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85|回复: 4

篆刻家故事

[复制链接]

48

主题

125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323
发表于 2006-9-8 1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篆刻是一种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   其起源最初是为了实用,   历代名家,   特别是元明清时代的篆刻家,   继承了秦汉玺印的传统,    逐渐使篆刻发展成为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   同书画相映成辉,   流派纷繁,   大家辈出.   现辑录一些篆刻家的故事资为茶余谈资,   亦可有助于对名家篆刻作品的欣赏.

        1.  文彭篆印

        文彭是明朝有名的书画家文征明的大儿子,他的弟弟文嘉也会书画.  当时的社会习惯,  刻印是被看作"雕虫小技"的,一般由专职工匠刻制,材料大体采用牙章.   文彭喜欢自己设计篆印,然后交给一位精于雕刻的南京人李文甫刻制,  据说文彭的牙章一半由李刻出.  一次,  他无意中遇到一位老人,  赶驴馱着几筐半透明的"灯光冻石" ,  这是当时用来雕刻妇女装饰品的,  他便出高价全部买下用作印材,  从此"冻石"才被文人重视起来.

       2.   何震刻印无讹笔

        文彭有个得意学生何震,  是安徽人.  他跟文彭努力专研文字学,  探究文字来源.  他确信如不深入研究文字的来源,  是难以从事篆刻艺术的.  所以他刻的印都正确无误,  多半就是得力于老师的教诲和自己学问的功底,  文彭得了"灯光冻石",  总喜欢自己落墨布置,  再请何震镌刻.  由此可见何震的刻印功夫了.

      3. "大痴"和"小痴"

        明朝人汪东阳,  因为获得了一方汉朝留下来的"汪关"印,就改名汪关.  他家境贫苦,  要坚持学习篆刻实在不容易,  但汪关能刻苦努力  ,一面研究古文奇字,  一面专工汉印,  刻得非常逼真.  据说把他的作品跟真正的汉印放在一起,连专家也难以分辨.  所以明朝末叶,  许多大官和大书画家,  都要请汪关治印.  汪关和他的儿子汪泓如此痴迷于印章,  父子俩便有了两个绰号----"大痴"和"小痴".

         4. 郑板桥的闲章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闲章别具一格, 印文耐人寻味, 很为人称道. 郑板桥为官清正, 不会奉承上司, 他虽是进士出身, 却当了十二年的县令. 所以, 他在潍县任职时, 书画上常盖 "七品官耳" 一印, 显示了一个失意文人对封建权贵和黑暗官场的蔑视和嘲讽. 郑板桥还有 "富贵非我愿" , "恨不能填满了普天饥债" , "直心道肠" , "二十年前旧板桥" 等闲章. 读着这些印文, 一个不谋富贵, 同情人民, 厌恨不平社会的书画家的形象就好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5. "废道人"不废

        清朝人高凤翰(也是"扬州八怪"之一)因生病而右臂残废,才取了"废道人"的别号.他精于诗书画印.病后坚持以左手写字作画,而且还能刻印,他的印章,笔力和刀法都很雄健,郑板桥曾请他刻过不少印.他还特别喜爱砚台,每当得到佳砚,都亲自用左手雕琢,在上面题刻铭词,真是"废道人"不废.

        6.丁敬的骨气

        清代杭州人丁敬自幼家贫,后以造酒为业.他不大肯求取于人,终生不愿当官,而博学好古,到处搜集古代文物,珍本图书,因为见多识广,凡名迹到他手中能立辨真伪.丁敬的书房从不整理,卷籍堆积如山.他埋头考证并深入名山胜迹,亲手摹拓碑刻名迹.在篆刻上,他倡导学习传统,推陈出新,成为浙派的"西泠八家"之首,他不轻易为人篆刻,遇达官贵人求印,他也绝不肯随便答应,如果强求,他就痛骂一顿,弄的对方十分尴尬.

