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哲理往往有很多地方是共通的,比如,曾经有读书人说,读书的过程是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赚钱和千金散尽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户外的装备概念,在背包客们的内心中也是随着对户外的认识加深以及能力的加强而从由少到多,逐渐变得由多到少的。 人之初,知识匮乏,需要通过大量地阅读来增加自己的知识量,丰富内涵。随着书越读越多,脑子里的东西装不下,也记不住,不过,在这个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人们学会了归纳总结,学会了精炼,学会了从一大段文字、一厚本的书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思想精髓,也就是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就是一个读书由厚变薄的过程。而实际上,如果没有这个大量阅读体会的过程,直接将中心思想告诉给读者,恐怕,很多时候读者也不一定会立刻理会和吸收,充足的实践数据资料也是给人们以深切体会的必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文字还是需要的。 回到玩户外这一个很小的范畴来说,大家对户外的理解和认识,也是一个很类似阅读、体会、理解和吸收的过程。 进入户外,玩家们往往是从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开始慢慢体会,没有谁一开始就备足好对于自己最合适的户外装备的。而且,户外生存能力和经验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变化过程。 开始的时候,看看别人——几个视线范围内有限的人他们用的是什么装备,于是根据能力和偏好进行选购。开始的背负能力也不是很强,所以背包里的东西也不是很多,有时候还指望别人背着帐篷自己借光。 随着户外能力,尤其是背负能力的增强,肩膀也宽厚耐磨了,腰板也硬朗结实了,对于背包客而言,信心是大大地加强了的,所以,紧接着的一个理念被灌输进入了脑海,那就是——只要背负能力许可,只要是想象中用得着的东西,都塞到包里没错,总是会有以防万一的时候,没准还可以借给别人用一用。所以,就个人装备而言,种类也越来越多,包里的东西就越来越多了。 实际上,随着经历的增加,尤其是自身能力的增加,每个人都会发现,很多户外装备自己完全是可以不需要的,一些越来越简单的东西,都是完全可以替代那些笨重的装备的。 就拿户外最为典型的装备——帐篷而言,这个玩意在户外,尤其是天气和环境不是很恶劣的地方,可以说是根本不需要的——当然,打算混帐和希望有独立个性空间的人自然是例外。 帐篷这玩意分量重,体积大不说,支起来,收起来,整个过程都很麻烦和费体力,而且,支帐篷和收帐篷往往都是在人们极度疲劳地抵达营地时的晚上和极度饿而无力的早上,都是人们极其不情愿出力气的时候。也可能在开初玩户外露营的时候会有一点好奇的新鲜感,之后,对帐篷这玩意充满的就是厌恶感和麻烦感,因为,整天地背着它,用得到的时候实在是太少太少。 除此之外,为帐篷配套的还需要地席什么的,分量也是有一点的,帐篷本身有防水防潮功能,居然还要背一个占很大空间的防潮垫,真是麻烦多多。而实际上,如果为了防雨防露,弄几个树枝支撑一下雨披也不是不可以,地上垫上那个好一点的地席就足够防潮了,用两块小一点的坐垫垫在屁股和腰下,也足够柔软了,膝盖部位,带上护膝应该也不会有和地面硬碰硬的难受的感觉,当枕头的自然是还有很多的东西可以被选择的,而所有这些替代帐篷的东西,才确实是包里所必备的,再背个帐篷,实在是功能的重复。所以,现在就已经有了Gore-Tex面料的睡袋了,就是让人们尝试不需要帐篷的裸睡的! 其实,帐篷仅仅是一例而已,还有很多是可以省的,这样,背包也可以由大变小了,所以,现在,超薄面料的登顶背包就比较流行起来。 说起来这个问题也是蛮恶心人——这些所谓的前卫性尝试,往往总是要资深背包客率先垂范了以后才会慢慢普及开来,哪个新人想把它整成潮流,看来还是比较有难度的!而且多半会引来旁人乃至资深人士的嗤笑……  用地席和雨披代替帐篷的裸睡场景——charz亲自试验,当然,还是有一点小问题,比如脑袋闷在雨披里,呼吸得热空气在里面遇到雨披外的冷空气而凝结成水滴,很容易直接流到睡袋上,打湿睡袋。如果脑袋露在外面,会不会着凉和被蚊虫盯咬等,都需要摸索办法解决。不可盲目模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