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家桥村地处咸宁至通山公路旁,四面环山,一水穿村而过,几株古树掩映的刘家廊桥静立河上,构成了一幅古朴而典雅的农家风俗画卷。 刘家桥古民居始建于明崇祯三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兄弟彭城王刘交后裔刘元武始建。刘家后代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陆续建了老屋、下厂、上新屋和下新屋等四处古民居,建筑总面积达3.5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740间,楼道38条,天井54个,通过一座廊桥和一座独木桥(后改为石板桥),将四处民居连成一个整体。刘家桥古民居采用特点鲜明的徽派建筑,具有明清古庄园建筑雏形。屋内堂屋高大,巨梁横跨,雕梁画栋,房房相连,廊道相通,迂回曲折;屋外,青砖到檐,青瓦盖顶,垛墙叙伸。整个建筑群门庭严谨,屋宇绵亘,鳞次栉比,蔚为壮观。(在看完刘家桥这古风雨桥后,前往通山途中还有另外一座风雨桥_红卫桥。原来叫万寿桥)
2. 通山县 “大夫第”被有关专家誉为“江南第一宅”。又叫“芋园”。进入“大夫第”的古屋,从外面看似封闭,内部却十分开放。步入其间,你会发现,整个大院由门、窗、甬道将每一个空间串联起来,院与院之间或石阶相连或幽径相通。屋顶的马头墙檐角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画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这是清朝县令王明璠的“故居”,高墙、大砖、粗梁、大柱,宏大的规模令人惊叹。占地达1万平方米,分为老宅和府第。府第内仅天井就有32个,有房84间,院内还有家祠、家学。老宅为王明璠父亲所建,占地1200平方米,府第即是王明璠退官回乡后修建的,占地8800平方米。 府第作为一单体建筑,其体量之大,保存之完整,令人叹服,两个门额上书有“大夫第”的字样。祠堂旁有一条宽3米长80余米的长巷,芋园内设施、机构的齐备令人兴叹。马厩、碾房、织房、柴房、厨房和杂役间等多达三十余间。还有“怡济药房”,家庭戏楼,牢房等等,衣食住行一应俱全。。目前,“大夫第”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并已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闯王镇(宝石村)(在通山县闯王镇南约2公里。)曾是鄂赣边贸地区,有“小汉口”之称,位于通山县城关东南向,距离县城30多公里,放眼望去,清清的宝石河把村落分隔为东、西两岸(别忘记两岸都有好风景)。(宝石河盛产“宝石”——鹅卵石)宝石村民居群始建于明万历时期,历经明、清、民国三个时代,数百年历史,现在遗有明代、清代早、中、晚时期建筑和民国时期形成的各式风格民居130多栋,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鄂南最大、历史面貌最完整的民居村落。宝石河从村中流过,南北两岸都属于宝石村范围,现在留下来的老屋仍有百余栋。这个古村落的大小街巷,大多都是用鹅卵石铺成,走在这样的街巷中,犹如在乡村的画卷中徜徉。
4.闯王镇的焦氏宗祠,省文物专家认定是古民居极品,是一座民间民居艺术的宝库。是一处极具研究价值的明代古民居。这栋一进三重的古民居虽几经重修,但仍基本保持了原貌。昨日,记者现场看到,这栋古民居第一重为戏台,第二重为空旷的大厅,第三重为祭祀祖先的神台。屋檐上,硕大的鳌鱼挑雕工精细、栩栩如生,雕梁画栋、7架梁建筑形式,显示着主人的显赫身份。罕见的 是,在二三重之间,这栋古民居不单是一口天井,而是在第三重往天井间方向伸出了一个大拜厅,拜厅四个大石墩上立着四根大木柱,大翘角檐直指蓝天,属无冠顶四面出水式。拜厅的四角,雕刻的狮子玩球形态逼真。正面的横梁上,是三条雕刻的金龙,还有雕功精湛的花檐。这里精致的雕刻艺术,让大家见识了有别于徽派建筑的大气雕刻,该民居修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由于主人的祖先考取过探花,因此主人才有资格修建这种较高规格的民居。
5.谭氏宗祠
位于通山大畈镇的一座建造精致、气势宏伟、风格独特的古建筑。这座占地2100余平方米的宗祠,始建于乾隆戊寅年间(1758年),为谭氏祖人谭计六首捐建造。
6. 隐水村-----古老典雅的村庄,大畈镇隐水村位于通山县西南20公里处,始建于后周显德元年间,至今有近千年的历史。村中有一天然大溶洞,穿山而过,两溪合注其中。故而得名。
隐水群山环抱,流水淙淙,景色秀丽,风物宜人,有着丰富的山林景致和复杂独特的地貌。 整个隐水,外有南山、大力山、长力坡巍峨耸立,内有双溪环绕、械墙、门楼守望,很像一座城池,也很像一方都会。二十多个小村落窝居在三垅四岔中,小巧玲珑。全村各类建筑中,以明清两代筑的居多,祠堂十多座。这些古建筑清一色青砖灰瓦,朴实素雅。高峻的马头墙,仰天昂起,既可防风,又可防火,间或有几座较高水准的祠宇宅第。民居建筑大都分两层,上层藏物,下层住人,厅堂居于中央,卧房分置左右。明代与清代住宅、大门多在右侧、清初以后,移至中间,门楣、屋檐饰以雕刻、彩绘。屋内墙壁、门柱、窗棂、柱础、枋头、甚至档板、天花板,也多有木刻装饰。绘制的花鸟虫鱼,人物山水,传奇故事,神话仙迹,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雕工绘制,都很精致细腻,且风格各异,体现了江南雕刻技艺之精华,令人悦目赏心。有一些明清时代屋宇的门额上,还刻有造型庄严的避邪浮雕,这是从远古留传下来的傩像,或以泥塑,或以青石雕凿,工艺精湛高超,淳厚古朴,为一般雕像不能及。
7.通羊镇牌坊屋。一个相当精美和珍贵的节孝牌坊屋
8.西泉世第----西泉世第位于通山县大畈镇,是西泉畈吴姓的支祠。它面阔三间,通深三间,面积240平方米,小巧而典雅。 宗祠始建于清朝嘉庆辛未年,同治四年进行过一次整修,光绪丙申年(1896年)又作过一次大的修葺。现存的面貌当为光绪年间的建筑遗存。
9.江源古民居迪德堂:由清朝光绪年间进士王迪吉主持兴建,用了三年时间,于光绪17年,公元1891年竣工,迄今已有115年历史,总建筑面积1328.2平方米,是我县保存较大的古民居。到目前为止基本原貌依然尚存,住屋一进五重,砖木结构,青砖黛瓦。屋外的滚龙墙,马头垛,大门的高石坎显现着当初屋主的社会地位。古居屋屋相连,院院相通,门窗与墙壁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17个天井,让整个房屋通风透光。走在幽静的石道上,不禁联想到曾经人丁兴旺,合家欢乐的景象。 站在村中的石拱桥上看迪德堂,屋后古树参天,青松翠竹。屋前田间碧野,禾苗茁壮,犹如一幅极具诗意的山水风光画卷,仿佛进入一个桃源仙境,梦里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