        7.  不知贫穷为何物

        西泠八家之一蒋仁,  自幼过着贫穷孤独的生活,  平时很少讲话,欢笑.  终生不愿为求官而死读书.  一生居住在祖传的两间屋子里,  房屋倾斜破落,  不能阻挡风雨,  但他爱好的书籍尽在身边.  生活尽管那么朴素,  但他热衷于金石篆刻,  沉浸在艺术天地里"不知贫穷为何物",  终于学丁敬而自成一家.  同丁敬一样他也不喜欢接近有财有势的权贵,  一般人很难求得他的印,  53岁死后因无子孙,  作品大多散失,  故传世作品十分稀少.

        8.  苦学成名的邓石如

       清朝大篆刻家邓石如,  幼年因极其贫困而失学,  仅九岁那年随父亲在私塾中读过一年书,  以后读书的事便让给弟弟,  而一切粗重农活都压在他肩上,  读书学艺只能偷闲,  十分刻苦.  他父亲是个民间艺术家,  因性情孤傲,  终年只在远近教书,有时离家谋生达三年之久,  父亲老了,  邓石如就接替父业,  奔走四方,  卖艺为生,  以负担全家八,九人的生活.  后来寄居南京梅镠之家,  遍览梅家所藏的古籍,金石文字,  又访问各地收藏家,  终于在书法上成为清朝第一篆隶名家,  并把书法功力融之于铁笔,  成为有很大影响的篆刻大家.

       9.  带了南瓜拜师父

        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个夏天,  一个风尘仆仆的年轻人背着两个大南瓜,  来杭州拜金石名家丁敬为师,  这件事在城里传开了.   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成为浙派篆刻名手的张燕昌,  他的一片真诚感动了年过六十的丁敬,  因此破例收下了这个学生,  给予悉心指授.  张燕昌家境贫穷,  他的家在浙江海盐,  一无名师,  二缺资料,  但他天资聪敏,  自幼刻苦读书,  能日记千言.  以后曾不畏艰险,  度海去宁波观摹"石鼓文"拓本,  回家朝夕苦练,  把自己的书斋也取名为"石鼓亭",  还搜集了几百种金石资料,  写成<金石契>一书.

        10.  篆刻汉印两千方的钱松

       杭州人钱松,  也是西泠八家之一.  擅长书法,绘画,  爱好金石文字.  为了学好篆刻,曾摹刻汉印两千方,  可见其基本功之扎实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终于领悟了前辈的艺术风格,  加以继承发扬,  最后自成一家.  人们称赞他为丁(敬)黄(易)以后的第一人,  说即使明朝文(彭)何(震)在世,  也望尘莫及.

        11.  永不见面的知己

        吴熙载和赵之谦都是晚清杰出的篆刻家,  虽然他们相互敬慕却一直无缘相见.  赵之谦在一印的边款中刻道: "息心静气,乃得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  其推崇可见.  数年后,  年迈的吴熙载才在泰州读到魏锡曾带来的赵之谦印谱.  赞叹之余,  当读到那一段文字时,两位艺术家的感情便交融在一起了.  吴熙载热情奏刀以"二金蝶堂",  "赵之谦"二印转赠赵之谦.  吴熙载逝世后,赵之谦认真地为他的印谱撰写了长跋,精辟地评价了这位永不见面的艺术知己的成就.  这二位杰出的艺术家的真挚友谊从此在艺林传为佳话.

       12.  晚学生

       吴熙载从小时候起,  对书法,篆刻艺术十分专注,  到了晚年,  却对写意花卉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不怕年老力衰,也不因为自己当时书法,篆刻已相当出名而自负,  而是虚心地拜一个年龄比他小十岁的画家郑箕为师学画十年,  所以吴熙载曾刻有几方 "晚学生",  "晚学居士" 的印章钤于画上,  真是 "活到老,  学到老"  啊!

