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70年的3月份随全家下放五.七干校,下到蒲圻县赵李桥区新店公社泉坑大队5小队。当时年仅10岁,71年9月回汉。距今已38年。真是忆往昔弹指一挥间。 前几日家兄提出:故地重游。吾欣然允诺。 5月2日一早,一行5人(还有家兄一起下放羊楼洞茶场的同学)之自驾游开始了。一路上老天可能看我们曾经受了些许磨难,或是太阳老公公因劳动节要休息吧,都不愿出来,时而露一下笑脸,时而又板起了面孔不愿见我们。7.40就上了京珠高速,经过一小时五十分约一百七十多公里的路程,下了京珠高速,再行大约15公里到达生产队。 生产队里已人员稀少。儿时的记忆虽已模糊,但看着那曾经住过的土房,那曾经砍过柴`挖过野菜`踩过野笋的大山,那曾经玩耍过的稻场,一切的一切又是那么的熟悉。眼前的景象勾起了我的回忆,我仿佛又回到了重前,往事历历在目。有辛苦,有心酸,亦有快乐。 昔日热闹的村庄现在只是老弱病幼留守。村里的劳力都外出打工了,显得有些荒凉。当时虽年幼但有些事还依稀记得。由于当时非常落后,也不许搞副业,农民出一个工仅9分钱,秋收后要交公粮,还要卖余粮(当时所谓的规定),农民忙了一年家里的粮食几乎所剩无几,大部分农民只能拿红薯和蚕豆充饥,吃的是野菜。大冬天真的是没棉裤穿,有些人甚只单裤过冬。下雨就用蓑衣挡雨,根本就没有雨伞。住的也都是土房,点的是煤油灯还不敢点时间长了。如今土房依然还在,吃水还是靠井水,只是现在基本家家有有线电视看,变化不是很大。只是当时进村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村里的建设基本没搞。当时虽年幼,但经常上山砍柴,挖野菜,踩野笋`。每次砍柴都是上午8点左右出发,带着砍刀,麻绳和冲担(一种两头尖的挑柴的工具),上山休息片刻就一通乱砍,清理好后捆扎结实(未称过。但可能有60~70斤左右),用冲担挑下山。挖野菜踩野笋就拿个竹篮子,每次踩挖的很多,够吃好几餐。记得当时有个名叫“延发”的男孩,比我大5~6岁,每次看我踩得少时他就把他的战利品分点我,令我感动至今,可惜这次没见到他,听说是外出打工了,嗨,真是遗憾。大山现已封山育林不允许大规模的砍伐了。到秋收后和家兄每次用箩筐挑上70斤稻谷走5.5公里,到新店镇粮店去碾米,一路上两人换着挑,因年幼加之路程较远两人肩膀都肿了。想起那段经历真是心算。不过也锻炼了哦!哎,往事只能回味。 从生产队出来5.5公里,到曾住过的新店镇粮店(因粮店缺人调家父帮忙,住在粮店至回汉,)和就读过的学校(原教室已拆),学校还是那样的破旧,只是校门改了方向。(当时上学经常都要带锄头等工具上山开荒种地). 又经过四十多公里经赵李桥到桂花泉镇(黄土榜),本想再尝当地的苕粉,记得当时苕粉非常好吃,很有嚼劲,(也许是当时的生活条件太差吃啥都香吧)可惜没有卖的了,只得抱憾而归。 从桂花泉镇往回到羊楼洞重游了曾经繁华的石板街,如今也是清冷无比。石板街是明清时代的建筑,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省里将其列入了重点文物保护地。其实它比湖南的芙蓉镇要长很多,要美很多。石板街大约有700米长,两边的古老建筑依然保留着明清时代的原貌,只是当地政府没充分利用,所以知道石板街的人并不是很多。老百姓依然过着不太富裕的生活,如果旅游开发搞好了,我想当地的老百姓的生活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石板街出来转道家兄曾下放待过5年的羊楼洞茶场(原叫茶场3连),茶场总共有7个连,知青人数达数千人。羊楼洞茶场地处偏远,腹背为山,曾经是改造犯人的地方。后由知青接管。昔日繁茂的茶山如今已是荒凉一片,茶树已不见了踪影,上山的小道已被杂草遮盖,山上的水库也已不见蓄水。知青们原住过的宿舍现在已成残砖破瓦,残垣断壁。已失去了当年知青们在那时的青春活力。据说是当地政府看茶叶的销路不好已经退茶还林,退茶还竹了,其实羊楼洞茶场的茶叶在国外,特别是英国人非常的认可,想必只是当地政府没有充分利用罢了。 偶然想起毛泽东诗词 ...... 弹指三十八年, 人间变了, 似天渊地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 九死一生如昨。...... 只是眼前的景象不是“似天渊地覆”。有感而发拙诗ru xia : 三十八年弹指间, 田园风光依然见, 可叹人物均未变, 往事历历在眼前。 昔时年方二五龄, 而今已成半百人, 广阔天地作为大, 只是毁了一代人。 年过半百忆少年, 往事依稀浮眼前, 读书时节搞双抢, 还要外出大串联。 农民田地并无多, 世代辛劳为生活, 知青人数不算少, 占人土地不好过。 因刚买的机子使用还不熟练,PP待后再发 [此帖子已被 孤独男人 在 2008-5-7 21:57:59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