似的大哥大几里挂拉的打电话,他们不愿意更新换代一定还是想炫耀一下自己的财富历史。如今不行了,你要买个五、六千块的手机,只能说明喜欢跟潮流,谈不上有钱或舍得花钱。掏出个5000块钱的手机,还不如掏出包150块钱的1916来的有面子。而且这种电子设备淘汰的太快,买来以后就跌价,风光不了多久,远不如手表。而机械表的魅力就在于:世代相传,由你开始! 谨以此文纪念正在淡出我们生活的钢笔,手表。毕竟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几百年后人们可能只有在博物馆的装饰品展厅才能看到它们,和秦皇汉武的玉玦放在一起。ZT
[此帖子已被 戒烟如你 在 2006-5-30 2:05:22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