       13.  一月安东令

       吴昌硕醉心于钻研与书法,篆刻有关的文字学,  却对当时一般人视为 " 敲门砖 "  的八股文毫无兴趣.  二十二岁时,  在县里学官的迫促下才勉强去应了一次考试,  中了个秀才后就决心不再赶考.  到了五十三岁那年,  曾被人荐为江苏安东县令,  因为不会逢迎上司,  更不会欺压百姓,  只任职一个月便毅然辞官,  专心致志从事艺术上的深造.  为此,  他三次刻过 "一月安东令 ",  这与郑板桥的 "七品官耳" , 赵之谦的 "为五斗米折腰" 一样,  都是用以发泄胸中郁勃之气的.

       14.  鲁班之子

       在齐白石三十二岁那年,他的家乡来了一位号称是长沙篆刻名家的文人,求他刻印的人很多.  齐白石也拿了一方寿山石去求刻名印.  过了几天去取,  此人退还石章说: "磨磨平,  再拿来刻"  白石见石章光滑平整,  但既然这么说,只好磨了再拿去,那人看也没看,随手搁在一边.  又过了几天去问,  仍退还石章,  倨傲地叫白石回去再磨,  白石气愤之下,  收回石章,  决心自己学刻印,并当夜用修脚刀刻成一方印.  从此他不断问友人请教刻印方法,  并参用雕花手艺,  慢慢地学起篆刻来.

       木匠出身的齐白石三十多岁时就已经成为民间画匠,  能以绘画为业了.  他爱好刻印,  一次他看到著名篆刻家黎微荪刻印,  就向他学习,  他问黎的弟弟铁安说:  "我总刻不好,  怎么办呢?"  铁安对他戏说: "你呀,  把南泉冲的楚石,  挑一担回去,  随刻随磨,  刻它三四大盒,案要案都化成石浆,  印就能刻的好了."   齐白石一听,就发奋努力,  常常弄的东面屋里石浆满地,  又搬到西屋里去刻,  正是这样的刻苦努力,  使他后来在篆刻艺术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

       齐白石从一个能干的木匠自学成长为优秀的画师,  后来又成为中外闻名的大画家,  可是他绝没有看不起木匠的意思.  他爱劳动,  也爱劳动人民,  木匠这个一般人视为下等的职业他却是很喜欢的,  所以他专为自己刻了 "鲁班之子", "鲁班门下", "大匠之门",  "木人",  "木居士" 等印章钤盖在自己的画幅上,  他在为自己曾做过木匠而感到骄傲呢.

       15.  黄宾虹"偷"临印谱

       我国现代著名国画家黄 宾虹,  幼年时候,  在他父亲与另一启蒙老师影响下,  就很喜欢书画篆刻.  他父亲藏有一些丁敬,邓石如的印谱,  但觉得他年纪还小,  往往只给他看一下就收回书箱.  黄宾虹十一岁那年,  趁父亲外出的机会,  偷偷取出印谱,  化一个月时间,  精心临刻了邓石如的印章十多方.  父亲回来看到这些临刻作品,  开始还不相信是儿子刻的,  直到看见他当场奏刀,  才惊呆了.

       16.  "咬得菜根, 百事可为"

       金石书画家钱瘦铁,  无锡人,  早年在苏州某刻碑店当学徒,  那时金石家郑大鹤常到该店裱碑帖及其它拓片,  瘦铁常去郑家送裱好的拓片.  大鹤喜欢他诚朴好学,  也就循循加以诱导,  又介绍他和吴昌硕,俞语霜认识,  有了这三位名家作老师,  他更刻苦学艺,  取三家之长而化成自己的面目,  他刻过一方印, "咬得菜根, 百事可为"  , 很能看出他的刻苦精神.

        17.  白头唯有赤心存

        邓散木是现代著名书法篆刻家,  自己取名 "粪翁" ,  乃是 "粪除" 也即 "涤荡瑕秽" 之意.  他一生留下五十多本印谱,  五千多方印拓,  这是与他长期勤奋努力分不开的.  他给自己安排的日程是:  "上午六时临帖,  七点作书,  九时刻印,  十一时读书,  下午一时刻印,  三时著述,  七时进酒,  周六和周日下午会客,  工作时间恕不见客."

