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著名青洪帮头领刘玉堂60周年忌日所记 正月十五即到。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天是著名青洪帮头领刘玉堂的60周年忌日。1949年正月十五,73岁的他因心脏病逝世于兰陵路中南剧场二楼住所,未能逃脱“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魔咒。 刘玉堂者,咸宁十都唐家埠园山福音庄(今西河张唐家嘴)人,生于1876年,童年住汉口广益桥,所住之处与手工作坊麋集的长堤街毗邻,各帮间打斗频繁,民风尚武,故拜师学武,常打抱不平。与青洪帮紫荆山龙头大爷秦泰结识。后遍游长江上下,参与大运河漕运,投在青帮老头子张镜湖的门下,逐渐成为江湖上的“刘大爷”。回汉后担任清政府侦探长一职。加入日知会、同盟会,是共进会的第一届会员,在汉口河街开设“新大方栈”,暗中支持革命。武昌起义中,刘大爷被委为长江陆路稽查长,后任驻沪鄂军交通事务处处长。建功卓著,曾荣获勋章。1937年双目失明后,才慢慢淡出江湖。 刘玉堂死在解放前夕不能不说是荣幸,否则不知要经受多少劫难。他的爱女刘四育从那时起都不敢对人说自己的父亲是刘玉堂。父亲与孙中山、梅兰芳等人的合影都在文革中烧毁。如今,刘四育已届90,晚景凄凉,常以追忆父亲和自己的逝水年华度日。 拿着19岁时与纨绔子弟魏某的结婚照,刘老太太感叹了一句:“不看新娘上轿,只看老太守城。”你戴五克钻戒五颗独钻手镯当新娘又如何,你在革非堂后花园开70桌流水席又如何,你在庐山爱庐家中经常见到宋美龄赵四小姐又如何?时光让一位妙龄女郎成老迈之人,满头青丝变一头枯草!我曾在见到胡风夫人梅志时这样感叹:卑鄙的时间使她衰老,却没能完全抹掉她江南女子的风韵;而命运恶毒的欺凌,也没有改变她的善良。这一句感言可以移用于刘四育老人。 我晚上去晴川阁看完花灯回家伏案,回顾今天经历,忽然想到另一位老太太的一声叹息:“人是后颈窝的毛,看不到的。”发出此言的是卢起琏。她是何人?请容我往下讲。 看过我的拙著《白沙洲芦家》的人都知道那张“芦氏世系图”(实为卢氏)。卢氏旅汉第五代卢明发(即卢甩头)其实有三子,为从字辈,我为小说叙述方便只写了两房。大房生有七个,为兴字辈。长子兴荣排第三,二子兴华居第七,其他六女生世均不详,我在小说中也没有记述。卢兴华有四男四女,可谓人丁兴旺;其兄卢兴荣生育三女:起瑚、起珍、起琏。卢起琏托北京亲戚从网上买到这本小说,打电话请我到其家中谈话,说得最精辟的一句话就是“人是后颈窝的毛,看不到的。” 卢起琏有感而发是由于她的六个姑妈的命运:大姑嫁木商刘兴泰住陆家街,文革初期因脑溢血死在协和医院;二姑嫁姓徐的,年纪轻轻即守寡,一直住三姑家,1979年死;三姑嫁给陈太乙,解放后也没有好下场,儿子是人大教授,她死在北京;四姑所嫁的丈夫姓丁,是社会上混的人,1954年发心脏病死;五姑嫁医生周楚樵,文革中被吓死;六姑抗战时在重庆嫁给常州一医生,随他去了江苏,上世纪70年代给家中写信,寄白沙洲邮局查询,回来过一次,后失去联系。 谈到父亲卢兴荣,卢起琏说,因是家中长男,爷爷卢明发重点培养他,请王姓学者家教,后考取中华大学。当时在湖北中医院隔壁买下康平里(后名修德里),以租金供其学费。兴荣在学校倾向革命,跟董必武均有交往,家有包车,遇穷人也停车问好,不欺穷。跟二房即兴华因房产闹翻是在抗战胜利后,因兴荣已死,老屋由兴华家全占。起琏的舅舅陈家与白沙洲众多乡绅聚会,裁定房产,一半应归大房。但最终落实下来只有一床缎子被面,还是老太八十大寿时别人送的。 至于她的三姐妹,大姐起瑚2006年才死。其夫陈坤,黄浦军校八期生,松滋人。1949年赴台前,他从荆州到汉口苗家码头找到华诚药房的三姨妈,起琏还给他金银首饰作盘缠;改革开放后起琏及儿女到台湾会见过陈坤,他80年代去世后,骨灰还回来,放在九峰。二姐起珍1958年在白沙洲街上被车压死。当时她是一纱厂的技术员,有两个伢,大的八岁、小的三岁。肇事司机说,当天本不由他出车,因肚中饥饿,思想开了小差。他有6个孩子,到卢家来说好话,磕头,送苹果。卢家就为这司机说话,不追究他的责任。当时公安局的人说,像你们这样善良表态的人不多。起琏是1959年结婚的,丈夫叫郭野夫,曾参加过三青团,即三民主义青年团,也是历史污点,肯定在劫难逃。具体情况怎样,她不愿说。 从那次见到卢起琏到今天见到刘四育,都说出了人生的大谒语,叫人领悟许多。生命的过程是“不看新娘上轿,只看老太守城。”而命运中 “人是后颈窝的毛,看不到的。”她们的讲述都与我的写作有关,如早听得卢起琏的故事,《白沙洲芦家》当重写;现在从刘四育处得到的东西,丰富了我想写新书的内容和思考。 刘富道先生曾说我写《白沙洲芦家》,是做了件功德无量的事;其实他写出一本汉正街,也是功德圆满。我现在非常想写写那些城市英雄,以慰他们的在天之灵。今天暂且以纪念刘玉堂先生60周年忌日为文,也算是为先贤们尽一点功德吧。 罗时汉 于己丑年正月十三 (所附图片:20年前刘四育加入武汉辛亥革命志士后裔联谊会的入会批准通知书;刘玉堂一家在庐山爱庐的全家福(左);双眼失明的刘玉堂(中)坐在爱庐院内,身后为刘四育。 ) |