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温柔的人有福了 看影片[绢]。拍得精致,主人公也养眼,但还是会觉得空虚,或者说还是流俗了。 撇开各自原著不谈,因改编后的电影与小说本身已是两回事,电影更具直接的商业目的与潜在的模式性。 把前不久的[面纱]拿来对照一下,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分解出来,就会发现此类影片在基本元素上很是相似,或许正是为此,如今我们几乎说不清一部影片到底是好看还是不好看,到底是唯美还是俗丽吧。 [面纱]人物:费恩(丈夫)、吉蒂(妻子;出轨者)、查理(第三者;有太太)——情节发展:吉蒂受到惩罚:1、向查理索婚被拒;2、被费恩带到瘟疫地区。——关键背景:古老中国——剧情高潮并结局:1、费恩死去;2、吉蒂悔悟。 [绢恋]人物:哈维(丈夫;出轨者)、海琳(妻子)、妾女(第三者;有男主)——情节发展:哈维受到惩罚:1、寻找妾女失败;2、丝厂几乎破产。——关键背景:古老日本。——剧情高潮并结局:1、海琳死去;2、哈维悔悟。 何其类似。人物元素与情节元素乃至故事的结构方式几乎都是相同的。一个隐在区别在于吉蒂是身心出轨,而哈维从事实上来说是精神出轨,还没机会落实到身体上---由此他女性的肉体也成为寄托。故吉蒂的越轨之恋很快便被庸俗彻底否定--甚至是残酷的,从查理本人的态度、从旁观者口中,一再地不留丝毫余地;而逐爱未遂的哈维,导演却为他幸运地保留了一部分真诚的想象,而偶尔的交触也因疏离不得而变得柔缓细腻——说到底,还是煽情的描述手法。 所以我们看电影,似乎觉得很感动,又觉得感动得很有些困难,因不知觉中我们原本敏锐的神经细胞已被多年来铺天盖地各种手段的煽情给磨钝了。很难断定,华丽的面纱下,到底是有意义,还是本来是空虚? 概而言之:男女主人公一定要美好;背景设置一定要唯美并富有异国情调乃至古老蛮荒的神秘氛围;还要有一个突出的关键词,即“禁忌之恋”。禁忌之恋一定受到惩罚,而故事中最纯洁的那个人物将成为虔诚无悔的受难者——因她(他)是爱的象征;而犯下过错的人将留在世间悔悟他(她)的过错,并被这永恒的爱唤醒曾在尘世间迷失的灵魂,从此走上洁净之路。 为什么都会这么拍?原著可不见得是这么写的。小说往往更切骨,根本不会给人留个光明的尾----没有引导、没有安慰、没有终极答案。想来花大价钱请名演员、打造美丽画面,尽力营造古典氛围与悠远情调时,导演不一定会这么分析影片元素。因为预料这样的片子会赢得票房,因为预计现代人的心灵需要这样的故事来安慰。 从几年前美国影片[偷心]中两对男女四个人之间情感的交织难解,以女主人之一,年轻而迷茫的脱衣舞女艾丽丝为崇高的救人而死去,镜头定格于她的小小墓碑再远滑向城市川流不息的人群为告终;到今天离开都市而出走别处,切换的背景多元了,情感上却变为更加清晰的单一主线:偷情--惩罚--受难--悔悟,现代人大概已厌倦了越来越轻易甚至泛滥麻木的情爱,而迷失的灵魂更需要救赎,于是,身往古老神秘的国度,开始漫长甚至充满危险的远程,在浓雾、荒谷、甚至令人恐惧的流疫中守候、挣扎、绝望又怀抱希冀,无一不显示出对真爱意义的重新追寻。 情感向深是哲学,由哲学层面再往下追问,往往最终涉及宗教。基督的教义仍是这一切陈述最深处的底子,人的心总需栖息之地。谁能拯救人类的灵魂?什么能令疲惫而悲伤的灵魂得到充实、抚慰与光明? “Love suffers long and is kind; love does not envy; love does not parade itself, is not puffed up;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Does not behave rudely, does not seek its own, is not provoked, thinks no evil;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Does not rejoice in iniquity,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Bears all things, believe that things, hopes all things, endures all things.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Love never fails. 爱是永不止息。”——《圣经》 不论信奉什么教义,读到这样的话都令人心生温柔,而“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结束) 好了,就贴这些吧,祝大家平安喜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