        一九五七年,  邓散木因上书批评文化部不重视书法篆刻等等,  被戴上了 "右派"  帽子,  五年间他三次住院,  二次大手术,  一半时间卧床,  精神上,生活上压力极大,  但他刻了一方印: "白头唯有赤心存",  并且只要身体允许,  就坚持写字,刻印,读书,著述,  即使无人给以出版他还是写了不少书稿,字帖,  还继续热心通信,  口授,  向后辈传授书刻艺术.  六十三岁时,又因为血管堵塞截去左下肢,  就署名 "一足" ,  隔年又因胃瘤动了大手术,  当时他连举筷子也困难,  但他还是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苦练左手握笔,  用锤凿印,  刻下了 "谁云病未能"  一印.  他忍着病痛,  把生命最后的光和热无保留地贡献给了他终生热爱的篆刻艺术.

        18.  凿子刻印

        来楚生是当代诗书画印俱擅的大家.  他治印除了用刀刻之外,  还采用敲,击,磨,刮等多种方法来辅助印章的成功.  他的印不仅构思奇特,  对工具的采用也常常大胆设想并加以实验.  七二年春节前的一天,他与学生张用博在闲谈齐白石刻印的风格时说: "白石的白文线条一边光一边毛,  他是木匠,  说不定早年是用凿子刻的."  用博问他要不要试一试?  这下,  引起了他的兴趣,  笑着说: "好啊!"  用博高兴地到市上买来一把三分左右的小号木工凿子,  来楚生拿在手里掂了掂果真试了起来,  刻了一方: "药炉边度古稀年".

        19.  没有学识什么都弄不好

        钱君匋是当代绘画,书法,摹刻,音乐,文学,书籍装祯等方面较全面的艺术家.  他出生在浙江桐乡一个贫寒之家,  童年就爱用泥土塑玩具,  入学后又常用透明纸勾描香烟牌子为乐.  由于多次跳级,  文学基础较差,  工作后写的信文字欠通,  还有错别字.  丰子恺老师批评他说: "如果没有一定的学识,什么都弄不好"  从此他便埋头读书,  练习文法,  甚至能把一本字典全熟练地背出来,  终于自学成为一位能吟诗作画的多才多艺的大家.

       20.  西泠印社<印藏>的由来

       一九O四年,  金石家丁仁,王褆,叶为铭,吴隐等在杭州发起组织一个研究金石书画的学术团体.  经过十年筹备,于一九三一年正式成立,  定名 "西泠印社",  以 "保存金石,  研究印学"  为宗旨,公推当代著名篆刻家吴昌硕为社长.  印社先后拥有社员一百余人,  每年清明,重阳集会,  成为研究金石篆刻的学术中心.

        杭州西泠印社有一处刻着 "印藏"  二字的石刻,下面还刻着一段短文,  这就是当年珍藏艺术大师李叔同金石印章的地方.  李叔同就是中外闻名的弘一法师.  他在音乐戏剧,文学等方面造诣精深,  书画尤为人称道.  但在旧中国,他怀才不遇,终于在1918年出家为僧,  临别,  他将平生所刻的部分印章赠给西泠印社留念,  印社就为他封存于石壁之中,  题曰:  "印藏"  ,  以供后人瞻仰.  解放后,  为了很好地保存这些印章,  才全部起出,  另行珍藏,  而印藏刻石仍嵌原处,永作纪念.

一菊障目 不见南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0

主题

6918

回帖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86065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6-9-14 2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肯定是此道中人!

下次有机会来上海一起喝茶聊天, 一定快活!

我喜欢, 在山顶吹风,在林间看竹,在溪边听歌,在壁上跳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8 1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专业啊。

离离原上草=原上=原上草庐
[url=http://t.sina.com.cn/1321819915?s=6uyXnP][/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主题

4233

回帖

1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11709

论坛元老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06-9-19 2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道啊!
一道红,一道黑,不就是纸上的两道颜色吗?

http://blog.sina.com.cn/hongheiliangda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0

主题

3699

回帖

1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21888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6-9-20 1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8-22 22:50 , Processed in 0.04319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