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5日,一个秋意浓浓阴雨霏霏的日子,武汉意气堂一行成员在武汉文史专家刘谦定老师的带领下,踏着先烈的足迹,寻访70年前江城数处抗战的旧址。
上午10:00。我们从珞珈山半山下车,简短介绍后,刘谦定老师直入正题,尘封70年的历史再次翻开,簌簌的雨声伴随着老师凝重的话语声,齐齐打在我们的身上,心上。。
“十八栋,指的是上世纪30年代初,武大在珞珈山建造的18栋别墅,抗战胜利后,武大又新建了3栋洋楼,实际上有20来栋。 1938年武汉抗战期间,武汉成为事实上的战时首都。珞珈山几乎成了国民政府所在地,许多国共军政要员都在此居住。”
沿着山路徒步前行,不久,就来到一栋三层的小洋楼前。古藤绕瓦,树木扶疏,杂草丛生。楼正面小路中间铺了一些青石,楼前不显眼处设置有GPS定位监察装置(没有老师示意很容易忽略),上面有“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字样。刘老师带我们绕过丛生的灌木走到屋后,示意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和埃德加·斯诺照相的地方,以及武汉市政府1982年在房壁上立的大理石标志牌,只见牌上刻有楷书“周恩来同志旧居”。墙壁上的老水管生着铁锈,非常斑驳,屋后狼藉的散落着一些前任屋主遗落的物品。没有人气的房屋,其衰败凄凉可想而知。“不过,这样的境况相信不久就会有所改善。武汉大学已经开始对十八栋进行整体保护,不仅用科技方式定位监察,还将斥资维修。相信不久,十八栋将整旧如旧,再现她昔日的风采。”
上午11:00。武大体育馆,即宋卿体育馆。 “在这里,曾召开一个至关重要的会议———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会上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蒋介石在这里进行全国抗战总动员……”体育馆内正在举行活动,人潮涌动鼓声震天,刘老师不得不带我们匆匆看过体育馆后,转至车内介绍。我们在雨中注视这座由黎元洪捐资兴建的老体育馆,心中涌动的是一种别样的情怀,从这里开始,全中国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真正做到了“无分南北、无分老幼”,共同投入到抗日的伟大洪流中。
中午12:00。抗日阵亡将士表烈祠。 最显赫的牌坊上书写的却是“黄鹄山庄”字样。它就是,曾经供奉着抗日期间全国阵亡将士的表烈祠。承包商人的商业作为,把一个好端端的表烈祠弄得面目全非损毁殆尽,连当年降半旗哀悼阵亡将士的旗杆,居然都被无知的人砍断了,仅存一个和地面平齐的旗杆洞。 隐痛无语,肃穆的三鞠躬后,陷入静静的沉思……那一刻,彻底理解了刘谦定老师的痛心疾首、奔走呼吁,英雄,不应该被人们遗忘!大武汉,一座英雄的城市,更不应该遗忘!
下午2:00。中山公园 “受降堂”。 “受降堂”,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第六战区司令部接受日本侵华第六方面军投降的受降地点。刘谦定老师式示意大家参观尘封半个世纪的“受降碑”,“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十八日蔚如奉命接受日本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大将率属二十一万受降于此”,运笔遒劲行笔流畅,不难想像笔者当年提笔挥毫时是何等的扬眉吐气,更不难想象当年武汉民众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欢庆胜利的情景……
下午4:00。新四军军部旧址。 步行至胜利街与芦沟桥路交汇处时,只见一排老房子立在路的尽头,现存的旧址与老照片上的新四军军部几乎没有变化 ,无论是街道的格局,还是房屋的样式,一切均保存完好。
下午4:50。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纪念馆。 这里正在举行“武汉会战图片站”,展示了很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资料。可惜时间匆匆,唯一记住的是“刘家琪”,与郝梦龄将军同时牺牲,抗日期间武汉阵亡的最高级别的将士。70年后,他的墓,连同以他名字命名的路,都不可思议的消失了……
本次寻访就像经历了一次人文精神的洗礼,暮色归途中,想到很多感慨很多,只是回家的脚步,比任何一次活动结束后都要沉重。铭记着那段峥嵘岁月,正以惊人速度衰败消亡的旧址,如迟暮的老人,在秋风秋雨中等待着,静默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