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也好,请家长到学校也好,都应该是加强沟通,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种有效途径。可孩子最怕的却是请家长,请家长就以为着回家要挨打。家长也不愿被请,那以为着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要不怎么会被请呢?其实只要老师把握好请家长的几个尺度,请家长到学校来当面沟通交流,一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避免请家长的盲目性随意性 办公室有位老师动不动就请家长到学校来,学生上课不听讲请家长,作业不认真请家长,打架骂人请家长。。。。。。有个家长请得多了,同办公室的老师都被他认熟了。每次到办公室后先听老师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一遍,心情好时会点头配合,心情烦躁时要么当听众,要么老师讲完了他还来反问一句“还有吗?”然后转身就走人,弄得老师一脸尴尬。试问,这样请来的家长有效果吗?与其说请家长来是商榷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如说是来听老师的发泄。 更可笑的是,有的老师请家长只是一时之气,只是想借机吓唬吓唬孩子,哪知孩子却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家长一脸陪笑地找到老师,本以为孩子在学校犯了多大错误,没想到老师愕然: “你怎么来了?” “不是您让孩子带话让我来的吗?” “噢!噢!是这么回事,昨天您的孩子。。。。。。”这时才恍然大悟。 所以,老师请家长之前一定要想好,请家长来的目的是什么?主要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能否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其他途径得到解决呢?是不是让家长到学校来当面交流效果会更好些?家长有家长的工作,如果请得过频,而谈话内容又大同小异,只会引起家长的反感,更谈不上达到配合教育的目的了。 二.谈话要恰如其分 首先要明确一点,老师请家长不是为了告状,而是为了加强沟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前几天,有个老师把一个学生的家长请到了办公室来,先是列举了学生平时表现的种种恶习,随后让该同学把他自己的作业拿来,同时又找了个学生把班上做得最好的几本作业拿来,一本一本的翻给家长看,边看还边数落,“同样的老师教,看看别人的作业,再看看你的作业,看着我就头痛。”直看得家长血往上涌,脸涨得通红,当着办公室很多老师的面,把孩子结结实实地打了一顿,老师又不得不忙着扯劝,门口围了很多学生,场面很是尴尬。 这样请来的家长不仅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还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使今后的再教育更加困难。 有经验的老师来处理该问题,则就是完全不同的效果。前两天,办公室另一位男数学老师与家长的谈话让我不禁拍案叫绝。他班上一位男同学是本学期才转进的,基础较差,上课不听讲,作业也不做,老师给他补习他就开溜,即将面临小学毕业,很可能拖班级的后腿。家长请来后,老师的谈话却没有很快切如主题,而是先拉把椅子让家长坐下,然后谦和地问家长是不是很忙,工作压力是不是很大,当家长说还好时,老师便委婉地讲了孩子的现状,而且还一再强调:“他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孩子,我很看好他,只要我们互相配合,这孩子一定了不起!”只听得家长眉飞色舞,频频点头,连声道谢。走的时候还不忘说一句“让您费心了,以后我会多来学校和您沟通。”看看,同样是请家长,效果却截然不同,同样是悻悻而来,第一种是愤怒而归,第二种却是雄心壮志,满意而归。 三.用谦和的态度对人 生活处处皆教育,作为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工作者,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仅对学生起着 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对家长如何看待老师,把孩子交给你他是否放心,通过交谈确定对你的认可程度,古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吗。 教师和家长同样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家长和我们是平等的。严格意义上讲,老师请家长到学校来是请家长帮忙,协助教育好孩子。家长有家长的工作,他能放下手上的工作到学校来,是对孩子的重视,对老师工作的尊重。此时,教师一句亲切的问候“您来了,您请坐。”一句真诚的抱歉“不好意思!又耽误您时间了!”顿时拉近了老师和家长的距离,使谈话的气氛轻松许多。只要不摆架子,不盛气凌人,话谈清了,理摆顺了,情交融了,还有什么不能沟通?还有什么不可理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