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去冬今春,中国房地产市场上接连开出了两朵“奇葩”:先是“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怒放———与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历史大势相逆,带有自然经济色彩的“自己造房子自己住”,成为一股潮流席卷多个大中城市,其倡导者甚至被一些媒体冠以“带动房地产市场消费者自救的英雄”称号;后是“房地产诚信建设金”吐英———一家房地产公司发起并独自捐赠数百万元设立这个基金,打着保护消费者的旗号,为失信的整个行业“赎买”诚信。 我们之所以对它们称奇,是因为若在一个规范成熟的房地产市场上,它们根本不可能出现——没有赖以生长的土壤。但是,在我们这个房地产市场上,它们不仅生根发芽,还开花结果了。这令我们对催生出这两朵奇花的那块土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推出这组专题报道的出发点也在于此。 于凌罡的“蓝城梦” 滔滔不绝,成了31岁的北京市民于凌罡每天的“工作”———他要跟咨询者说,跟记者说,跟相关专业人士说。说什么?“自己盖房子自己住”。 “每平方米1480元,24300平方米的板楼总成本控制在3600万元以内(可以容纳2万多个家庭,8万人口),加上配套设施和商铺收益,每平方米成本能降到1020元。对于业主来说,每平方米每月有8元左右的收益,一年就是100多元。这样一来,建房成本很快就能收回——相当于这些房子是白住的!” 为了这个计划,于凌罡的“北京合作蓝城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不久前完成注册。 下一步,参加土地竞标———于凌罡的打算是今年“五一”前后拿到地块;再接下来就是招标施工队伍,实施土建。 今年1月,民生银行主动找到于凌罡。不久,专用来支持上述计划的一个金融服务中心,就在该行中关村支行设立。银行方面表示,“贷款多少不是问题”。 “我们买房子是买一天还是买一辈子?我们承受的价格是掏钱那一瞬间的价格,还是住进去之后的价格?”于凌罡想得很多,“我们不能只买到一个关起门的空间后,一出门却可能挨打受累,门里的东西还可能缩水。有关的一切,都应该让消费者有知情权。” 于凌罡有一整套方案,他将其命名为“蓝城”,合作建房只是一个切入口。 他说,自己这么做,不仅是因为房价,而是为了生活:“生活”则包括:知道该知道的,理解该理解的,享有该享有的。 今天,“蓝城”各方面的设计已高度细化,并在不断进一步细化中。眼下人们最关心的是大楼的地理位置、户型设计、拿地、运作管理、转账制度、成员的义务和权益,以及资金分配模式,而于凌罡操心的,还包括整个方案的节能环保效益、水电、垃圾、燃气及交通成本、板式写字楼和体育设施配套、政府、银行、业主、开发商各方的综合收益,还有收益的回报周期。 这些都与“生活”息息相关。 出于对自己计划的自信,于凌罡表示顺利获得银行支持并不十分意外,但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他还是“没想到”。这些支持者中,有北京市政协的委员,有国土局的官员,有资深专家学者,还有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陈淮就公开表示:“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可能老不规范,总有一天或者很快,我们就有机会更多地发展多样化的建房形式。合作建房对于开发商来说,只是共存共生的竞争对手。” 而北京著名的房地产维权人士舒可心、秦兵等人,更是积极投身其中。于凌罡说,到目前为止报名的有500多人,已加入合作建房联盟的近300人。 热潮“惊动”政府 其实,于凌罡并不是第一个举起“合作建房”大旗的人,但他是将这一计划付诸实施并走得最远的人。如今,他已被很多人看作带动房地产市场消费者自救的“英雄”。 今年初,集资建房的热潮迅速席卷北京、上海等国内多个城市:在上海,它叫“上海家园”,3名主要发起者中有两人已开始专职从事此项工作;在成都,它叫“大同花园”,已有100多人参与;在南京,它叫“我爱南京自建/团购房俱乐部”,已吸引200多人;在石家庄,它叫“水晶花园”,意在形容运作过程的透明……它的发起方式几乎全部是网络,在一个相关网站的首页上方,大字赫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在这个被媒体形容为“雨后春笋”的集资建房冲动中,甚至有了“石家庄模式”、“重庆模式”等操作概念的区分。 这种应者云集的现实,也“惊动”了相关政府部门。 国家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已向成都、北京、南京、厦门等市的建委以及上海市房管局发出“关于请报送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有关情况的函”,要求各地报送当地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详细情况以及主管部门对此的意见、看法和建议。 于凌罡则告诉记者,他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比较顺畅,有关领导对他的项目表示了肯定,相关的政策审批一路绿灯。 他的体会是:“政府部门对这件事虽没有明确表示完全支持的态度,但它一直默默允许我这么做,我还是从中感觉到了很大的支持。” 坚持下去的理由 当然,担忧甚至怀疑的声音从一开始就没有断过——针对个人组织的信用、针对后续管理、针对资金使用、针对政府提供的制度空间、针对竞标时的竞争能力,等等。 在一个被视为集资建房舆论大本营的网站上,这样的声音也正在抬头。 而于凌罡在回应一位网友表示担忧的帖子中说: 不得不说的就是不想住经济适用房,那种感觉好可怕,好可怜,好可悲……北京天通苑有15万多人,其中很多人每天早晚出行选择轻轨。但是,轻轨站并不到小区,公交车也从不为他们考虑,于是他们每天坐黑车,花2元,冒着生命危险,忍耐黑车的噪音和劣质…… 其实,如果他们有物业管理自主权,完全可以请最好的软座带电视的大巴当班车,每天负责轻轨接送,安全、舒适,成本还不到0.1元/人次。 大家好好想想吧,我们这些中等收入家庭,这些占社会总人口80%的能够自食其力的人,为什么不该合作盖楼?难道我们不想要门房、计时保姆、班车、会所、闭路电视、电影播放室、配套收益吗?难道我们天生就该被某些开发商靠假按揭抬高的房价剥削吗? “上海家园”的发起人郭宇新也说:“即使自己建房遭遇市场风险,也比忍受虚高房价和权益损害要强。” “要实现生活的价值,就是坚持下去最充分的理由。”于凌罡对记者说,“我相信,‘蓝城’的实现不会超过20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