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前世,那么,我愿是那采莲的江南女子;如果有来生,那么,我愿生在杭州长在西湖畔…… ——题记
一、 一提起江南,一提起杭州,似有连绵不绝的绮丽诗句在口中流转。白居易的杭州,是平易的,是“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苏轼的杭州,是变幻的“浓妆淡抹总相宜”,苏小小的杭州是“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l林逋的杭州却是隐逸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样的文气,这样的绮丽…… 有人说,一个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来自他所见到的这个城市的第一人,一般而言是出租车司机,而我,对杭州的第一印象却是源自一个男人的声音————利落干脆、看不顺不平的事开口就是恶言,嬉笑怒骂任意随性。虽为汽车司机主持公道向强势力打抱不平,但亦是秉公直言,不偏帮不为私。与一般时下的主持人柔软温和不同,言语虽不温柔却是那样真实,听起来也酣畅淋漓,大呼痛快。 那是我们走出火车站去西湖的路上在Taxi从广播听到的声音,自此开始喜欢杭州这个柔意里却带着刚骨的城市了。 二、 幸是住在西湖畔,走几步便是那一汪碧水,想起林清玄的“温一壶月光下酒”,这般的诗意,让人也不禁地说出“枕一汪碧水入眠”这样俗气的话。 来的次日,一大早,便租了几辆自行车。沿着湖边、苏堤、白堤行走。亦是沿着诗句寻找着前人的痕迹。 那遮天的荷叶,那亭亭舞女的裙,那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更是“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断桥虽不见残雪,也让人想起千年前那载着白娘子与许仙相遇的渡船,百年修来的同船渡的缘分,换来的却是“水漫金山”的爆发。还有孤山路,自然想起“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出平云脚底。”,我们还颇有兴致想去一寻贾亭。还有“绿杨荫里白沙堤”,还有“山外青山楼外楼”…… 苏堤那自是不用说,骑着车走在这道上,想起我最爱的苏东坡曾经走过此地,人整个也飘扬起来,骑车从桥上滑下来的时候甚至轻狂地松开把手,任车子左右跳舞,轻哼那小调。堤岸两旁的拂柳也是活泼得紧,随风舞动,招招摇摇。想不起那折柳送别的凄凉。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是呵,不必伤怀,不必吟诵,不必感概,自由自在即可。 任何一处皆成诗,任何一处皆入画,游走在其中,嘴里也似有满口的诗意,再也掩不住。沿途到某一处,便有那前世的诗句撞入脑海,不禁地,流淌出来。
三、 杭州人也是可亲的,吴侬软语之地,自是没有火爆性子。 看见有小船采摘荷叶,沿湖而卖,特意买了仨。我嘱咐,是要买来戴在头上的,可是要漂亮的。那船夫朝我微微笑,似是笑我傻气,但却细细拣了干净整洁的几个给我们。旁边的市民见我们买了,便热心的上前来告诉我们用法:洗净,晒干,切碎,和小米一起,煮成荷叶稀饭,清香满口,吴语自是不太懂,只得听着微笑着。 自行车坏了,刚停下来整修,就有热心人上前教我们处理;自己在路边嘀咕着去哪里找饭吃,便有亲切的指路者。或许,走在这样的城市,内心也不禁柔软了许多,满是微笑,并也想让经过的陌生人也满怀笑意。 四、 杭州,因为这一湖水而充满灵气。 杭州的美不是外现的,而是隐于心的舒适。杭州是四时皆宜的。春天的苏堤春晓,柳浪闻莺,夏天的曲院风荷,秋天的平湖秋色,冬天的断桥残雪。 断不仅仅如此。沏一壶西湖龙井,随意坐在湖畔的小茶亭,看云卷云舒,看画船自来去,看晴光潋滟,看雨色幽奇。真真是“洞中方一日,人间已千年。” 前人所说的“诗意地栖居”,大抵如此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